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03C1-16)

作品数:32 被引量:101H指数:6
相关作者:宋锦宁李丹东马旭东赵永林刘晓斌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0篇弥漫
  • 28篇轴索
  • 28篇轴索损伤
  • 28篇弥漫性轴索
  • 28篇弥漫性轴索损...
  • 16篇脑损伤
  • 14篇颅脑
  • 14篇颅脑损伤
  • 10篇蛋白
  • 7篇轴突
  • 5篇凋亡
  • 5篇神经元
  • 5篇脑组织
  • 4篇轴突损伤
  • 4篇弥漫性轴突损...
  • 3篇炎症
  • 3篇炎症反
  • 3篇炎症反应
  • 3篇神经保护
  • 3篇神经元凋亡

机构

  • 29篇西安交通大学...
  • 4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延安大学
  • 1篇山东大学第二...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陕西省安康市...

作者

  • 30篇宋锦宁
  • 16篇李丹东
  • 14篇马旭东
  • 13篇赵永林
  • 9篇庞宏刚
  • 9篇刘晓斌
  • 9篇黄廷钦
  • 9篇赵雅慧
  • 8篇张斌飞
  • 8篇张明
  • 8篇李宇
  • 7篇孙鹏
  • 5篇安吉洋
  • 4篇郭小叶
  • 4篇金涛
  • 4篇刘尊伟
  • 4篇赵君杰
  • 3篇刘守勋
  • 3篇陈景宇
  • 3篇罗显华

