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项目(06-03-05B)

作品数:6 被引量:154H指数:6
相关作者:张洪程张军许轲刘艳阳张铭更多>>
相关机构:扬州大学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小麦
  • 3篇氮量
  • 3篇施氮
  • 3篇施氮量
  • 3篇土壤
  • 3篇肥力
  • 2篇氮素
  • 2篇稻茬
  • 2篇土壤肥力
  • 2篇籽粒
  • 2篇小麦籽粒
  • 1篇氮素积累
  • 1篇氮素吸收
  • 1篇氮素吸收利用
  • 1篇稻茬田
  • 1篇稻茬小麦
  • 1篇稻田
  • 1篇稻田套播
  • 1篇稻田套播麦
  • 1篇稻渔共作

机构

  • 6篇扬州大学
  • 1篇安徽省农业科...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扬州环境资源...
  • 1篇安徽省农业机...

作者

  • 6篇张洪程
  • 4篇许轲
  • 4篇张军
  • 3篇蒋达
  • 3篇张铭
  • 3篇刘艳阳
  • 2篇吴文革
  • 2篇霍中洋
  • 1篇李世平
  • 1篇胡小军
  • 1篇杨勇
  • 1篇翟超群
  • 1篇戴其根
  • 1篇吴桂成
  • 1篇钱银飞
  • 1篇李杰
  • 1篇耿士忠
  • 1篇陈烨
  • 1篇张健美
  • 1篇杨凤萍

