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236001)

作品数:33 被引量:93H指数:5
相关作者:王延吉赵新强丁晓墅王桂荣王淑芳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商业大学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机械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4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2篇化学工程
  • 12篇理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15篇催化
  • 11篇甲酯
  • 10篇碳酸
  • 8篇碳酸二甲酯
  • 8篇二甲酯
  • 7篇催化剂
  • 5篇氨基
  • 4篇甲醇
  • 4篇甲酸
  • 3篇乙酸
  • 3篇异氰酸
  • 3篇异氰酸酯
  • 3篇尿素
  • 3篇氰酸
  • 3篇氰酸酯
  • 3篇羟胺
  • 3篇羰基
  • 3篇羰基化
  • 3篇加氢
  • 3篇甲苯二异氰酸...

机构

  • 35篇河北工业大学
  • 1篇天津商业大学
  • 1篇中国船舶重工...
  • 1篇中海油(天津...

作者

  • 31篇王延吉
  • 21篇赵新强
  • 7篇丁晓墅
  • 7篇王桂荣
  • 6篇安华良
  • 6篇王淑芳
  • 4篇李芳
  • 3篇张东升
  • 2篇耿艳楼
  • 2篇赵茜
  • 2篇薛伟
  • 2篇张洪起
  • 2篇贾晓强
  • 2篇崔雪霞
  • 2篇王盟
  • 1篇檀学军
  • 1篇李志会
  • 1篇高丽雅
  • 1篇李瑞
  • 1篇何蓓蓓

