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0KJA430016)
- 作品数:21 被引量:32H指数:3
- 相关作者:陆春华倪亚茹许仲梓丁明烨黄文娟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工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快速合成TaON及其催化性能
- 2015年
- 以Ta_2O_5为原料,研究高温固相氮化法合成TaON。考察煅烧时间、煅烧温度及NH3流速对TaON合成的影响,并通过光还原法制备Pt担载的Pt/TaON,利用X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N2吸附脱附分析仪等测试技术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煅烧温度为900℃、NH_3流速为100 mL/min时,煅烧3 h获得纯相的TaON具有较高的比表面(109 m2/g)。担载Pt(3%)纳米颗粒后,2 h内对于罗丹明B的降解达到608%。
- 谈丽娟寇佳慧王卫倪亚茹陆春华许仲梓
- 关键词:TAON降解可见光光催化活性
- B_2O_3-Li_2O玻璃的制备与性能的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采用高温熔融法制备了不同配比的硼锂二元体系玻璃,并利用UVPC、NMR和DSC等手段研究了不同锂含量对玻璃透过率、结构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硼酸盐玻璃中引入少量Li_2O,[BO_3]三面体会向[BO_4]四面体转变,使玻璃的网络结构有所加强,热稳定性提高,且玻璃中非桥氧数量降低,紫外透过率升高;当加入过量Li_2O时,产生断网结构,玻璃稳定性逐渐下降,非桥氧数量增加,导致紫外透过性能降低。
- 胡玉叶陆春华倪亚茹许仲梓
- 关键词:硼酸盐玻璃玻璃结构热稳定性
- SiO_2包覆的β-NaYF_4∶Eu^(3+)及透明发光薄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被引量:8
- 2013年
- 通过溶胶-凝胶方法对β-NaYF4∶Eu3+进行了表面SiO2包裹处理,并将其分散于溶胶中提拉成膜,制备成发光薄膜。采用XRD、SEM、TEM、FTIR、UVPC、PL等测试手段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NaYF4表面被成功包裹上了一层SiO2,形成了核壳结构,并除去了表面油酸等有机物。表面包裹对NaYF4的晶型结构没有产生影响,但荧光性能略有下降,形貌趋向于圆形,这是由于表面SiO2颗粒在形成网络结构的张力和溶剂溶解所致。采用提拉浸渍镀膜后,发光粒子比较好地分散在薄膜上,并且具有比较理想的透过率,呈现出一定的减反射效果。由于SiO2包裹和热处理,O2-空位缺陷增强了Eu3+在420~500 nm波段的发光,这对整个发光性能是有利的。而因为能量转移,产生无辐射跃迁,613 nm处发光产生猝灭。通过实验,优化确定了制备发光薄膜的最佳工艺。
- 蒋晨飞黄文娟丁明烨黄亨明倪亚茹陆春华许仲梓
- 关键词:溶胶-凝胶法发光薄膜
- 热处理温度对β-NaYF_4:Yb^(3+)、Er^(3+)纳/微米颗粒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13年
- 采用溶剂热法和热分解法分别制备纳/微米的β-NaYF4:20%Yb3+,2%Er3+晶体.根据两种不同粒径颗粒的TG-DTA测试分析,对其进行不同温度的热处理。通过XRD、SEM、FT-IR以及PL等手段研究不同热处理温度对两种粒径的颗粒的尺寸、形貌以及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纳/微米颗粒的发光性能主要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与未作热处理样品对比发现,适当的热处理(580℃)可以提高纳米颗粒的发光强度,却不利于改善微米颗粒发光性能。分析认为,结晶质量的提高、缺陷浓度的降低以及有机配体的去除,导致了纳/微米颗粒的发光性能的逐步提高。而过高处理温度(>580℃)引起的相转变(β→α)和表面Na2CO3的生成又大大降低了稀土离子的发光效率。热处理过程中颗粒之间的不同团聚程度是造成纳/微米颗粒发光性能差异变化的主要原因。
- 丁明烨陆春华黄文娟蒋晨飞倪亚茹许仲梓
- 关键词:上转换发光
- 水热合成NaGdF_4∶Yb^(3+),Er^(3+)及Na(Y,Gd)F_4∶Yb^(3+),Er^(3+)的尺寸控制及发光性能研究
- 2014年
- 采用水热法制备NaGdF4∶Yb3+,Er3+及Na(Y,Gd)F4∶Yb3+,Er3+,通过改变温度、时间、pH、柠檬酸三钠浓度比、氟源浓度比及掺杂Y3+浓度来调节颗粒的尺寸及研究其对发光强度的影响。通过XRD、FE-SEM、PL测试对样品进行表征分析。当溶液呈强酸性时,形成的是纯GdF3相;pH提高后,GdF3转变为β-NaGdF4相。柠檬酸三钠含量的增加会抑制颗粒尺寸的生长从而降低发光强度。氟源含量的增加会使颗粒沿(001)面生长,发光强度也增大。而随着掺杂Y3+含量的增加,颗粒尺寸增大,发光强度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
