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JB05239)
- 作品数:5 被引量:36H指数:4
- 相关作者:王红宋朝敏黄妙辉吴斌陈競芳更多>>
- 相关机构:福建医科大学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浙江省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组织血小板活化因子与肿瘤坏死因子变化及意义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研究新生鼠肠损伤时肠组织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变化及肠组织损伤程度与肠组织中PAF、TNF-α表达水平的关系,探讨将PAF、TNF-α表达水平作为肠损伤的检测指标的可能性。方法按析因设计,32只48h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各8只。A组给予鼠乳代用品人工喂养,每天2次连续3d给予100%氮气缺氧90s,4℃冷刺激10min;B组用鼠乳代用品人工喂养3d,未受缺氧和冷刺激;C组每天2次连续3d给予100%氮气缺氧90s,4℃冷刺激10min、鼠母乳喂养;D组为正常对照组。在实验结束后24h空腹断头处死大鼠,留取十二指肠下端至直肠上端肠道组织进行肠组织损伤评分和肠组织中PAF、TNF-α含量检测。组织学评分≥2确定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肠组织中PAF、TNF-α含量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应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α=0.05为显著性检验标准。结果经Kruskal-Wallis H检验,A、B、C、D各组肠组织PAF、TNF-α含量不同,差异有显著性。采用非参数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肠组织PAF含量与相应平均损伤程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71,P〈0.05);肠组织TNF-α含量与相应平均损伤程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81,P〈0.05)。结论肠组织内源性PAF和TNF-α可能是NEC发生的关键介质,其本身又作为致病因子参与了NEC的发生和发展。肠损伤程度与肠组织中PAF、TNF-α含量呈正相关。肠组织中PAF和TNF-α含量与肠黏膜损伤评分一样能反映肠黏膜损伤程度。
- 王红宋朝敏吴斌黄妙辉
- 关键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鼠血小板活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
- 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道菌群变化及意义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探讨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时肠道菌群变化,旨在阐明肠道菌群在NEC发病中的作用,为探讨新生儿NEC的发病机制及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D新生大鼠出生48 h开始给予鼠乳代用品人工喂养,100%氮气缺氧90 s,4℃冷刺激10 min,每天2次,连续3 d,建立新生SD大鼠NEC模型。40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NEC模型组(A组)和正常对照组(B组)。每组动物各20只。在最后一次缺氧、冷刺激后24 h空腹断头处死大鼠,留取回盲部近端肠管组织进行肠组织损伤评分,组织学评分≥2确定为NEC;实验前后留取两组新生鼠粪便,按照张秀荣方法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实验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α=0.05为显著性检验标准。结果模型组新生鼠相继出现腹泻、腹胀、萎靡、活动减少,生长减慢,对照组新生大鼠进食及排便均正常,无腹胀及胃潴留,活动度良好,皮下脂肪丰满。模型组新生大鼠NEC的发生率为100%(20/20),对照组无1例发生NEC。实验组和对照组肠损伤病理评分(x±s)分别为:3.25±0.85、0.45±0.51,t=12.622,P<0.01。模型组和对照组新生鼠实验前肠道细菌总数,杆菌、球菌总数,G+杆菌、G+球菌,G-杆菌、G-球菌数差异均无显著性,肠道菌群中杆菌和球菌的比例都在正常范围中。实验结束时,正常对照组新生大鼠肠道菌群总数明显增多,其中以G+杆菌增加为主;G-杆菌属及G+球菌属菌数占肠道菌群的比率在实验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模型组新生大鼠肠道群总数亦明显增多,而且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实验结束时肠道菌群数量,其中主要是G+球菌显著增加,而G+杆菌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与实验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模型组实验结束时肠道菌群中杆菌和球菌比值减少、倒置。结论NEC发病前正常肠道菌群已发生质和量的变化,肠道菌群紊乱在NEC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及时纠�
- 张玲玲吴斌宋朝敏王红黄妙辉
- 关键词:动物模型肠道菌群