传媒

  • 28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6篇2015
  • 11篇2014
  • 2篇2008
  • 1篇2007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实验装置的研制及动物模型的建立被引量:36
2008年
目的自制一种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装置并成功建立DAI动物模型。方法自制头颅瞬间旋转损伤装置,使大鼠头颅在瞬间(<3 ms)旋转90°造成剪切损伤。观察损伤后大鼠的生命体征及行为学改变;于伤后2、6、12、24、36、72 h及10 d分别处死损伤组动物,制备脑石蜡切片,行镀银及HE染色,光镜下观察神经轴索变化。结果伤后大鼠均即刻出现原发昏迷,其中2只于损伤后20 min内死亡,余持续时间1-30 min不等;伤后大鼠呼吸节律紊乱,瞳孔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醒后均有程度不等的反应性下降,肢体活动迟缓;肉眼可见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室出血;光镜下可见皮髓交界区、胼胝体区、脑干、小脑白质等部位的神经轴索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断裂、轴索球形成,后期有小胶质细胞增生,局部呈巢样聚集。结论本装置能造成大鼠脑DAI,且具有简便、可控、确切的特点,适合进行中、小型动物DAI模型的实验研究。
刘晓斌宋锦宁陈景宇张芬茹刘守勋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动物模型
弥漫性轴索损伤后胶质反应及生化标记物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5年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后胶质反应与继发性轴索损伤、轴突再生及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而且DAI后一些特异性生化标志物可以发生明显的变化。目前的研究表明,DAI后胶质细胞既能通过胶质瘢痕形成、炎症反应、髓鞘丢失等多种机制参与DAI后继发性损伤的发生,又能通过释放神经营养因子、清除细胞碎片、阻止病损蔓延等促进轴突修复和再生,胶质细胞之间、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最终导致DAI后神经元死亡以及轴突继发性断裂的主要原因;DAI后β淀粉样蛋白、神经微丝和微管相关蛋白等特异性生化指标能更早期、更准确地显示DAI的发生与发展,将弥补影像学及临床特征诊断的不足。这些研究不但为DAI后神经保护及轴突再生提供治疗靶点,也为进一步研究并寻找新的DAI相关生化标记物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DAI后胶质细胞激活、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相互作用、胶质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相关分子机制及其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以及深入揭示DAI相关生化标志物的意义,对减轻DAI后脑损伤、促进轴突再生、提高DAI诊断及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宋锦宁赵永林
关键词:颅脑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生化标记物
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大脑皮层rab10的表达及意义
2015年
目的研究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后小G蛋白rab10在大脑皮层的表达变化规律,探讨DAI后rab10在神经修复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头颅瞬间旋转损伤装置建立大鼠DAI模型,随机分为1d、3d、7d组及对照组。采用Gless嗜银染色和TUNEL染色分别观察DAI后神经轴索形态和凋亡变化;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大鼠大脑皮层rab10的分布及表达,并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分析大脑皮层神经元内rab10的表达变化。结果嗜银染色显示DAI后1d神经轴索形态损伤最严重,3~7d时损伤逐渐减轻;TUNEL染色显示DAI后1d凋亡细胞数开始升高,3~7d时凋亡数量更高,呈迟发性改变。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结果均提示DAI后1d大脑皮层rab10的表达显著增加,3d后稍降低,7d后明显降低,但仍高于正常(P〈0.05);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提示正常神经元内几乎不表达rab10,DAI后神经元内rab10表达在1~3d较高,7d时较前降低。结论大鼠DAI后大脑皮层rab10表达水平先增加,随后降低;神经元内rab10的表达变化可能与DAI后神经轴索修复有关。
赵永林宋锦宁马旭东张斌飞张明李丹东庞宏刚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神经元皮层颅脑损伤
Rho/ROCK通路在大鼠实验性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研究RhoA和Nogo-A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后的动态表达,并探讨Rho/ROCK通路抑制对DAI后脑内Nogo-A表达的调控及其在DAI中的作用。方法用头颅瞬间旋转损伤装置制作大鼠DAI模型。观察DAI后RhoA和Nogo-A表达的时间依赖性和严重程度依赖性,并用辛伐他汀和Y27632药理性抑制RhoA/ROCK通路的活性,观察该通路在DAI后神经修复中的作用。用HE染色和PTAH染色指示DAI后脑组织病理学改变。Western blot检测RhoA和Nogo-A的表达,并检测β-APP的表达来指示轴突的损伤程度。并用免疫荧光染色指示RhoA和Nogo-A表达的空间相关性。结果 DAI后均出现明显的神经细胞坏死和轴突变性、断裂等病理改变;DAI后RhoA和Nogo-A的表达趋势一致,两者的表达量均随着DAI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同时也随着损伤程度加重而增加,经免疫荧光双染色显示两者在脑内的表达有显著的同一性;用辛伐他汀和Y27632抑制RhoA/ROCK通路后能明显改善DAI后神经功能,并降低β-APP的表达,同时两者也能明显减少Nogo-A的表达。结论DAI后脑内RhoA和Nogo-A的表达有高度相关性,抑制Rho/ROCK通路可改善神经功能并减轻轴突损伤。
李丹东宋锦宁庞宏刚赵永林马旭东张斌飞黄廷钦赵雅慧
关键词:弥漫性轴突损伤辛伐他汀NOGO-A神经保护颅脑损伤
大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后脑组织乏氧代谢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原发性脑损伤的一种特殊病理类型,目前对其缺血缺氧的病理生理改变尚缺乏深入研究。近年来,由于用乏氧组织显像剂和核素显像技术的发展,可探测机体内组织缺氧但仍存活的病理状态。本实验采用一种新型乏氧组织显像剂^99Tc^m-HL91对大鼠DAI后脑组织的乏氧代谢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宋锦宁刘晓斌张芬茹陈景宇刘守勋
关键词: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后脑组织氧代谢^99TC^M-HL91乏氧组织显像剂
HMGB1基因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Meta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评估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检索Pub Med、Embase、Ovid、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等数据库,获取关于HMGB1和胶质瘤关系的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将最后筛选出的文献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篇符合标准文献,共57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胶质瘤和对照组HMGB1表达的差异采用检测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IHC)[优势比(OR)=26.53;95%可信区间(CI)=13.70~51.35;P<0.01]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均数差(MD)=16.55;95%CI=11.21~21.90;P<0.01]、HMGB1表达与胶质瘤病理分级关系的表达差异(OR=0.53;95%CI=0.31~0.90;P=0.02)均有统计学意义,而HMGB1表达与胶质瘤是否伴有癫痫(OR=5.32;95%CI=0.10~293.11;P=0.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MGB1表达相比对照组胶质瘤中的显著升高,且与胶质瘤病理分级相关,提示HMGB1有望应用作为胶质瘤病理分级诊断及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依据,伴有癫痫的胶质瘤组织与不伴有癫痫相比HMGB1表达无差异,没有诊断价值。