- 陈天珏陆春华崔腾丽刘晓霞丁明烨倪亚茹许仲梓
- 关键词:NAGDF4
- 锂铝硅磷酸盐玻璃结构与紫外透过性能的关系
- 2013年
- 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紫外分光光度计(UVPC)和魔角变换核磁共振(MAS-NMR)等方法对锂铝硅磷酸盐玻璃的局部结构和紫外透过性能进行了研究和表征。添加适量Li2O替换P2O5构成新的玻璃网络。通过核磁共振光谱分析表明,玻璃中的硅和磷分别处于四配位和三配位的配位态,而铝则有四配位、五配位和六配位三种不同的配位态。随着Li2O含量的增加,铝的平均配位数逐渐降低,这表明体系中的铝从网络修饰体变成了网络形成体。通过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铝氧四面体中的铝和硅形成了Si-O-Al键,也使P-O-Al键逐渐增多。这些提高了玻璃的联通性,使玻璃结构更加完整。因此,玻璃在200nm处的透过率逐渐升高,这得益于Al-O-T(T=Si,P)键由非桥氧键变成桥氧键。
- 崔乔乔丁明烨倪亚茹陆春华
- 关键词:红外光谱玻璃结构
- 六方相NaDyF_4微纳米晶的水热合成被引量:1
- 2012年
- 采用水热法合成六方相NaDyF4微纳米晶,考察反应温度、反应时间、F-和Dy3+的摩尔比等对产物晶型和形貌的影响。采用X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试样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水-乙醇-油酸体系中,固定水、乙醇和油酸的体积分别为10、12、6 mL,NaOH为0.5 g,调整F-和Dy3+的摩尔比值为4、5、7和10,220℃反应72 h,可以得到片状、短棒状、六棱柱状和长棒状等纯六方相NaDyF4微纳米晶。提出了六方相NaDyF4微纳米晶可能的生长机制。
- 周健倪亚茹陆春华
- 关键词:水热法
- TiO_2壳层包裹增强β-NaYF_4:Yb^(3+),Er^(3+)耐热性及上转换发光性能被引量:1
- 2016年
- 以体积比1:1的乙醇/水为溶剂,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表面活性剂,通过简单的一步溶剂热法在β-NaYF_4:Yb^(3+),Er^(3+)表面包裹一层TiO_2,构筑β-NaYF_4:Yb^(3+),Er_^(3+)@TiO_2核壳结构上转换发光材料。采用X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荧光光谱仪等测试手段对所制备样品的物相结构、形貌特征和发光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微米β-NaYF_4:Yb^(3+),Er^(3+)晶粒表面成功包裹了一层TiO_2,构筑了核壳结构。纯β-NaYF_4:Yb^(3+),Er^(3+)在热处理后上转换发光强度显著降低,而核壳结构材料经过600℃的高温热处理60 min,上转换发光强度显著提高,这主要得益于内核结晶质量的提高且表面缺陷浓度的降低。
- 黄亨明操林海王剑倪亚茹陆春华许仲梓
- 关键词:核壳结构耐热性
- 锂铝硅酸盐玻璃结构与紫外透过性能的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采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方法研究了锂铝硅酸盐玻璃结构与紫外透过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紫外透过性能是桥氧键与非桥氧键共同作用决定的。在锂铝硅酸盐玻璃中随着Li2O含量的增加,产生断网结构,非桥氧数量上升,导致紫外透过性能降低。而Al2O3中的Al 3+进入玻璃网络形成了Si-O-Al反对称桥氧,减缓透过率的下降趋势。
- 胡玉叶丁明烨崔乔乔倪亚茹陆春华
- 关键词: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玻璃结构
- 不同玻璃组分对β-NaYF_4:Yb^(3+),Er^(3+)/Tm^(3+)粉体的侵蚀性研究及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 2013年
- 选用硅酸盐、硼酸盐以及磷酸盐3种常用的玻璃体系,与β-NaYF4∶Yb3+,Er3+/Tm3+粉体均匀混合压片后在不同的温度(400~700℃)下进行热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和荧光光谱技术等测试手段研究不同玻璃形成体以及碱金属离子对β-NaYF4∶Yb3+,Er3+/Tm3+粉体的侵蚀情况以及对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硼酸盐玻璃体系与β-NaYF4∶Yb3+,Er3+/Tm3+粉体复合热处理过程中,Li+和K+离子会取代β-NaYF4晶体中Na原子的位置。在相同热处理温度下,不同玻璃体系与β-NaYF4晶体反应剧烈程度:磷酸盐>硼酸盐>硅酸盐。
- 丁明烨陆春华操林海黄文娟蒋晨飞倪亚茹许仲梓
- 关键词:离子取代上转换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