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项目(06-03-04B)

作品数:16 被引量:573H指数:12
相关作者:于振文王东张永丽王小燕姜东燕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农业大学长江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6篇小麦
  • 7篇籽粒
  • 5篇耗水
  • 5篇耗水特性
  • 4篇蛋白质
  • 4篇冬小麦
  • 4篇施氮
  • 4篇水分
  • 4篇水分利用
  • 4篇籽粒产量
  • 4篇灌溉
  • 4篇灌溉量
  • 4篇灌水
  • 4篇灌水量
  • 3篇氮量
  • 3篇施氮量
  • 3篇水分利用率
  • 3篇强筋
  • 3篇籽粒品质
  • 3篇利用率

机构

  • 16篇山东农业大学
  • 2篇长江大学
  • 1篇德州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作者

  • 16篇于振文
  • 5篇王东
  • 4篇张永丽
  • 3篇姜东燕
  • 3篇王小燕
  • 2篇褚鹏飞
  • 1篇马兴华
  • 1篇杨晓亚
  • 1篇许卫霞
  • 1篇许振柱
  • 1篇王德梅
  • 1篇郑成岩

传媒

  • 4篇作物学报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7篇2008
  • 5篇200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氮互作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7
2007年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水氮互作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影响了氮肥的作用,在不同灌溉量的水分条件下,氮肥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水分和氮素配合不仅有利于提高产量,也有利于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率。
姜东燕于振文
关键词:冬小麦水分利用率
水磷耦合对小麦耗水特性和子粒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7
2008年
在低磷沙质壤土条件下,选用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W0),灌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且每次灌水30 mm(W1)、60 mm(W2)、90 mm(W3)4个灌溉处理;每个灌溉处理下设置不施磷(P0)、施P2O5105 kg/hm^2(P1)、210 kg/hm^2(P2)3个施磷量处理,研究了水磷耦合对麦田耗水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同一磷素水平下,随灌水量增加,小麦总耗水量增大,降水量和土壤供水量占耗水量的比例降低。综合考虑耗水量、产量、收获指数、水分利用率等指标,最优处理为P1W2处理,其次为P1W1处理,其总耗水量分别为435.5 mm、366.0mm,灌水量、降水量和土壤供水量占耗水量的比例分别为41.3%、39.3%、19.3%和24.6%、46.8%、28.6%;开花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占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的36.9%~43.3%,此阶段两处理的日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分别为4.6 mm、3.6mm和42.3%、39.3%。2)施用磷肥,各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加,子粒产量表现为W2、W3〉W1〉W0,W2、W3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与不施磷肥的处理比较,显著提高了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3)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率均为W1〉W2〉W3,P2水平下W1、W2、W3处理的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率均低于P1水平。以上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磷(P2O5)105 kg/hm^2(P1)、灌水180 mm(W2)的处理获得高产和较高的水分利用率;施磷(P2O5)105 kg/hm^2(P1)、灌水90 mm(W1)的处理获得较高的产量,水分利用率显著高于上述处理,耗水量则显著低于上述处理,可供生产中水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参考。
许卫霞于振文
关键词:小麦耗水特性水分利用率
不同灌溉量对冬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研究在池栽试验条件下,不同灌溉量对冬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籽粒产量的影响。[方法]试验在山东农业大学实验农场进行,选取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0为试验材料。在拔节和开花期进行不同的灌溉量处理,于开花期测定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结果]随灌溉量的增加,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Fm、Fv、Fv/Fm、Fv/Fo增加,Fo降低,说明灌水有利于叶片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减缓叶片的光抑制程度和衰老进程。[结论]2次灌溉总量为60 mm(每次灌30 mm)的籽粒产量最高,为最佳灌溉量。
姜东燕于振文
关键词:冬小麦灌溉量叶绿素荧光籽粒产量
灌水量对小麦籽粒淀粉含量和相关酶活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7
2009年
在2004—2005年和2005—2006年小麦生长季,设置不同的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处理,研究了小麦籽粒产量、籽粒淀粉含量、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全生育期不灌水条件下,籽粒中的可溶性淀粉合酶(SSS)和淀粉粒结合态淀粉合酶(GBSS)活性在灌浆初期显著升高,在灌浆中后期显著降低,同时灌浆后期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亦显著降低。拔节期和开花期每次灌水60mm有利于小麦在灌浆中后期保持较高的SSS和GBSS活性,提高灌浆后期籽粒中的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灌水量进一步增加时,灌浆中后期的SSS活性显著降低,GBSS活性升高,灌浆后期的支链淀粉含量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升高。在两个生长季中拔节期和开花期每次灌水60mm处理的土壤贮水消耗量较高,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和籽粒产量较高。在此基础上增加灌水量时,开花至成熟阶段0~6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显著升高,土壤贮水消耗量降低,籽粒产量无显著变化,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
