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12GXNSFEA053001)

作品数:27 被引量:161H指数:9
相关作者:陈波许铭本姜发军高程海何碧娟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广西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生物学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红树
  • 4篇植物
  • 4篇环流
  • 3篇学成
  • 3篇生态系统
  • 3篇湿地
  • 3篇化学成分
  • 3篇海域
  • 3篇POM
  • 3篇滨海湿地
  • 2篇遥感
  • 2篇营养化
  • 2篇上升流
  • 2篇琼州海峡
  • 2篇污染
  • 2篇夏季
  • 2篇化学成分研究
  • 2篇环流结构
  • 2篇活性
  • 2篇红树林

机构

  • 21篇广西科学院
  • 4篇广西大学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广西师范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广西中医药大...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深圳大学
  • 1篇天津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华...

作者

  • 13篇陈波
  • 6篇姜发军
  • 6篇许铭本
  • 5篇何碧娟
  • 5篇高劲松
  • 5篇高程海
  • 5篇赖俊翔
  • 4篇黎广钊
  • 4篇侍茂崇
  • 4篇张荣灿
  • 3篇雷富
  • 3篇梁文
  • 3篇董德信
  • 2篇庄军莲
  • 2篇易湘茜
  • 2篇田华丽
  • 2篇陈宪云
  • 2篇余克服
  • 2篇农华琼
  • 2篇李谊纯