- 双歧杆菌对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损伤及肠道菌群影响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建立新生SD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模型,探讨添加双歧杆菌对新生大鼠NEC模型肠损伤的保护作用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为应用双歧杆菌防治NEC提供依据。方法SD新生大鼠出生48h开始给予鼠配方奶人工喂养,100%氮气缺氧90s,4℃冷刺激10min,每天2次,连续3d,建立新生SD大鼠NEC模型。按析因设计,32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动物各8只。A组为NEC模型组并在出生48h起每日给予长双歧杆菌灌胃(1×108CFU/d);B组为NEC模型组,C组为对照组,都未添加双歧杆菌;D组为对照组并给予长双歧杆菌灌胃(1×108CFU/d)。在最后一次缺氧、冷刺激后24h空腹断头处死大鼠,留取回盲部近端肠管组织进行肠组织损伤评分,组织学评分≥2确定为NEC;实验前后留取各组新生鼠粪便,按照张秀荣方法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应用Kruskal-WallisH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α=0.05为显著性检验标准。结果开始造模后,A、B组新生SD大鼠相继出现腹泻、腹胀、萎靡、活动减少,A组程度较轻。A、B、C和D组肠组织损伤评分(x±s)分别为1.88±0.84、3.13±0.84、0.63±0.52、0.50±0.54,各组间肠组织损伤评分差异有显著性,与B组相比,A组肠组织损伤评分明显降低,但仍高于C、D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各组实验前肠道细菌总数,杆菌、球菌数,G+杆菌、G+球菌数差异均无显著性,肠道菌群中杆球菌比值在正常范围中。实验结束时,各组间新生鼠肠道细菌总数,杆菌、球菌数,杆球菌比值,G+杆菌、G+球菌数及其占肠道总菌群数的比率差异均有显著性;除B组杆菌数外,与实验前相比,各组新生大鼠实验结束后肠道细菌总数、球菌数、杆菌数、G+杆菌数、G+球菌数均有显著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A、B组肠道杆球菌比值和G+杆菌数占肠道总菌群数比率均明显下降,A组下降幅度较少,B组G+球菌占肠道总菌群数比率明显增加。B组肠道球菌数、杆球菌比值、
- 陈競芳卓玲吴斌宋朝敏王红黄妙辉
- 关键词:双歧杆菌干预研究
- 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物模型建立及评价被引量:20
- 2007年
- 目的利用新生SD大鼠建立缺氧、冷刺激、鼠乳代用品人工喂养等多因素造成的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物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按析因设计,32只新生SD大鼠出生48h开始随机分成4组,每组动物各8只。A组采用鼠乳代用品人工喂养,并给予100%氮气缺氧90s,4℃冷刺激10min,每天2次,连续3d;B组为单纯采用鼠乳代用品人工喂养,未进行缺氧冷刺激;C组采用鼠乳喂养,给予同样的缺氧冷刺激;D组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鼠乳喂养,未进行缺氧冷刺激。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回盲部近端肠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肠损伤病理评分进行评价,组织学评分≥2分确定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结果A、B、C组新生SD大鼠相继出现腹泻、腹胀、萎靡、活动减少,生长减慢,A组程度最为严重。A、B、C、D4组肠损伤病理评分(x-±s)分别为(3.25±0.89)分、(2.63±0.92)分、(1.13±1.36)分、(0.25±0.46)分,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9.30,P<0.01)。NEC发病率分别为100%、87.5%、37.5%和0。喂养方式和缺氧冷刺激为肠组织损伤病理评分值影响因素,两因素间无明显交互作用。结论新生鼠在剔除鼠乳喂养,改用鼠乳代用品人工喂养的前提下,经过连续多次的缺氧冷刺激后,诱导的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模型与人类新生儿NEC临床特征、病理改变相一致,是一种理想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物模型。
- 宋朝敏王红吴斌黄妙辉
- 双歧杆菌对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损伤及肠组织血小板活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被引量:4
- 2007年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危及生命的严重胃肠道急症^[1],2006年1月至7月,我们利用新生大鼠NEC模型,观察补充双歧杆菌对新生鼠NEC模型肠道形态学影响和肠组织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vating factor,PAF)
- 吴斌宋朝敏王红黄妙辉
- 关键词:血小板活化因子新生大鼠双歧杆菌肿瘤坏死因子Α肠组织肠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