传媒

  • 6篇石油学报(石...
  • 5篇化工学报
  • 5篇高校化学工程...
  • 3篇化工进展
  • 2篇现代化工
  • 2篇精细石油化工
  • 2篇化学反应工程...
  • 2篇Chines...
  • 1篇化学通报
  • 1篇材料导报
  • 1篇精细化工
  • 1篇Chines...
  • 1篇天然气化工—...
  • 1篇Chines...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22
  • 7篇2020
  • 2篇2019
  • 6篇2018
  • 5篇2017
  • 3篇2016
  • 7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酮肟水解反应及其羟胺产品分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20年
羟胺(盐)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传统的羟胺制备方法,如拉西法、催化还原(HPO)法等,存在污染环境、工艺流程冗杂、设备腐蚀严重、原料原子利用率低等不足。基于绿色化学理念和羟胺合成的研究现状,本文以酮肟水解制备羟胺反应为重点,从水解反应的原料、催化剂、反应产物及其分离方式等角度,阐述了酮肟水解法制备羟胺产品的研究进展;并同时针对酮肟水解反应提出了质子化酮肟的反应机理,讨论了反应蒸馏(精馏、萃取)-耦合、聚二甲基硅氧烷薄(PDMS)膜原位分离法等新型反应、分离技术在酮肟水解中的最新应用。在此基础上,指出借助反应萃取-耦合等新型反应、分离技术,开发温和条件下清洁高效的催化酮肟水解一步合成羟胺及其盐的工艺过程,或将成为今后研究的热点。
刘家琪刘连永王双瑜李志会张艳华丁晓墅张东升赵新强赵新强
关键词:羟胺一步合成酮肟反应精馏蒸馏
表面离子印迹聚合物金属离子吸附材料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2年
离子印迹聚合物吸附材料对模板离子具有强识别能力,对其可实现高选择吸附,因而离子印迹技术常用于制备高选择性吸附材料。但传统方法制备的离子印迹吸附材料,因识别位点容易被包埋导致其吸附容量小、吸附-脱附速率低,而表面离子印迹技术则是采用模板离子和聚合单体直接在载体表面或附近区域构筑选择性识别位点,所有活性位点均暴露,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本文从技术原理与合成原料、制备工艺方法以及载体材料类型等方面对表面印迹聚合物吸附材料近期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概述。针对相关研究现状,从载体材料、功能单体、目标离子等角度分析和讨论了表面离子印迹聚合物吸附材料当前发展中的不足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并对表面离子印迹技术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池成龙贾爱忠孙道来赵新强王延吉
关键词:金属离子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_4SiW_(12)O_(40)@MIL-100(Fe) and its 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synthesis of 4,4'-MDA被引量:3
2018年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co mmonly used heteropolyacids (H3PW12O40, H4SiW12O40 and H3PMO12O40 synthesis of 4,4'-methylenedianiline (4,4'-MDA) from aniline and formaldehyde was evaluated an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H4SiW12O40 with moderate acid strength exhibited the best catalytic performance. Then HaSiW12O40@MIL-100(Fe) was prepared by encapsulating H4SiW12O40 within the pores of MIL-100(Fe) to facilitate its recovery and reuse. The prepared H4SiW12O40@MIL-100(Fe) was characterized by means of FT-IR, N2 adsorption-desorption, XRD, TG and then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was evaluat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H4SiW12O40 was highly dispersed in the pores of MIL-100(Fe), and both the Keggin structure of HaSiW12O40 and the crystal skeleton structure of MIL-100(Fe) could be effectively/preserved. Furthermore, H4SiW12O40@ MIL-100(Fe) showed excellent catalytic performance under the following reaction conditions: a molar ratio of aniline to formaldehyde = 5, a mass ratio of catalyst to formaldehyde = 1.2, a reaction temperature of 120 ℃ and a reaction time of 6 h. Under the above reaction conditions, the conversion of aniline was 41.1%, and the yield and selectivity of 4,4'-MDA were 81,6% and 79.2%, respectively. Unfortunately, an appreciable loss in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recovered H4SiW12O40@MIL-100(Fe) was observed because of the blocking of the pores and the change of the acidity resulted from the adsorption of alkaline organics such as aniline and 4,4'-MDA. The adsorbed alkaline organics could be cleaned up when the recovered catalyst was washed by methanol and DMF. Then the catalyst was effectively reused up to three cycles without much loss in its activity.
Yunhuan KongXiaomeng ChengHualiang AnXinqiang ZhaoYanji Wang
Zn(OAc)2/AC催化固定床上CO2与1,2-丙二醇合成碳酸丙烯酯及其反应机理被引量:1
2015年
