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0623033000)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孙声桃张英朗王丽娅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省眼科研究所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真菌
  • 3篇基因
  • 3篇基因芯片
  • 3篇角膜
  • 3篇角膜病
  • 2篇真菌性
  • 2篇真菌性角膜
  • 2篇真菌性角膜病
  • 1篇致病
  • 1篇致病菌
  • 1篇酶链反应
  • 1篇聚合酶
  • 1篇聚合酶链反应
  • 1篇聚合酶链反应...
  • 1篇菌种
  • 1篇寡核苷酸
  • 1篇寡核苷酸序列...
  • 1篇核苷酸
  • 1篇核苷酸序列
  • 1篇核苷酸序列分...

机构

  • 3篇河南省眼科研...
  • 2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郑州大学

作者

  • 4篇王丽娅
  • 4篇张英朗
  • 4篇孙声桃

传媒

  • 2篇山东医药
  • 1篇眼科研究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3篇2007
  • 1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固相杂交技术检测真菌性角膜病常见致病菌的初步研究
2006年
目的探讨快速、准确检测真菌性角膜病常见致病菌的方法。方法将临床上常见的角膜致病真菌6属12种经氨基化修饰的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固定在醛基化的载玻片上。用一对荧光标记通用引物对上述真菌的DNA基因片断进行扩增,将带有荧光标记的扩增产物与载玻片上排列的探针进行杂交,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显色情况。结果12种真菌都产生了530~630bp的PCR扩增产物,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其进行杂交检测,得到了具有各自特征的杂交后荧光显色图谱,通过荧光信号可直接对不同菌种进行区分判断。结论采用固相杂交技术能够在3~4h完成对临床上常见的12种角膜致病真菌的菌种检测。
张英朗王丽娅李智涛孙声桃
关键词:角膜病真菌致病菌
基因芯片诊断常见角膜致病真菌的临床应用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真菌性角膜病常见致病菌种进行临床快速检测。方法针对我国临床常见的角膜致病真菌,制备寡核苷酸探针芯片,以通用引物对170例临床采集样本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与寡核苷酸芯片杂交,观测相应区域的荧光显色情况,与KOH涂片法和真菌培养法鉴定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170例临床角膜刮片标本,KOH涂片法检测阳性113例,阳性率为66.5%;真菌培养法阳性153例,阳性率为90.0%;芯片检测阳性147例,阳性率为86.5%,经χ2检验,芯片检测法与KOH涂片法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96,P=0.000),芯片检测法与真菌培养法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0,P=0.4);芯片法与培养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比较高度符合(Kappa值=0.80)。结论寡核苷酸探针芯片检测系统与传统的实验室检测手段比较,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缩短了检测时间,可对真菌性角膜病的病原菌进行快速诊断。
张英朗王丽娅李智涛孙声桃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病菌种基因芯片
常见角膜致病真菌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的实验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建立一种根据基因芯片原理,对国内真菌性角膜病常见致病菌种进行快速检测和准确检测的实验方法。方法:实验于2004-11/2006-04在河南省生物工程中心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河南省角膜病重点实验室完成。将针对国内临床上常见的角膜致病真菌6属12种,包括腐皮镰孢菌、串珠镰孢菌、梨状镰孢菌、尖孢镰孢菌、烟曲霉菌、黄曲霉菌、土曲霉菌、黑曲霉菌、新月弯孢菌、牵连青霉菌、链格孢霉菌、白色念珠菌,并经修饰的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固定在两种材料的片基上。用一对通用引物,对上述真菌的DNA基因片断进行扩增,将带有特殊标记的扩增产物与片基上排列的探针进行杂交,对12株标准菌株和82株临床分离株样本采用双盲法原则进行检测,从而对两种不同片基芯片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判断和评估。结果:①在两种不同材料的片基上,均可以高效率结合经过修饰和加尾的寡核苷酸探针,玻片约为35mer,尼龙膜约为400mer,可靠性较好。②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12种真菌均产生了530~630bp的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其进行杂交检测,得到了具有各自特征的杂交后显色图谱,玻片为荧光显色,尼龙膜为生物素-亲和素显色,可直接从杂交显色图谱上对不同菌种区分判断。③两种芯片均可与低于琼脂糖凝胶电泳显色浓度一个数量级的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反应,敏感性高于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在对82株临床分离株样本检测中,79株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均显示扩增产物条带,无非特异性杂交反应发生;玻片灵敏度为92.4%,尼龙膜灵敏度87.3%,χ2检验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实验建立了以ITS区基因为靶标的寡核苷酸探针芯片检测系统,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能够在三四个小时内完成对临床上常见的12种角膜致病真菌的菌种检测。
张英朗王丽娅李智涛孙声桃
关键词:真菌寡核苷酸序列分析
目视化常见角膜致病真菌基因芯片的构建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制备目视化常见角膜致病真菌基因芯片。方法将6属12种角膜致病真菌设计合成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加尾后,固定于带正电荷尼龙膜的相应区域,用生物素标记的通用引物对12株标准菌株和82株临床分离株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与固定有寡核苷酸探针的尼龙膜进行反向斑点杂交,观测相应区域的斑点显色情况。结果12种真菌均产生了530~630 bp的PCR扩增产物,得到了具有各自特征的杂交后生物素-亲和素斑点显色图谱,可直接从该图谱上判断不同菌种。对82株临床分离株的检测敏感率为84.1%,未出现非特异性交叉反应。结论利用PCR结合反向斑点杂交技术制备目视化基因芯片,能够在3~4h完成对我国临床上常见的12种角膜致病真菌的菌种鉴定,特异性及敏感性较高。
张英朗王丽娅孙声桃李智涛
关键词:基因芯片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反向斑点杂交技术角膜病真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