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573105)
- 作品数:5 被引量:245H指数:5
- 相关作者:欧阳志云苗鸿刘静王效科李晓光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近20年北京市城近郊区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32
- 2006年
- 利用北京环境空气质量定点监测资料,研究了北京市城近郊区近20年来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看,SO2、降尘、B[a]P浓度显著下降,而NOx、CO浓度和O3超标情况显著上升,空气污染处于由煤烟型向机动车尾气型转变的过程中,表现出典型的复合污染特征.年内变化显示,采暖期污染比非采暖期严重,尤其SO2在采暖期浓度是非采暖期的5.7倍.从空间分布上看,TSP、降尘、O3表现为近郊区污染重于城区;SO2、NOx、CO表现为城区污染重于近郊区.空气污染源增加的压力与环境保护措施的相互作用是驱动北京市近20年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的变化、重点污染源的整治、能源结构调整、能源的清洁使用、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的提高等对保护环境空气质量起到一定作用.
- 张菊苗鸿欧阳志云王效科
- 关键词:环境空气质量影响因素SO2O3大气颗粒物
- 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的典型模式被引量:31
- 2008年
- 随着全球自然保护区数量以及保护区内部及周边人口的与日俱增,保护与发展的和谐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将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看作两个互相作用的系统,从自然保护区对当地社区经济发展、生活质量和文化教育的影响以及当地社区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两方面剖析了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的3种典型模式:发展平衡型、发展失衡型和冲突竞争型,其中发展失衡型又分为社区不利型和保护区不利型。然后从就业机会、野生动物对农作物和家畜的破坏及补偿、对资源利用的限制、旅游的开展、社区参与、家畜的饲养和放牧、非木林产品的采集、狩猎、农业活动以及传统保护等10个方面对3种模式加以识别。这种模式的划分以及关键行为特征的识别便于保护区为社区管理工作定位,有助于保护区与社区的和谐发展。
- 刘静苗鸿欧阳志云李晓光
-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
- 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效果分析被引量:21
- 2008年
- 目前全球各地开展了一系列评估保护区管理成效的研究工作。2005年,国家林业局对全国634个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35份。本文针对其中的社区参与、社区共管和与社区的协调发展3个指标分析了国内的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效果,并对社区管理效果的得分情况、区域特征、级别特征和影响管理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社区管理水平普遍较低,3个指标中,与社区的协调发展得分最高,为1.85分,社区参与和社区共管分别为1.15分和1.03分;各个区域在社区管理效果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华中地区的社区管理效果平均分最高,为4.26分,华南地区最低,为3.73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社区管理效果整体上比省级好,二者存在显著差异(P<0.01)。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监测与评价、人事管理、职工培训、管理计划和保护区巡护这5个指标与社区管理效果的相关程度较大。为了提高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效果,我们建议着重从有效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建立社区共管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国家和各省统筹拨付保护区经费以及完善职工管理制度几方面入手。
- 刘静苗鸿欧阳志云徐卫华郑华
-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社区参与社区共管
- 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被引量:28
- 2010年
- 建立保护区是应对生物多样性锐减的主要措施,然而保护区内部及其周边社区则受到保护区管理工作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以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主要采用发放问卷的方式,调查了与该保护区相邻的9个自然村内的172位当地农民。结果表明,54.8%的被调查者认为保护区对其家庭和生活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正面影响主要包括增加就业机会、发展旅游业提高收入和保护生态环境,而负面影响主要包括限制资源的利用、忽视其生存利益和野生动物的严重破坏。因此,建议保护区的社区管理工作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将旅游收益按照贡献量合理分配给当地社区,为当地社区开发新的替代性经济来源,加强对周边社区在管理政策、具体措施、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的环保教育,建立社区共管制度,最终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当地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刘静欧阳志云苗鸿徐卫华
- 关键词:保护区问卷调查
- 卧龙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模式探讨被引量:37
- 2009年
- 针对目前国内外广泛出现的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矛盾冲突,研究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卧龙保护区)为例,从就业机会、野生动物的破坏及补偿、对资源利用的限制、旅游的开展、社区参与、家畜的饲养和放牧、非木林产品的采集、狩猎、农业活动和传统保护等10个方面,向卧龙保护区内的农户、管理人员、个体经营者和游客等4类人群发放调查问卷,对卧龙保护区与当地社区之间的关系模式(包括发展协调型、社区不利型、保护区不利型和冲突竞争型)及其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4类人群对卧龙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模式的界定有显著差异(P<0.05),但皆以发展协调型为主导模式。卧龙保护区对当地社区的影响主要是:提高当地知名度、发展旅游业提高收入、限制资源的利用等;当地社区对卧龙保护区的影响主要是:协助保护野生动植物、参加联防工作、放牧破坏生物生境等。影响卧龙保护区与当地社区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是:政策、旅游和社区活动。建议建立专职的社区共管部门,聘请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并设立野生动物破坏补偿委员会。对卧龙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关系的评价便于管理人员整体把握各项社区管理措施的管理成效,从关系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着手,提高保护区的社区管理水平。
- 刘静苗鸿郑华欧阳志云王效科李晓光江波
-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