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2350)

作品数:3 被引量:13H指数:3
相关作者:许天民陈斯楼航迪刘妍黄微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牙合
  • 1篇硬组织
  • 1篇硬组织变化
  • 1篇有限元
  • 1篇有限元分析
  • 1篇正常(牙合)
  • 1篇正常[牙合]
  • 1篇正畸
  • 1篇正畸学
  • 1篇软组织
  • 1篇三维有限元
  • 1篇三维有限元模...
  • 1篇体层摄影
  • 1篇体层摄影术
  • 1篇替牙期
  • 1篇切牙
  • 1篇转矩
  • 1篇锥束
  • 1篇锥束计算机体...
  • 1篇面部

机构

  • 2篇北京大学口腔...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大学口腔...

作者

  • 3篇许天民
  • 1篇张海萍
  • 1篇荣起国
  • 1篇张兴中
  • 1篇黄微
  • 1篇刘妍
  • 1篇楼航迪
  • 1篇陈斯
  • 1篇林久祥

传媒

  • 2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08
  • 1篇200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正常(牙合)青少年替牙期至恒牙初期切牙和磨牙转矩度的纵向观察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研究正常(牙合)青少年从替牙期到恒牙初期切牙和第一恒磨牙转矩度的生长变化,为正畸诊断、治疗方案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对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颅面生长发育中心收集的20名正常(牙合)青少年样本(男性6名,女性14名)替牙期和恒牙初期的牙颌模型进行分析:替牙期:第一恒磨牙及4颗恒切牙萌出至(牙合)平面,研究对象平均(9.5±0.9)岁;恒牙初期:除第三磨牙外其他恒牙均萌出至(牙合)平面,研究对象平均(13.7±1.3)岁。使用 Biaggini Rayset 系统测量切牙和第一恒磨牙的转矩度,分析替牙过程中牙冠倾斜度的变化。结果替牙期与恒牙初期相比,男、女切牙和磨牙的转矩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牙期至恒牙初期,上颌中切牙转矩度由14°减小为10.9°(P<0.001);下颌中切牙转矩度由1.8°增加为5.2°(P<0.01);上颌侧切牙转距度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侧切牙转矩度由1.2°增加为3.0°(P<0.05)。上颌第一恒磨牙转矩度由-6.6°减小为-10.3°(P<0.001)。下颌第一恒磨牙转矩度由-38.6°增加为-33.2°(P<0.001)。结论从替牙期到恒牙初期,上颌第一恒磨牙逐渐舌向直立,下颌第一恒磨牙逐渐颊向直立。
张海萍许天民张兴中林久祥
关键词:转矩正常[牙合]
正畸临界病例拔牙与非拔牙治疗其硬组织变化的长期观察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对比正畸临界病例采用拔牙与非拔牙治疗其硬组织的长期变化。方法:由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5位具有副高职称的医师对一批正畸病例进行拔牙或不拔牙或临界的判断,判断得到治疗资料完整的临界病例54例。追踪随访治疗结束至少2年病例,共获得21例,其中拔牙组8例,非拔牙组13例。对样本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的头颅侧位片进行计算机定点测量。结果:拔牙组随访阶段骨骼指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向上SNB、SNPg角增大,垂直向上MP/SN减小,ArGo/ANSMe增大;上切牙唇向回复,U1/PP、U1/NA、U1-AP增大(P<0.05),但覆盖无明显回复。非拔牙组随访阶段骨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下切牙舌向回复,L1/MP减小,且覆盖有所增大(P<0.05)。两组对比,治疗前骨骼和牙齿指标中仅MP/SN、ArGoG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时上下切牙倾斜度及唇舌向位置(L1/NB、L1-NB、L1-AP、U1-AP、U1/L1)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时仅非拔牙组的L1/MP明显大于拔牙组(P<0.05)。结论:临界病例拔牙组与非拔牙组在随访阶段前牙均表现出一定的回复趋势,从而使治疗对两组造成的差异逐渐缩小。但拔牙组表现出下颌骨逆时针旋转的骨性变化,从而覆盖保持稳定;非拔牙组下切牙少量舌向回复且无骨骼变化,覆盖有所增大。
刘妍黄微许天民
关键词:正畸学拔牙测颅法
面部软组织三维有限元模型的个性化转换及临床应用初探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通用型面部软组织三维有限元模型的个性化转换方法,为正畸临床分析前牙内收对面部软组织形态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以1名健康志愿者A的螺旋CT数据为基础,建立包括表面皮肤、脂肪、骨骼、牙齿及7对口周肌肉在内的通用型面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选取1名健康志愿者B和1例临床错猞患者,利用两者锥形束CT重建数据与通用型模型的解剖性标志点坐标值,使用基于径向基函数的插值算法对通用型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个性化转换,将个性化转换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与锥形束cCT重建数据重叠,进行个性化转换验证。选取2例具备完整治疗前后锥形束CT数据的临床错猞患者,将治疗前后锥形束CT三维重建数据重叠,获得前牙内收及前部牙槽嵴表面的改建量,作为边界条件代入治疗前个性化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到预测模型,将其与治疗后锥形束CT重建数据进行三维比较,调整并找出合理的赋值。结果个性化转换得到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与锥形束CT重建数据的软、硬组织表面平均差值分别为0.47和0.75mm,通过改进模型转换的方法,可使面部软组织区域的正负平均差值缩小至+0.29和-0.21mm。对于预测模型,将皮肤、肌肉和脂肪的泊松比均设为0.45,弹性模量分别设为90.0、6.2和2.0kPa时可获得最佳预测结果。结论利用锥形束CT数据,并使用径向基函数的插值算法,可实现通用型三维有限元模型的个性化转换,得到包含面部不同层次软组织的个性化三维有限元模型。
陈斯许天民楼航迪荣起国
关键词:有限元分析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面部肌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