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2296)
- 作品数:11 被引量:110H指数:6
- 相关作者:赵鹏祥郝红科杨延征孙存举李敏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国家林业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陕北黄龙山林区景观格局动态被引量:5
- 2012年
- 黄龙山林区是陕西五大林区之一,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氛围(和启孝,1991),同时又是陕西黄土高原森林分布最集中、野生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庇护陕北黄土高原南部、渭北高原和关中平原的主要生态屏障。以前对黄龙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的群落特征、类型划分、群落动态、和优势种群更新等方面(侯琳等,2006;康永祥等,2007;相辉等,2001),
- 李敏赵鹏祥郝红科杨延征袁飞
- 关键词:景观指数FRAGSTATS景观动态
- 基于GIS的黄龙山林区森林景观格局分析被引量:21
- 2013年
- 【目的】分析黄龙山林区的森林景观格局,揭示森林景观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规律。【方法】以黄龙山林业局200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在ArcGIS的支持下,利用Fragstats 3.3软件,采用土地利用类型和优势树种组2级景观要素,选取10个景观指数对研究区域森林景观的要素组成、斑块特征、异质性和空间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在以土地利用类型和优势树种组为依据的2级森林景观类型体系中,有林地面积占黄龙山林区总面积的90%以上,是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以有林地为基质的森林景观格局中,栎类具有很强的优势性,呈现团聚状态;油松的异质性最高;栎类、油松、桦类处于扩张状态。【结论】黄龙山林区森林景观格局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明显,各树种斑块都分别表现出与之生态和林学特性相适应的状态。
- 孙楠王京民赵鹏祥李敏王卫利
- 关键词:FRAGSTATSGIS黄龙山林区
- 基于3S技术的黄龙山林地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被引量:6
- 2012年
- 利用黄龙山林区1986年、1997年、2008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在"3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黄龙山近20a林地变化的时空特性。同时,结合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对黄龙山林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并建立了各类林地的社会经济驱动力模型。结果表明:1986-2008年黄龙山林地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波动变化。主要表现为有林地和其他林地面积持续增加;灌木林地、疏林地面积逐年减少。林地内部存在相互转化,主要转化方向为灌木林、疏林地向有林地转化。相比于1986-1997年、1997-2008年黄龙山林区林地的转化速率在逐渐减缓,有趋于向稳定状态发展。同时,驱动力模型揭示,国民生产总值与黄龙山林区有林地及其他林地变化有较大相关性,灌木林地面积变化主要受社会固定资产总投入影响,农业人口比重是黄龙山林区疏林地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 王淼赵鹏祥孙存举陈飞
- 关键词:林地驱动力
- 黄龙山蔡家川林场森林类型碳密度及其变化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对黄龙山蔡家川林场主要森林类型的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计算,为该区域森林碳汇功能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86和1997年黄龙山蔡家川林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依据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以及森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碳密度的关系,对该林场主要森林类型(柏木(Cypress)林、杨树(Populus)林、桦木(Betula)林、栎树(Quercus)林、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杂木林(Nonmerchantable woods))的碳储量、碳密度进行推算和分析,并与全国及西北五省(区)相同森林类型碳密度进行了对比。【结果】1986和1997年,该林场2年平均森林总碳储量为387 740 t,平均森林碳密度为17.7 t/hm2;1997年森林总碳储量比1986年减少9.65%,森林平均碳密度增长3.38%。各森林类型1986和1997年的平均碳密度大小顺序依次为栎树林(28.06t/hm2)、油松林(24.35 t/hm2)、桦木林(21.04 t/hm2)、杂木林(11.86 t/hm2)、柏木林(11.03 t/hm2)和杨树林(10.04t/hm2);1986和1997年不同生长阶段林分平均碳密度大小顺序依次为近熟林(25.56 t/hm2)、幼龄林(25.49 t/hm2)、中龄林(24.77 t/hm2)、成熟林(13.53 t/hm2)、过熟林(12.84 t/hm2)。该林场柏木林、桦木林、栎树林、杨树林、杂木林的森林碳密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油松林的平均碳密度较全国平均水平高92.0%。【结论】1986和1997年,该林场森林具有较好的碳汇能力,但这2年间森林碳汇能力变化不显著;森林类型不同或同期林分生长阶段不同,其所具有的碳汇能力存在差异;保护和管理好栎树林、油松林、桦木林,并大力开展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的经营抚育工程,对增加该林场森林的碳汇功能具有重要贡献。