褚鹏飞于振文王小燕武同华王西芝
关键词:小麦灌水量淀粉含量水分利用效率
灌水量和灌水时期对小麦耗水特性和氮素积累分配的影响被引量:75
2009年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小麦品种济麦20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对小麦的耗水特性和氮素积累分配的影响。试验设置7个处理:不浇水(W0);拔节期和开花期浇水,每次灌水量为30mm(W1)、60mm(W2)、90mm(W3);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浇水,每次灌水量为30mm(W4)、60mm(W5)、90mm(W6)。研究结果表明:(1)随灌水量的增加,总耗水量逐渐增加,土壤耗水量和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降低。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最高的W2和W4处理总耗水量分别为413.87,362.15mm;灌溉量、降水量、土壤耗水量分别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为29%、36.34%、34.66%,24.85%、41.53%、33.62%;两个处理比较,W4处理提高了对降水的利用比例,但降低了对灌溉水的利用比例。通过对全生育期0~200cm不同土层土壤耗水量的研究得出,W0和W1处理的深层土壤耗水量较低,W3、W5、W6处理的0~200cm每个土层土壤耗水量均较低,对W2和W4处理,小麦能够利用120~200cm的深层土壤水分,其土壤贮水消耗量显著增加。(2)W2处理的籽粒氮素积累量较高,W1、W4处理籽粒中的氮素分配比例显著高于其它处理,有灌浆水的处理,尤其是灌浆水高于30mm的处理,营养器官氮素转移率和贡献率显著降低;W4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较高,W2和W4处理的籽粒蛋白质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3)籽粒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其中W2和W4处理显著高于其它处理;W4处理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蛋白质产量水分利用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结果表明,W4为本试验条件下高产节水的最佳灌水处理。
杨晓亚于振文许振柱
关键词:灌水量小麦耗水特性
山东强筋和中筋小麦品质形成的气象条件及区划被引量:21
2007年
1999—2003年选用4个强筋小麦品种和12个中筋小麦品种在山东省的31个县进行试验,以各试验点当地气象站观测的小麦开花至成熟期的气象资料为依据,采用逐步回归和一元非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平均气温分别为20.0℃和20.5℃时,有利于强筋和中筋小麦面团稳定时间的延长;气温日较差分别为12.7℃和11.7℃时,有利于强筋和中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提高;降水量分别为48.6mm和52.1mm,日照时数分别为297h和299h时,有利于强筋和中筋小麦沉降值的提高;降水量分别为53.5mm和53.9mm,日照时数分别为295h和298h时,有利于强筋和中筋小麦面团稳定时间的延长.单一气象因子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和面团稳定时间的影响不完全同步.依据对各地气象条件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将山东省划分为胶东与鲁中强筋、中筋小麦适宜区,鲁西北和鲁西南强筋、中筋小麦次适宜区,鲁南强筋小麦次适宜、中筋小麦适宜区.
王东于振文张永丽
关键词:小麦气象因子气候区划
灌水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被引量:65
2008年
以济麦20和泰山23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灌水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和籽粒产量与品质及耗水量、水分利用率的影响。2004—2005年生长季,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为196.10mm,两品种的氮素吸收效率、籽粒的氮素积累量和氮肥生产效率均为不灌水处理低于灌水处理,但籽粒氮素分配比例和氮素利用效率表现为不灌水处理高于灌水处理。拔节期前,两品种的氮素吸收强度灌水180mm处理高于灌水240mm和300mm两处理,拔节期后反之;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效率在各灌水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济麦20籽粒的氮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均以灌水240mm处理高于灌水180mm和300mm处理;灌水180mm和240mm处理的籽粒产量分别达8701.23kghm^-2和9159.30kghm^-2,耗水量为469.29mm和534.48mm,两处理间籽粒品质无显著差异,且均优于灌水300mm处理。泰山23籽粒中氮素积累量及分配比例、氮素利用效率、氮肥生产效率和籽粒品质,在各灌水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灌水180mm和240mm处理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达9682.65kghm^-2和9698.55kghm^-2,其耗水量分别为468.54mm和532.35mm。两品种的水分利用率均随灌水量增加而降低。在2006—2007年生长季,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为171.30mm,济麦20和泰山23均以灌水240mm处理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最高,其耗水量分别为490.88mm和474.88mm。综合考虑产量、品质、氮素利用效率、氮肥生产效率和水分利用率,生产中济麦20生育期灌水量以180-240mm为宜;泰山23在降水量达196mm条件下,灌水量以180mm为宜,在降水量为170mm条件下,灌水量以240mm为宜。
张永丽于振文
关键词:灌水量小麦
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小麦耗水特性、籽粒产量及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影响被引量:53
