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930030)

作品数:29 被引量:250H指数:11
相关作者:符文俊戴华国邱鸿贵李元喜冯从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农业科学
  • 15篇生物学

主题

  • 19篇玉米
  • 19篇玉米螟
  • 17篇亚洲玉米螟
  • 14篇寄生
  • 9篇啮小蜂
  • 9篇寄生蜂
  • 8篇茧蜂
  • 8篇赤眼蜂
  • 6篇幼虫
  • 5篇腰带长体茧蜂
  • 5篇玉米螟幼虫
  • 5篇触角
  • 4篇玉米螟赤眼蜂
  • 4篇酚氧化酶
  • 3篇绒茧蜂
  • 3篇细胞
  • 3篇畸形细胞
  • 3篇寄主
  • 3篇发育
  • 3篇菜蛾

机构

  • 24篇中国科学院上...
  • 12篇南京农业大学
  • 6篇河南农业大学
  • 5篇浙江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作者

  • 26篇符文俊
  • 12篇戴华国
  • 8篇邱鸿贵
  • 7篇李元喜
  • 5篇姜金林
  • 5篇王高平
  • 5篇冯从经
  • 5篇陈学新
  • 4篇白素芬
  • 4篇尹新明
  • 4篇陆剑锋
  • 4篇沈伯钧
  • 3篇时振亚
  • 3篇任丹青
  • 3篇何俊华
  • 3篇程家安
  • 3篇邱中良
  • 2篇胡建
  • 2篇茅洪新
  • 2篇李永

传媒

  • 6篇南京农业大学...
  • 6篇河南农业大学...
  • 5篇昆虫学报
  • 3篇昆虫知识
  • 3篇中国生物防治
  • 3篇昆虫天敌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Zoolog...
  • 1篇环境昆虫学报