传媒

  • 9篇广西科学
  • 2篇广西植物
  • 2篇广西科学院学...
  • 2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天然产物研究...
  • 1篇海洋学报
  • 1篇生态科学
  • 1篇热带亚热带植...
  • 1篇湿地科学与管...
  • 1篇Scienc...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应用海洋学学...
  • 1篇海洋技术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6
  • 10篇2015
  • 8篇2014
  • 5篇2013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部湾广西沿岸全新世海侵过程的区域差异被引量:5
2015年
通过分析北部湾广西沿岸3个地质钻孔的岩性、地球化学和有孔虫含量特征,确定了其沉积相序,在统一的高程坐标内,对各钻地层中沉积相的高程和年代进行了对比,分析了该区全新世以来海侵过程的区域差异;并以东亚全新世海平面波动曲线作为参照,估算了广西沿岸各主要海湾的构造沉降速度。研究表明:全新世以来,广西沿岸的海侵开始时间并不一致,这是由于各海湾构造沉降运动的区域差异造成的,东部的廉州湾构造基本稳定,而廉州湾以西则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构造沉降。构造沉降又导致了海平面波动过程的区域差异,进而影响到了地层形成,如海陆过度相沉积只发育于廉州湾以西遭受海侵时间较晚、相对海平面上升速度较低的区域。
刘涛黎广钊
关键词:全新世海平面构造沉降
广西红树林沉积物对诺氟沙星的吸附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采用批量平衡吸附实验研究了广西红树林沉积物对诺氟沙星的吸附特性,以及p H、盐度和表面活性剂等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诺氟沙星在沉积物上的吸附过程包括快速吸附和慢速吸附两个阶段;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吸附等温线呈非线性,可用Freundlich模型和Langmuir模型进行良好的拟合。在p H为3~10时,诺氟沙星的平衡吸附量随p H的增大,先增后减;而平衡吸附量随盐度的上升呈下降的趋势。在表面活性剂浓度为5.00 mg/L时,3种类型表面活性剂对诺氟沙星在红树林沉积物上吸附均有促进作用,
赖俊翔姜发军王一兵许铭本张荣灿雷富
关键词:诺氟沙星红树林沉积物表面活性剂
Summer circulation structure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in the Beibu Gulf被引量:6
2015年
Due to limited in situ data and diagnostic numerical models, the summer circulation structure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in the Beibu Gulf have always been in controversy in the past 50 years. Therefore, a new three-dimensional hindcast model was built within the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SCS), forced with the daily averaged wind, heat flux, lateral flux, as well as tidal harmonic and eight major rivers discharges. And the east boundary was set up far away off the Qiongzhou Strait(QS). Lastly, the model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not only the synchronous observation data from the project 908 but also the historical observed data. As a result, the summer circulation structure was revealed that the southern Gulf was occupied by an anticyclonic eddy whereas the northern Gulf was dominated by a cyclonic gyre. Although the circulation major structure was stable, its area and strength had yearly and monthly oscillation. The other three sensitive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the circulations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Gulf were driven by the SCS circulation and monsoon wind, respectively. After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potential vorticity budget, it was further revealed the circulation in the northern Gulf was driven by the positive wind stress curl in summer. Besides, the river discharge was also significant as the vertical circulation had two layer structures outside the mouth of the Red River. Generally, this work call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other subjects, such as ocean biogeochemical or marine fisheries.
GAO JingSongCHEN BoSHI MaoChong
关键词:环流结构夏季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观测数据
北部湾海洋原甲藻的形态特征及其系统进化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为探讨广西北部湾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的形态特征及其系统进化意义,利用光学显微镜、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海洋原甲藻BBW-01藻株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其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各地理株系的海洋原甲藻的形态特征相似,仅在细胞大小上存在差异。海洋原甲藻BBW-01与采自于广东大亚湾的海洋原甲藻形态特征最为接近,其壳板后端的7个呈"V"字形对称排列的大孔可作为海洋原甲藻鉴定的重要指标。18S rDNA序列同源检索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海洋原甲藻BBW-01与源自中国南海的海洋原甲藻的亲缘关系最近,并与其他2株海洋原甲藻聚成一支,属于浮游、兼性浮游类原甲藻。因此,对赤潮原因种的准确识别有助于预防和减轻赤潮对海洋环境和人类带来的危害。