2009年
【目的】研究高产条件下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小麦的耗水特性和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影响,为小麦节水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不同灌水时期和灌水量的处理,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析方法对籽粒蛋白质进行分离量化,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小麦耗水量、水分利用率、籽粒产量、籽粒品质和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灌水量占农田耗水量的百分率提高,降水量和土壤贮水消耗量占农田耗水量的百分率降低。减少灌水量,促进小麦对土壤贮水的利用,提高小麦在0~100cm各土层的土壤耗水量。降低农田耗水量、提高水分利用率是实现节水高产栽培的有效途径。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灌水60mm的处理在两年度生长季均获得了最高的水分利用率;在2004-2005年生长季W1处理的籽粒产量与W2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W0处理;在2005-2006年生长季W'2处理的籽粒产量与W'3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W'0、W'1处理。水分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在2004-2005年生长季,与W2处理相比,W1处理的籽粒醇溶蛋白含量降低,HMW-GS含量和谷蛋白含量升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升高,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延长,有利于强筋小麦济麦20籽粒品质的改善。在2005-2006年生长季,随灌水量增加,籽粒HMW-GS含量、谷蛋白含量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W'2处理最高,与籽粒蛋白质含量、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灌水60mm是兼顾节水、高产、优质的最优处理。
褚鹏飞王东张永丽王小燕王西芝于振文
关键词:小麦耗水特性籽粒产量蛋白质组分
高产小麦耗水特性及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被引量:109
2008年
在2005—2006年和2006—2007年小麦生长季降水量分别为128.0mm和246.4mm条件下,采用不同灌水量处理,研究了高产条件下冬小麦的耗水特性和小麦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结果表明,底水和拔节水分别灌溉60mm处理(W2)在两个生长季获得了最高的籽粒产量,2005—2006年生长季其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灌水处理;2006—2007年生长季,其水分利用效率较高,降水量、灌水量和土壤供水量分别占农田耗水量的47.32%、23.04%和29.64%;与不灌水处理(W0)相比,灌水处理显著提高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和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以W2处理最高,分别达8241.59kghm-2和84.18%。灌水量过多显著减少光合产物向籽粒的分配,使产量降低。随灌水量增加,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显著增大,灌水量占农田耗水量的比例增加,降水量和土壤供水量占农田耗水量的比例均降低,以土壤供水量所占比例降低最大。综合考虑小麦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本试验条件下,以底水和拔节水各60mm的灌溉量为最优。在小麦生长季降雨量为246.4mm条件下,仅灌60mm底水亦可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其土壤供水量占农田耗水量的比例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高于底水和拔节水处理。
郑成岩于振文马兴华王西芝白洪立
关键词:小麦耗水特性籽粒产量
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灌溉量对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和分配的影响被引量:104
2008年
【目的】研究灌溉量和施氮量对氮素吸收转运特性的影响及其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关系。【方法】试验在山东农业大学实验农场防雨池栽条件下进行,选取高产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为试验材料。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于开花期和收获期分别测定各器官中不同来源氮素的吸收量与分配比例、成熟期籽粒产量、水分利用率等。【结果】施氮量和灌溉量对植株吸氮量、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存在互作,其中灌溉量的效应大于施氮量的效应,是影响以上诸项指标的主导因素。同一施氮量条件下,增加灌溉量,成熟期氮素吸收总量增加,但籽粒蛋白质含量降低;随灌溉量增加,土壤氮的吸收量和占总氮量的比例增大,肥料氮的吸收量和占总氮量的比例减小,表明增加灌溉量导致氮素吸收总量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提高土壤氮的吸收量和占总氮量的比例实现的;增加灌溉量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稀释效应则主要表现为,增加灌溉量抑制开花后营养器官中积累的氮素向籽粒的转移,最终不利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提高。灌溉量不变,施氮量由120kg·ha-1增加到240kg·ha-1,各营养器官中氮素的积累量增加,但开花后营养器官中积累的氮素向籽粒的转移率降低,最终籽粒蛋白质含量亦不高。【结论】施氮量为120kg·ha-1,全生育期灌溉底墒水和拔节水(W2N1)的处理,小麦植株吸收的氮素向籽粒分配量大,开花前营养器官中积累的氮素向籽粒转移率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水分利用率亦最高,但籽粒产量仅为5534.26kg·ha-1;施氮量为120kg·ha-1,全生育期灌溉底墒水、拔节水和开花水(W3N1)的处理,小麦植株吸收的氮素向籽粒分配量、氮素向籽粒转移率、水分利用率均较高,籽粒蛋白质含量达14.54%,籽粒产量达7411.37kg·ha-1,是本试验的最佳处理。
王小燕于振文
关键词:小麦施氮量灌溉量蛋白质含量水分利用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