年份

  • 1篇2008
  • 3篇2006
  • 4篇2005
  • 11篇2004
  • 6篇2003
  • 6篇2002
  • 1篇2001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影响啮小蜂寄主接受行为因子的探讨
啮小蜂(Tetrastichus sp. )是一种群聚性蛹的内寄生蜂,主要寄生于茶长卷叶蛾(Homona magnanima)的蛹,试验室中亦能寄生于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蛹。本文探讨了寄主蛹...
陆剑锋邱鸿贵邱中良符文俊
关键词:啮小蜂触角
文献传递
亚洲玉米螟幼虫血细胞的包囊行为被引量:15
2003年
根据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 ,将亚洲玉米螟 (Ostriniafurnacalis)幼虫血细胞分为粒细胞、浆细胞、类绛色细胞、原血细胞和球形血细胞五类。调查了幼虫的血细胞总数 (THC)和各类血细胞数量 (DHC)的变化情况。从三龄末期到五龄第五天期间 ,幼虫的THC在蜕皮前后会下降 ,蜕皮后约 12h降到最低点 ,然后又慢慢回升。在五龄幼虫前 5d期间 ,浆细胞在前第三天呈增加趋势 ,之后开始下降 ,而粒细胞呈相反趋势。浆细胞和粒细胞具有附着延展性 ,它们可以附着在载玻片表面 ,但延展能力不同。血细胞可以迅速黏附在外源物如葡聚糖凝胶珠表面形成包囊 ,部分包囊会发生黑化现象。体外培养条件下 ,血细胞也可以形成包囊 ,其结构与体内形成的包囊差异不大。
胡建符文俊
关键词:亚洲玉米螟血细胞幼虫
啮小蜂雄蜂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6
2006年
应用扫描电镜对啮小蜂(膜翅目Hymenoptera啮小蜂科Tetrastichinae)Tetrastichus sp.雄蜂触角及其表面的化学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雌蜂触角表面存在板形感器和坛形感器两大类,两者数量和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探讨了这两类触角化学感器的形态差异以及在寄主接受和交配行为中的不同功能。
陆剑锋李永邱鸿贵沈伯钧符文俊
关键词:啮小蜂触角感器
赤眼蜂寄生对亚洲玉米螟卵内蛋白质变化的影响被引量:3
2004年
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比较了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对亚洲玉米螟卵内蛋白质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寄生发生48h后,蛋白质谱带出现明显差异。被寄生和未被寄生卵内含有的97kD蛋白质在60h后明显减少,而前者含有的90kD蛋白质在寄生发生60h时含量明显增加;此外,被寄生和未被寄生卵电泳后均出现约50和44kD蛋白质条带,但在寄生发生84h后,这两条蛋白质带明显变浅,且未被寄生卵的改变更明显。同一时期被寄生和未被寄生卵间约有50%蛋白质条带出现在相同位置,而72、96h的寄生和未被寄生卵间约有30%。被寄生和未被寄生卵之间,同一时期的蛋白质条带数一般相差4条左右,但寄生发生6h后相差的条带数多达9条,这一时期出现与寄生和抗寄生有关的特异性蛋白质的可能性较大。
李元喜戴华国姜金林符文俊
关键词:玉米螟赤眼蜂亚洲玉米螟
亚洲玉米螟幼虫体内酚氧化酶原cDNA片段的克隆被引量:4
2004年
利用昆虫酚氧化酶原 (PPO)基因序列设计简并引物 ,采用RT PCR方法从亚洲玉米螟幼虫体内扩增了一段 5 2 2个核苷酸的cDNA片段 ,编码 174个氨基酸。经Blastp分析表明 ,该段氨基酸序列同鳞翅目和双翅目中PPO的相同区域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 39%~ 6 3% )。其中与烟草天蛾PPO的相似性最高 ( 6 3% ) ;与家蚕、大蜡螟、惜古比天蚕蛾PPO也有较高的相似性。在该片段中含有 1个该类酶原中保守的 2个铜离子结合位点之一 (含 4个组氨酸残基 )。据此推断克隆的片段为PPO基因片段。
冯从经戴华国符文俊
关键词:亚洲玉米螟幼虫酚氧化酶原CDNA片段克隆
菜蛾盘绒茧蜂畸形细胞发育及其超微形态结构被引量:13
2002年
首次以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plutellae(Kurdjumov)]—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Linnaeus)]为体系研究了畸形细胞的发生和发育.结果表明,畸形细胞来源于卵的浆膜层;雌蜂产卵后33~36h,幼蜂孵化时,每胚胎平均释放192个畸形细胞;畸形细胞的直径可随寄生日龄的增加,由初始的(15.31±3.06)μm,增大到(63.25±12.65)μm,最大可达118.75μm;但其数目却呈明显下降的趋势.扫描电镜显示:畸形细胞表面覆有微绒毛,4日龄比1日龄的更长、更密,预示着强的吸收和分泌功能.透射电镜显示:成熟的畸形细胞细胞核树状分枝明显、较初形成的细胞含有更多的内质网和丰富的线粒体.发育后期,溶酶体大量出现,且糖原、脂滴的积累增加,这表明畸形细胞代谢活动旺盛,具有合成和分泌蛋白质的能力.本文对畸形细胞的发生来源进行了探讨.
白素芬陈学新程家安符文俊何俊华
关键词:菜蛾盘绒茧蜂畸形细胞发育
亚洲玉米螟蛹提取物对啮小蜂寄生行为的影响被引量:4
2003年
在实验室条件下 ,啮小蜂Tetrastichussp.能寄生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ee和棉褐带卷蛾AdoxophyesoranaFischerVonRosleeslanrm两种昆虫的蛹。但是 ,前者的寄生率明显高于后者。两种寄主蛹的三氯甲烷提取物均能诱导啮小蜂雌蜂加强搜索 ,滞留和敲打等行为。但亚洲玉米螟蛹提取物尚能诱导雌蜂刺探行为 ,棉褐带卷蛾提取物则没有这种行为反应。提供寄主前 ,啮小蜂先经受玉米螟蛹提取物刺激 4小时 ,即可提高其对棉褐带卷蛾的寄生率。在产卵活动期间 ,持续存在提取物的刺激可以增强啮小蜂雌蜂的学习反应。
邱鸿贵邱中良任丹青沈伯钧符文俊
关键词:啮小蜂提取物寄生行为寄生蜂
3种赤眼蜂雌蜂触角上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31
2004年
用扫描电镜观察玉米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ostriniae)、拟澳洲赤眼蜂 (T .confusum)及松毛虫赤眼蜂 (T .den drolimi)雌蜂触角上感器的外部形态 ,比较其感器的数目和着生位置。发现了镰刀形感器背面的特殊形态 ,并确定了其功能。确定了位于触角端部的单孔毛形感器为味觉器。 3种赤眼蜂棒节腹面的镰刀形感器数目及棒节背面板形感器的形态和嗅孔密度存在差异 ;玉米螟赤眼蜂的坛形感器与其他 2个种在形态上也具有较大差异。
弓淑芬戴华国许月华符文俊
关键词:玉米螟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雌蜂触角感器
小菜蛾3种主要寄生蜂的寄生因子研究
为了探索寄生蜂作用于寄主的生理生化基础和分子机理,我们开展了寄生蜂寄生因子的研究。以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为寄主,分别选取小菜蛾幼期两种主要内寄生蜂,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plutell...
陈学新白素芬郦卫弟符文俊程家安何俊华
关键词:小菜蛾菜蛾盘绒茧蜂半闭弯尾姬蜂菜蛾啮小蜂畸形细胞
文献传递
啮小蜂雌蜂接受寄主线索的探讨被引量:4
2005年
啮小蜂Tetrastichussp.是一种群聚性的蛹内寄生蜂,主要寄生茶长卷叶蛾Homona magnanima的蛹,实验室中亦能寄生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蛹。研究了速冻寄主蛹、视觉和嗅觉线索在啮小蜂寄主接受中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速冻寄主蛹对啮小蜂接受寄主的影响不大,啮小蜂雌蜂主要是通过嗅觉线索接受寄主的,而视觉在寄主接受过程中仅起辅助作用。
陆剑锋邱鸿贵沈伯钧符文俊
关键词:啮小蜂亚洲玉米螟触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