龙超陈波何碧娟高程海
关键词:海洋原甲藻系统进化
北仑河口北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特征及潮间带环境质量评价被引量:5
2015年
调查北仑河口北岸竹山岛沿岸3条潮间带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特征,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3种,其中软体动物29种,甲壳动物18种,多毛类12种,其他类4种。优势种为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长腕和尚蟹(Mictyris longicarpus)、智利巢沙蚕(Diopatra chilienis)和艾氏活额寄居蟹(Diogenes penicillatus)。平均生物量为155.06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43.8 ind/m2。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27,种类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48,丰富度指数平均值为3.53。AB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3条断面的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均受到了中等程度的扰动。Ⅰ~Ⅲ断面的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I值)分别为2.61、0.16和-17.08。该海域的潮间带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人为活动干扰。
许铭本赖俊翔张荣灿董德信姜发军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MPI
北部湾环流研究述评被引量:28
2014年
针对北部湾环流的季节变化和琼州海峡水体输送的传统观念,根据近20多年的海流、底质、浮游生物的实地调查资料,对众多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和评述。认为:从平均态来说,琼州海峡水体输送全年都是从东向西,冬季多于夏季;冬季北部湾环流是气旋式,夏季,北部湾北部环流是气旋式,南部是反气旋式,其中分界线大致在19°30′N处。北部湾存在多处上升流区域,不计越南沿岸,仅靠近我国大陆,就有广西沿海铁山港和北海的上升流区;海南省西部,从八所—莺歌海的上升流区;海南省南部上升流区。虽然,北部湾环流研究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潮汐余流的研究:未能在充分考虑水体边界、实际风场、真实地形、潮汐余流、密度流等诸多要素情况下,计算出北部湾真实环流。
侍茂崇
关键词:琼州海峡环流上升流
海南岛西岸上升流与暖池的数值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进一步探讨海南岛西岸的上升流与暖池的特征及生成机制。【方法】首先构建更为全面的控制模型(控制实验),包括日平均风场、热通量、侧边界通量、潮汐强迫以及河流径流等强迫场,然后在控制实验基础上,构建无潮汐强迫、无热通量强迫、无季风强迫等3个敏感性实验来分析3种强迫因子对海南岛西岸上升流与暖池的作用。【结果】夏季海南岛西岸存在上升流,该上升流受热通量和潮混合共同控制,缺乏其中任何一项上升流都会消失,而西南季风起反作用。另外,海南岛西岸在冬半年为暖池控制,秋季更为显著。东北季风引起的垂向混合与潜热通量对暖池起相当作用,ENSO事件对暖池的强度也有一定影响。【结论】控制实验结果与"908"调查结果及历史观测数据吻合较好,在流场与水团验证方面效果理想。另外,敏感性实验结果得出了比前人更完善的海南岛西岸上升流与暖池生成机制的观点。
高劲松陈波何小英侍茂崇
关键词:上升流暖池
广西滨海湿地盐生维管植物区系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基于野外实际调查及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对广西滨海湿地盐生维管植物及其区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广西滨海湿地盐生维管植物有36科63属77种,含2变种,其中引种或栽培的5科5属5种,相比其他省份种类相对较少。(2)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较复杂、热带性质明显,科的分布有4个类型和2个亚型,属的分布有7个类型和3个亚型。(3)草本植物发达,红树林植物及其伴生种为重要组成部分。(4)单种科、单种属多,无特有现象。
田丰吴华静田华丽桂凌健梁士楚
关键词:滨海湿地盐生植物区系
防城港湾红树林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形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被引量:10
2013年
应用分形理论分析了防城港湾红树林表层沉积物粒径分布及其分形特征,并分析了pH值、C有机质、C硫化物、CTN、CTP、CK、水溶性盐分等环境因子.沉积物由海向陆的砂含量减少,细砾、粉砂和粘土含量增多,平均粒径也呈渐次增大.沉积物分选性都是差到很差,偏态都是正偏态到很正偏态,峰态都是中等尖锐到很尖锐.沉积物各粒径含量与pH值、有机质、硫化物含量相关关系不明显,砂、粉砂含量与CTN、CTP、CK呈显著相关关系.沉积物的分形维数为2.322 1~2.649 1,分维值与环境因子相关关系不明显,与粘土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78,p<0.01).沉积物分形值呈含砾砂(2.322 1)<含砾泥质砂(2.513 0~2.618 1)<含砾泥(2.649 1)的趋势.不同滩位的红树林沉积物分形维数呈现向海侧红树林外光滩(2.322 1~2.560 2)<向海侧红树林林带(2.513 0~2.590 9)<红树林林带中心(2.557 0~2.595 6)<向陆侧红树林带(2.618 1~2.649 1)的规律.沉积物类型、粘土组分、滩位等是影响防城港湾红树林沉积物分形维数的主要环境因子.
梁文李智范航清谭趣孜黎广钊黎广钊
关键词:海洋地质学红树林粒径分布分形维数
北部湾夏季环流结构及生成机制被引量:18
2015年
近50年来,由于观测数据的局限和数值模型多为诊断计算,北部湾夏季环流结构与生成机制存在较多争议.为此,本文在南海西北部构建了三维后报模型,充分考虑了日平均的风场、热通量和侧边界强迫,以及考虑沿岸八大河流和潮汐的作用,并把东边界远离琼州海峡.本文的模式结果不仅与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的同步观测数据吻合较好,而且与历史观测数据做到了相互验证,从而揭示了北部湾夏季环流结构:南部为反气旋式涡旋控制,北部环流呈气旋式弯曲.虽然北部湾夏季环流的主结构较为稳定,但环流强度及控制范围具有一定的年际和月周期振荡特征.垂向上,表层环流与温跃层以下的环流结构有所差别.通过3个敏感性实验,发现夏季北部湾南部环流主要受南海环流控制,而北部受季风控制.通过位涡收支分析,进一步发现北部湾北部的气旋式环流为正的风应力旋度驱动.另外,湾西岸的河流注入使得红河口外的垂向环流分布呈现两层结构.总的来讲,夏季环流结构和生成机制的揭示有助于海洋地球化学和海洋渔业等学科在北部湾的进一步研究.
高劲松陈波侍茂崇
关键词:夏季环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