- 赵鹏祥赵臻郝红科
- 关键词:碳储量碳密度
- 基于TM的陕北黄龙山森林生物量模型被引量:17
- 2014年
- 研究了黄龙山林区基于小班对象的森林生物量遥感估测模型的构建和合理性判断。建立森林生物量所需的各种数据包括2011年TM影像和黄龙山林区2008年森林调查数据。分别采用SPSS软件中线性回归的逐步回归法和基于MATLAB的B-P神经网络构建了黄龙山森林生物量遥感模型;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其相关系数较低(0.554),拟合精度为73.08%,均方根误差为14.98;B-P神经网络建立的模型拟合精度达到87.49%,均方根误差10.71,小班生物量实测值和估测值相关系数为0.738。利用2011年黄龙山林区TM影像图,结合B-P神经网络模型获得了黄龙山林区生物量分布图。
- 翟晓江郝红科麻坤李鹏杨延征
- 关键词:生物量遥感植被指数神经网络模型
- 基于LANDIS-II的陕西黄龙山森林景观演变动态模拟被引量:11
- 2015年
- 应用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II模拟了陕西黄龙山森林景观在不考虑风、火、病虫害及采伐等干扰因素前提下300a(2004—2304年)的自然演替进行动态,采用景观格局统计软件APACK计算了林区内优势树种所占的面积百分比以及反映物种分布格局的聚集度指数,分析了各个树种在模拟的时间尺度上龄级组成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油松是针叶树中的优势种,辽东栎是阔叶树中的优势种;在演替后期油松取代辽东栎成为所占面积比例最大的优势树种;油松和辽东栎的相对聚集度较其它几类树种小;随着模拟年代的推进,树种年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异龄林空间分布格局。
- 高小莉赵鹏祥郝红科杨延征
- 关键词:森林景观自然演替
- 基于遥感技术的西安城市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分析被引量:25
- 2015年
- 以2000年和2009年2期TM遥感影像及2012年高分辨率ZY-3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结合西安市土地利用图及实地调查分析数据,通过支持向量机的监督分类方法以及景观指数分析法,借助RS和GIS软件平台,分别得到2000-2012年间西安市主要城区景观格局演变状况。结果表明,2000-2012年间西安市城市景观格局破碎化和同质化并行,建筑用地面积增加72.68%,林地景观面积减少9.01%,水体景观面积减少24.05%,耕地面积减少53.96%。人为活动影响显著。
- 孙恺杨延征赵鹏祥张振花
- 关键词:景观指数
- 基于GIS和RS的黄龙山林区土地时空动态变化分析被引量:13
- 2012年
- 以黄龙山林区为研究对象,结合1990年、2000年、2008年3期TM图像,运用RS和GIS技术分析黄龙林区1990-2008年间土地利用动态的空间变化过程,并利用马尔柯夫模型对土地动态变化及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以前,土地利用变化快,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60%,并且转移较分散,而从2000年以后,土地利用动态度降为0.94%,转移方向趋于集中;1990-2008年期间,有林地面积增加最多,达427.06km2,疏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大幅减少,耕地面积先增后减,主要土地利用转变方式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向有林地;预测结果表明:2008年以后的16a内(2008-2024年),研究区内耕地、疏林地、未利用地等将进一步减少且增减幅度不断降低;有林地和其他林地面积将继续增加,城乡用地和水域等也有增减但幅度不大。
- 孙存举赵鹏祥张振华
- 关键词: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马尔柯夫模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 基于SVM的资源三号影像林地分类及精度评价研究被引量:9
- 2016年
- 运用ZY-3影像全色和多光谱影像,采用支持向量机(SVM)法对黄龙山林区蔡家川林场林地进行分类研究,探讨SVM法的分类能力及不同核函数、纹理窗口大小对森林植被分类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SVM法在研究区ZY-3影像林地分类中精度比传统的极大似然法高;将光谱信息与灰度共生矩阵(GLCM)构造派生的纹理信息结合能有效提高分类精度;采用SVM法分类时不同核函数对分类结果的精度影响不显著;在选用3×3、5×5纹理窗口时分类精度更高。
- 侯逸晨赵鹏祥杨伟志张晓莉
- 关键词:遥感支持向量机
- 基于GIS和Markov的黄龙山天然林区地类变化被引量:1
- 2012年
- 以黄龙山林区为研究对象,以其1986、1997、200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为数据源,运用GIS空间分析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对该林区三期地类面积变化及水平空间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运用马尔可夫(Markov)模型对2015年地类分布状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类结构以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1986—1997年间,针叶林、阔叶林、农田等面积增加,荒地剧烈减少,反映出该区域天然更新、人工抚育和植树造林以及垦荒造田的发展过程;1997—2006年间,退耕还工程的实施,使农田和荒地减少,阔叶林和灌木林地,特别是针叶林的大幅增加,主要变化趋势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向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土地利用类型向着更加理想的方向转移。Markov模型模拟结果表明,今后9 a内阔叶林面积将会由增加转为减少,针叶林面积和针阔混交林面积有所增加,这一结果将在2015年地类变化调查中进行验证。
- 赵鹏祥孙存举郝红科
- 关键词:GISMARKOV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