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奥运用纯电动客车整车优化及制造项目

作品数:9 被引量:78H指数:6
相关作者:于蕾艳施国标林逸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北京理工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机械工程
  • 9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9篇转向系
  • 9篇线控
  • 9篇线控转向
  • 9篇线控转向系统
  • 3篇控制策略
  • 2篇路感
  • 1篇动力学模型
  • 1篇遗传算法
  • 1篇遗传算法优化
  • 1篇输入阻抗
  • 1篇状态观测器
  • 1篇稳定性
  • 1篇力反馈
  • 1篇力学模型
  • 1篇积分控制
  • 1篇驾驶
  • 1篇驾驶员
  • 1篇驾驶员模型
  • 1篇角传动比
  • 1篇观测器

机构

  • 9篇中国石油大学...
  • 8篇北京理工大学

作者

  • 9篇于蕾艳
  • 8篇林逸
  • 8篇施国标

传媒

  • 8篇计算机仿真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年份

  • 1篇2009
  • 8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线控转向系统全状态反馈控制策略的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为了根据车况和驾驶员喜好实现最优的操纵特性(不足转向、过度转向和中性转向),需要主动控制前轮转角。线控转向系统利用车辆全状态(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反馈控制策略优化驾驶员的转向输入,主动控制前轮转角来优化车辆的转向特性,高速时具有适当的不足转向特性,低速时具有适当的过度转向特性,从而在反应快速和安全性之间很好的权衡。其中通过状态观测器估计侧偏角。结果表明,在紧急操纵时可以代替驾驶员协调使车辆保持稳定,正常操纵时补偿物理参数或操纵条件的变化而保持操纵特性的一致。
于蕾艳林逸施国标
关键词:线控转向状态观测器
线控转向系统力反馈的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线控转向系统取消了转向盘与转向轮的机械连接,所以必须通过电机向驾驶员实时反馈路感,从而使驾驶员感知车辆行驶状态和路面状况。首先建立了包括驾驶员在内的转向盘力反馈模型。提出的路感控制策略包括上层控制策略和下层控制策略。上层控制策略中转向盘回正力矩建模为扭杆弹簧施加的回复力矩,与转向盘转角成线性;下层控制策略对电机电流进行比例积分控制。最后研究了不同驾驶员模型比例系数,积分系数和电流比例积分控制的比例系数,积分系数对转向盘转角跟踪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遗传算法优化得到的这四个参数,可使得驾驶员较好跟踪转向盘转角,路感电机电流较好跟踪目标电流,实现较好的力反馈。
于蕾艳林逸施国标
关键词:线控转向力反馈比例积分控制
线控转向系统的转向盘力反馈控制策略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线控转向系统取消了转向盘和转向轮之间的机械连接,因而可以根据车况主动提供路感,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首先研究了转向刚度力矩、由侧向加速度确定的转向盘回正力矩、由轮胎回正力矩确定的转向盘回正力矩、转向阻尼力矩等进行转向盘力反馈的四种力矩。然后,研究了四种组合的转向盘力反馈控制策略及其进行双纽线试验、蛇行试验的性能。结果表明,调整各种力反馈方案的相应参数可以获得低速时的转向轻便性和高速时的良好路感。
于蕾艳
关键词:线控转向路感
线控转向系统的主动转向控制策略被引量:26
2008年
建立了线控转向系统的整车二自由度模型。对固定转向灵敏度型和横摆角速度反馈型主动转向控制策略进行了性能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前者可以保持固定转向灵敏度,降低驾驶员负担,但是不改变系统极点;后者可以增加系统阻尼和带宽,改善操纵稳定性。
于蕾艳林逸施国标
关键词:线控转向控制策略
四轮线控转向系统的转向控制策略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为了控制汽车的质心侧偏角,同时保持汽车的转向增益不变,研究了四轮线控转向系统的后轮转向控制策略和前轮转向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了四轮转向整车二自由度模型,然后基于稳态质心侧偏角为零得到两种后轮转向控制策略:与前轮转角成比例型和横摆角速度反馈型,前者不改变系统极点,后者改变系统极点。基于转向增益不随车速改变得到二者的前轮转向控制策略。仿真表明,提出的前轮转向控制策略可以保持固定转向增益,降低驾驶员负担;后轮转向控制策略可以实现零质心侧偏角稳态值,控制车辆姿态,改善操纵稳定性。
于蕾艳林逸施国标
遗传算法优化线控转向系统角传动比的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线控转向系统取消了转向盘与转向轮的机械连接,可以根据车况灵活改变角传动比以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首先建立了线控转向系统的人-车-路闭环动力学模型,包括道路模型、驾驶员模型、二自由度整车模型。然后研究了包括轨道误差总方差、方向误差指标、驾驶员转向负担三项指标的开环总方差。最后利用遗传算法,以开环总方差为适应度函数,对不同车速下的传动比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各车速下的传动比使得开环总方差较小,提高了车道跟踪性能、方向稳定性能,降低了驾驶员的转向负荷,从而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于蕾艳林逸施国标
关键词:线控转向遗传算法角传动比
线控转向系统的主动转向控制策略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线控转向系统取消了转向盘和转向轮之间的机械连接,可以对前轮进行主动转向控制以增强操纵稳定性和主动安全性。通过使前轮线控转向系统的期望横摆角速度跟踪稳态质心侧偏角为0的四轮转向车辆的横摆角速度,设计线控转向系统的变传动比,主动控制前轮转角。通过时域响应、转向增益、开环总方差等指标对其进行了性能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提出的主动转向控制策略时稳态质心侧偏角大大降低,开环总方差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于蕾艳林逸施国标
关键词:线控转向操纵稳定性
线控转向系统路感控制策略的研究被引量:14
2008年
线控转向系统取消了转向盘与转向轮的机械连接,所以必须通过电机向驾驶员实时反馈路感,从而使驾驶员感知车辆行驶状态和路面状况,作出正确操纵行为。提出了路感的评价指标,并根据转向角度和车速计算轮胎回正力矩,研究了不同力传动比对输入阻抗和转向盘力阶跃响应性能的影响。随车速调整力传动比,可获得驾驶员期望的转向感觉。结果表明,调整力传动比参数可获得良好的路感和回正性。提出的路感控制策略双纽线试验和蛇行实验性能良好,可改善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于蕾艳林逸施国标
关键词:线控转向路感输入阻抗
线控转向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被引量:20
2008年
准确简单的线控转向系统动力学模型是研究线控转向的各种控制策略和参数匹配的基础。建立了线控转向系统的人-车-路闭环动力学模型,包括道路模型、驾驶员模型、控制器模型、转向盘总成模型、整车模型(包括车身模型、轮胎模型)及前轮转向总成模型等。基于以上模型,研究了驾驶员模型参数:驾驶员的补偿转向增益和认知时间延迟引起的死区时间变化对实际侧向偏移到目标侧向偏移的传递函数频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不同的参数对线控转向系统的操纵稳定性影响较大,应合理选择相关参数。
于蕾艳林逸施国标
关键词:线控转向动力学模型驾驶员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