郭丹宋锦宁黄廷钦赵君杰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B1胶质瘤META分析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清lincRNA-p21的变化水平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动态监测血清基因间长链非编码RNA-p21(lincRNA-p21)表达水平与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早期诊断SAH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将10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SAH手术组(63只)、假手术组(21只)和正常对照组(21只),采用颈内动脉穿刺法制作SAH模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检测血清中lincRNA-p21水平,于预定时间进行神经行为学评估和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结果相对于正常对照组,急性SAH组在2~18 h lincRNA-p21表达呈下降趋势(P<0.05),18~48 h呈急剧上升趋势后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而0~2 h、48~72 h和假手术组相对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神经行为学评分、脑组织含水量与lincRNA-p21表达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神经行为学(P=0.924)和脑组织含水量(P=0.224)均与lincRNA-p21表达无相关性。结论血清lincRNA-p21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潜在的生物学诊断标志和治疗靶点,但不能作为病情严重程度指标。
郭丹宋锦宁尹倩雯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清
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高迁移率族蛋白1的动态表达及其对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2015年
目的研究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脑组织内的动态表达及其对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参与DAI后脑组织炎症反应的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头颅瞬间旋转装置制备大鼠DAI模型,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评价DAI模型的稳定性,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RT-PCR等方法分别于造模后6h,1、3、7d为时间点,测定DAI后HMGB-1的表达及分布变化,并采用TUNEL试剂盒进一步观察DAI后神经元的凋亡。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DAI后6h及1d,大鼠皮层脑组织中HMGB-1阳性细胞数呈下降趋势,但是3d后开始明显增多;Western blot结果证实,DAI后早期(6h、1d),皮层脑组织中HMGB-1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然而在DAI后3d出现明显升高,一直持续至第7天;RT-PCR显示,DAI后早期(6h)HMGB-1mRNA水平并无明显增加,DAI后1d仅有轻度增加,DAI后3dHMGB-1mRNA水平才开始明显升高。TUNEL结果显示,在DAI后6h神经元凋亡已明显增加,并呈持续增加趋势,DAI后3d达到高峰,一直持续至DAI后7d仍处于较高水平。结论大鼠DAI后脑组织内HMGB-1表达呈逐渐升高的动态变化,其脑组织总蛋白水平早期(6h、1d)降低,可能由坏死神经元释放及基因转录水平较低所致,而晚期(3、7d)明显升高,可能是胶质细胞活化诱导基因表达升高所致,HMGB-1与神经元凋亡并无直接相关性,其可能通过诱导炎症反应间接参与DAI后的神经元凋亡。
庞宏刚宋锦宁李丹东孙鹏赵永林黄廷钦翟海程安吉洋
关键词:创伤性颅脑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炎症反应高迁移率族蛋白1凋亡
弥漫性轴索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与神经保护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4年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一个进行性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的脑损伤发生于继发性损伤(secondary injury,SI)阶段。因此,SI是影响患者病情及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有关SI病理机制的研究表明,DAI后神经元的SI涉及神经元及轴膜的离子平衡紊乱、沃勒变性、轴膜通透性改变、线粒体损伤及能量代谢障碍、免疫炎症反应以及氧化应激损伤等多种损伤机制。这些SI机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最终导致DAI后神经元变性、甚至坏死和凋亡以及轴突继发性断裂的关键原因。虽然临床上对DAI患者的治疗目前无突破性进展,仍采用一般性治疗、亚低温以及神经营养等手段。但新近研究显示,有一些动物的体内或体外实验为DAI后的SI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点,如钙离子拮抗剂、轴膜保护及修复药物、钙依赖的蛋白水解酶抑制剂、氧化应激抑制剂以及免疫抑制剂等。进一步阐明DAI后钙离子平衡紊乱、轴浆运输中断、线粒体损伤及能量代谢障碍、免疫炎症反应等SI的相关分子机制,以及这些多因素导致的DAI病理机制相互间的关系,将对减轻或阻断DAI后发生SI,加强神经保护与修复,以及为未来突破DAI的治疗瓶颈均具有重要意义。
宋锦宁李宇
关键词:脑外伤弥漫性轴索损伤继发性损伤神经保护
弥漫性轴索损伤后内质网钙释放对轴突内早期钙离子浓度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研究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D后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钙释放的变化,以及对轴突内早期钙离子浓度的影响,并探讨造成ER钙释放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 使用体外培养7~12d的小鼠神经元行轴突牵拉损伤建立体外DAI模型,根据是否行牵拉损伤分为损伤组及对照组.使用ER Tracker Red标记ER,观察ER在轴突损伤前后的分布.通过Fluo-4 AM钙探针及激光共聚焦钙成像技术测量单个轴突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并使用20 mmol/L咖啡因作用于细胞,使ER内钙离子快速排空,测量轴突部位咖啡因作用前后的钙离子浓度变化,从而间接观察ER内钙存量的变化.结果 ER Tracker Red荧光结果显示ER存在于神经元轴突部位中,损伤后的轴突肿胀部位存在ER聚集的现象.神经元牵拉损伤后,被牵拉的轴突钙离子浓度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损的轴突表现出肿胀及“串珠样”变性等病理学改变.除损伤后2 min外,使用无钙细胞外液虽然明显降低了牵拉损伤导致的轴突的钙离子浓度升高,但在2~~30 min时间段中钙离子浓度升高依然存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未经牵拉损伤的神经元轴突可被20 mmol/L咖啡因激起一个明显的轴突钙离子浓度升高,而牵拉损伤后的轴突对咖啡因的这种钙升高反应程度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AI后的轴突钙离子浓度升高不仅由细胞外钙内流引起,细胞内钙释放同样参与其中.ER是引起这种DAI后轴突内钙释放的细胞器来源.
李宇宋锦宁张明安吉洋孙鹏李丹东马旭东赵雅慧
关键词:脑外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内质网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