传媒

  • 3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作物学报

年份

  • 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稻茬田肥力水平与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和物质生产的影响被引量:13
2010年
为给江苏淮北麦区不同肥力土壤上小麦高产施氮提供理论依据,以该麦区主推中筋小麦淮麦19和强筋小麦烟农19为材料,研究了高、中、低肥力稻茬田上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和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与施氮量在高、中土壤肥力条件下呈二次曲线关系,在低肥力条件下呈线性关系;高、中肥力条件下获得最高产量所需施氮量淮麦19分别为246.7和286.1 kg.hm-2,烟农19分别为247.9和292.6 kg.hm-2;不同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产处理在各个生育时期均有相应较高的群体质量性状。各土壤肥力条件下的不同施氮量处理,由于小麦物质生产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均出现了各自相对的最高产量,而最高产量随土壤肥力提高而显著上升,相反取得最高产量所需的施氮量却依次相应降低。因此,小麦生产中要因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来制定不同的目标产量以及相对应的精确施氮量。
张铭蒋达缪瑞林许轲刘艳阳张军张洪程
关键词:小麦土壤肥力施氮量
稻田套播麦共生期农田生态环境特征及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通过对比方法研究稻田套播麦共生期的农田生态环境特征及对小麦生长的影响。【方法】设置稻田套播和常规条播两种不同麦作方式进行对比试验。【结果】稻田套播麦与常规条播麦相比,麦田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种际空气湿度日变幅为56%~100%;种际温度较低,日变化较小。土壤含水量和温度达到种子萌发所需要求。麦田地表光强为自然光强的4.2%~6.5%;土壤容重较大,穿透阻力增强。稻田套播麦种子吸水、萌发出苗速度慢,根系入土困难,叶片瘦长,光合速率低,麦苗健壮度下降,根系活力较高。随共生期延长,麦苗生长受到抑制的程度增加,缓苗期显著延长;共生期不宜超过14d。高产栽培下两种麦作方式产量差异不显著。【结论】改善稻田套播麦种际空气湿度、土壤容重和采用合理共生期,可促进稻田套播麦种子萌发出苗,提高成苗率,形成壮苗。
许轲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张军
关键词:稻田套播麦共生期农田生态环境
超级中籼杂交水稻氮素积累利用特性与物质生产被引量:71
2008年
在大田条件下比较了5个超级稻品种和对照汕优63的物质生产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超级稻物质生产与积累优势始于拔节期,并随着生育进程而扩大,抽穗以后的干物质量积累优势明显。超级稻对氮素的吸收积累总量达196.5(184.3-200.8)kg hm^-2,较对照的176.5kg hm^-2增加20.0kg hm^-2,其中拔节前与对照相当,拔节至抽穗期增加9.2kg hm^-2,抽穗至抽穗后25d增加4.9kg hm^-2,抽穗后25d至成熟期增加4.3kg hm^-2。氮素吸收速率拔节至孕穗阶段达最高峰,超级稻为3.68(3.44-3.96)kg N hm^-2d^-1,对照为3.55kg N hm^-2d^-1;孕穗期以后吸氮速率随着生育进程而逐渐下降,抽穗25d以后,对照基本不具再吸收能力,而超级稻仍具一定吸收能力(0.36kg N hm^-2d^-1)。超级稻生育中、后期氮素吸收利用能力的提高促进了抽穗和灌浆结实期植株特别是叶片含氮率的提高,孕穗期、抽穗期、抽穗后25d、成熟期叶片含氮率均与相应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相关,与最终总生物量极显著相关。超级稻在10.5t hm^-2产量水平下的百千克籽粒吸氮量在1.83kg左右。
吴文革张洪程陈烨李杰钱银飞吴桂成翟超群
关键词:氮素
安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直接还田技术
安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常年主要农作物秸秆约3 535万t,其中稻草、麦秸和油菜秸三者占3/4。稻草主要分布于江淮和沿江地区;麦秸主要分布于淮北地区,其次在江淮地区;油菜秸秆分布的区域性相对分散,江淮最多,占44.4%,...
吴文革闫晓明张健美崔凯曹承富黄正来
关键词:秸秆资源粉碎还田秸秆焚烧
文献传递
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施氮量对稻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3
2010年
为给江苏淮北麦区小麦高产栽培中氮素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淮麦19和烟农19为材料,在高、中、低三种肥力土壤上研究了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小麦品种各生育时期植株的吸氮量在各土壤肥力水平下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且与施氮量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氮肥利用率和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随土壤肥力的提高表现为上升趋势;氮素的吸收效率和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均以不施氮处理最高。在高、中、低土壤肥力条件下,施氮量分别为202.5、270和337.5 kg.hm-2时,两个小麦品种氮肥利用率和籽粒产量均达到最高。
张铭蒋达缪瑞林许轲刘艳阳张军张洪程
关键词:小麦施氮量氮素吸收
稻渔共作复合生态模式下中华绒螯蟹生长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0
2007年
在广泛调查长江下游地区稻渔共作复合生态农业模式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不同稻渔共作生态模式下中华绒螯蟹生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蟹苗放养主要以1龄蟹种与Ⅴ期幼蟹为主,体重绝对生长曲线均呈"S"形,1龄蟹种体重随体宽的增加呈指数式生长;1龄蟹种与Ⅴ期幼蟹的环境适应期分别约为1个月、2个月,增重最快期分别为9月、8月;河蟹放养规格不同时,其日增重与体重的增加随放养规格的提高而提高,Ⅴ期幼蟹的回捕率与产量比1龄蟹种分别高17.58%、13.20%;栽培植物为常优1号水稻时,Ⅴ期幼蟹的回捕率与商品蟹规格最高,分别为58.2%、72.5 g/只。蟹产量以种植水草为高;稻渔(蟹)共作各模式的纯收入差异显著,以"常优1号+1龄蟹种"模式为最高,达2.507万元/hm2。
杨凤萍霍中洋张洪程杨勇胡小军李世平耿士忠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纯收入
土壤肥力与施氮量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8
2009年
为给小麦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淮麦19和烟农19为材料,在高、中、低三种土壤肥力下研究了施氮量对小麦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土壤肥力水平下,小麦籽粒的容重、千粒重和出粉率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均与施氮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籽粒蛋白质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提高,但蛋白质产量与施氮量在高、中肥力下均呈二次曲线关系,在低肥力下则呈线性关系,蛋白质产量在高肥力条件下最高,在低肥力条件下最低。小麦籽粒淀粉含量及其组分在各肥力水平下均表现为随施氮量增加呈下降趋势,淀粉RVA特征值在中肥力条件下最优,在高肥力条件下最差;小麦面团流变学参数在各肥力下均表现为与施氮量呈正相关关系,并且高肥力的评价值高于中肥力和低肥力的。
张铭蒋达缪瑞林许轲刘艳阳张军张洪程
关键词:小麦土壤肥力施氮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