以负载型乙酸锌为催化剂,在固定床上实现了CO2和1,2-丙二醇(PG)合成碳酸丙烯酯(PC)反应。考察了不同载体和负载量对负载型乙酸锌催化性能的影响以及反应条件对PC合成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负载量为40%(质量分数)的Zn(OAc)2/AC催化性能最好。CO2与PG合成PC适宜的反应条件为:PG、乙腈和CO2的摩尔比为1:1.8:11,CO2压力4.0 MPa,反应温度160℃和液空速0.9 h-1。在此条件下,PC收率和选择性分别为6.3%和49.0%。采用原位红外结合设计实验研究了无水乙酸锌分别与CO2和PG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CO2与乙酸锌之间的化学吸附比较弱,而PG与乙酸锌之间的化学吸附较强,能够活化PG。据此推测了乙酸锌催化CO2与PG合成PC的反应机理。
张光洁耿艳楼安华良赵新强王延吉
关键词:1,2-丙二醇碳酸丙烯酯固定床反应机理
酯交换法合成碳酸甲乙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20年
碳酸甲乙酯(EMC)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不对称碳酸酯,因其独特的结构性质被广泛用作溶剂或有机合成中间体,特别是随着锂离子电池的迅猛发展,其作为电池电解液主要成分市场需求量急增。文中简单介绍了光气法、氧化羰化法和酯交换法合成碳酸甲乙酯的研究进展。重点针对最具发展前景的酯交换法合成EMC工艺路线中所用催化剂进行了综述;讨论和分析了该路线所用催化剂的类型、结构、性质及性能,并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总结。最后本文分析并展望了酯交换法合成EMC催化剂的研究方向及新型合成工艺发展趋势,提出研发经济、高效、稳定且制备工艺简单的非均相催化剂,并与反应精馏技术耦合是今后的主要发展趋势,期望为EMC的高效合成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洁贾爱忠李芳赵新强王延吉
关键词:酯交换碳酸甲乙酯催化剂活性
麻黄强化泡沫分离甘草酸的工艺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为了提高泡沫分离甘草中甘草酸的分离效果,开发了甘草麻黄配伍泡沫分离工艺,并就麻黄对浸提液泡沫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麻黄强化了甘草酸的提取,但降低了浸提液中甘草苷的浓度,使得浸提液的泡沫性能发生变化而影响泡沫分离甘草酸的分离效果。以甘草酸的富集比和回收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了温度、气体体积流量、甘草酸初始浓度和甘草麻黄质量配比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为40℃、气体体积流量为100 m L×min^(-1)、甘草酸初始浓度为0.2 g×L^(-1)和甘草麻黄质量配比为5:3时,获得甘草酸的富集比和回收率分别为8.34和62.5%。与单独泡沫分离甘草中甘草酸相比,甘草酸的富集比提高了121.7%,而回收率并未明显降低。因此,麻黄的引入有效地提高了泡沫分离甘草酸的分离效果。
丁琳琳王延吉吴兆亮刘海倩李瑞刘伟
关键词:甘草甘草酸麻黄
Zn(OAc)2·2H2O热处理对2,4-甲苯二氨基甲酸甲酯合成的影响
2020年
借助TG、FTIR和XRD表征分析了Zn(OAc)2·2H2O在热处理过程中组成的变化。Zn(OAc)2·2H2O在100℃热处理8 h内仅发生脱水反应;在120℃热处理4 h,产物中有Zn4O(OAc)6生成,并且其相对含量随热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160℃热处理6h时有ZnO生成,延长至12h后产物大部分为ZnO。将Zn(OAc)2·2H2O在不同热处理条件下得到的产物用于催化合成2,4-甲苯二氨基甲酸甲酯(2,4-TDC)。当反应温度为160℃时,Zn(OAc)2·2H2O在100℃热处理8 h后催化合成2,4-TDC的收率达到88.1%,说明该反应温度下Zn(OAc)2的催化活性较高;当反应温度为180℃时,Zn(OAc)2·2H2O在140℃热处理8h后催化合成2,4-TDC的收率达到92.8%,说明该反应温度下Zn4O(OAc)6拥有更高的催化活性。
张嘉振马雪晴王桂荣王延吉
关键词:催化活性
Fe2O3的表征及其催化2,4-甲苯二氨基甲酸甲酯分解反应性能被引量:1
2020年
采用多种方法制备了Fe2O3催化剂,并以市售Fe2O3为参比物,通过BET、NH3-TPD、XRD、SEM及FTIR等手段分析其结构特征,考察其催化分解2,4-甲苯二氨基甲酸甲酯(TDC)制备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含有SiO2的Fe2O3催化剂的催化效果较好;外购Fe2O3催化效果好主要与其孔径较大以及含有SiO2组分有关;在较优反应条件下,TDI的收率可达到84.6%。进一步研究Fe2O3和SiO2双组分催化剂的催化效果,表明双组分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比单组分的Fe2O3、SiO2效果都要好,Fe2O3和SiO2之间存在的协同增效作用,有利于TDC的分解反应。
赵茜崔雪霞王桂荣赵新强王延吉
关键词:甲苯二异氰酸酯
污水重金属离子选择性吸附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23年
重金属离子因具有生物不可降解性,对水环境系统和生态体系的污染严重威胁人类及其他动物的生命安全,已受到广泛关注。吸附法是一种操作简单、方便有效的方法,在污水重金属离子去除领域得到广泛研究,但多数工作主要关注吸附性能和去除效果。近年来,人们开始重视对污水中金属离子的回收再利用,因为这不仅能够缓解或解决环境污染,还可以实现废物的资源化利用,而吸附剂的选择性对目标金属离子的回收利用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本文从软硬酸碱理论(HSAB)、离子印迹技术以及其他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论述了污水中重金属离子选择性吸附的研究进展,详细总结了改善吸附剂选择性的方法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最后对金属离子选择性吸附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周爱玲贾爱忠赵新强王延吉
关键词:重金属离子
Cu/γ-Al_2O_3的制备及其对纯甘油常压氢解制备1,2-丙二醇的催化性能被引量:4
2015年
采用H2-TPR、XRD、CO化学吸附、N2吸附-脱附等方法表征了等体积浸渍法制备的Cu/γ-Al2O3催化剂,并评价了其催化甘油氢解制备1,2-丙二醇(1,2-PDO)反应的性能。结果表明,Cu/γ-Al2O3的适宜Cu负载量为15%(质量分数),适宜的制备条件为,采用纯H2还原、升温速率2℃/min、还原温度250℃、还原时间2h。在常压氢气、甘油液时空速0.20h-1、氢气/甘油摩尔比100、催化剂装填量3mL和反应温度190℃的条件下,甘油转化率为100%,1,2-PDO选择性为92.9%;反应运行36h,1,2-PDO选择性仍高于85%,说明Cu/γ-Al2O3催化剂的稳定性较好。Cu/γ-Al2O3催化剂表面以高分散的Cu微粒为主,Cu粒子的粒径和分散度是影响其活性的主要因素;Cu粒子的粒径越小、分散度越大,催化活性越高。甘油脱水生成丙酮醇的反应只有在酸性中心和金属共同作用下才能进行,丙酮醇加氢合成1,2-丙二醇是反应控制步骤。
安华良范立攀耿艳楼赵新强王延吉
关键词:氢解铜基催化剂1,2-丙二醇分散度控制步骤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