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WW044)
- 作品数:16 被引量:44H指数:4
- 相关作者:薛玉凤焦小婷王晶张玉红吴倩倩更多>>
- 相关机构:河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 《菊池日记》的阐释策略
- 2013年
- 日裔美国文学作品《菊池日记》中的自传事实与传记事实极其丰富,但历史事实却只有一个,即珍珠港事件之后日裔美国人的集中营生活。日记作者查尔斯·菊池对不同的事实采用不同的阐释策略——历史事实的政治策略、传记事实的精神分析策略,以及自传事实的社会策略,使《菊池日记》迥异于其他日裔集中营叙事。集中营生活对日裔美国人而言,无疑是一场飞来横祸,但对菊池父子而言,此次集体创伤却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他们各自的童年创伤,可谓不幸中之万幸。
- 薛玉凤
- 关键词:创伤
- 以《华氏911》为例探究电影语言话语
- 2014年
- 一部电影要想在众多的电影中脱颖而出,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在语言话语方面进行创新。同样,纪录片也不例外。纵观整个电影发展史,从诞生之初的无声电影、黑白电影,发展到现如今的有声电影、3D电影等,电影语言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质的飞跃。其从一开始关注电影的技术性、实用性的方面,到现如今向技术性、语言性、形象性相融合的方向发展,这都体现了电影语言话语的突破与创新。发展到今天,电影语言话语发展趋于成熟,在原来注重技术层面分析的基础上,又适当融入了文学语言、戏剧语言、日常语言、音乐语言等诸多方面的新特性,增强了其自身的包容性与内涵。
- 刘荡荡
- 关键词:电影语言《华氏911》话语无声电影黑白电影有声电影
- 用灵魂叙事的人——哈利特·雅各布森《一个奴隶女孩的自述》中的叙事伦理学阐释被引量:3
- 2011年
- 美国黑人女作家雅各布斯在其《一个奴隶女孩的自述》中没有一味展现血淋淋的事实,没有刻意经营语言的修辞效果和叙事策略,没有依从对身体细节的写作和展露,也没有对自传文本中的事实和史实以简单的道德评价;她关注平凡、感性的个体生存体验,以个体生命对自我生活际遇的理解贯穿于写作的始终。用叙事建构伦理道德问题,以叙事伦理意识呵护自己脆弱的个体生命,尽管聚焦琐碎平庸的日常生活,张扬的却是灵魂的放飞和自由。
- 焦小婷
- 关键词:叙事伦理道德评判
- 赫斯顿的困顿——也评《他们眼望上苍》中的女性形象被引量:4
- 2014年
- 《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经典小说。国内外众多的研究大多指向其"黑人妇女争取自由和寻找自我"的主题,但若以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概念为理论参照,不难发现主人公珍妮始终游离在自由与责任、自由与道德、自由的寻索和逃避之间。缺乏爱的能力和对创造性劳动兴趣的珍妮,最终不得不逃避自由,回到生命的原点。而赫斯顿在人物塑造上的某些暧昧叙事和盲点,无不凸显出其在探索女性生存价值目标时的困顿和迷惘,更有潜藏其后的客观历史逻辑。
- 焦小婷
- 关键词:《他们眼望上苍》逃避自由
- 直面创伤的詹姆斯·鲍德温——以《向苍天呼吁》为例被引量:5
- 2011年
- 著名的美国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从小历经磨难,心灵饱受创伤。面对幽灵般的创伤记忆,鲍德温敢于直面创伤,通过文字的方式接受创伤、叙述创伤,从而超越创伤。鲍德温一生著述颇丰,其中大部分作品是自传或半自传性质的"表达性写作"。在其半自传体小说《向苍天呼吁》中,通过主人公约翰皈依宗教前后的思想活动以及其他人物的回忆,鲍德温回顾了自己童年时期所经受的形形色色的创伤性事件,藉此抚慰自己饱受创伤的心灵。
- 薛玉凤
- 关键词:鲍德温创伤创伤记忆《向苍天呼吁》
- 盲聋女作家的快乐之源——评海伦·凯勒自传《我的生活故事》
- 2015年
- 美国盲聋女作家、活动家和演说家海伦·凯勒从小失去听力和视力,此后87年一直生活在寂静漆黑的世界里,但其自传《我的生活故事》中表达快乐、幸福、满足、爱心等积极情绪的词汇集却明显占上风,可见凯勒的叙事基调乐观积极,生活快乐幸福。而在'失衡'的词汇突出背后,是凯勒快乐生活的内外在四大源泉: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对知识的无尽渴求,对亲朋好友的感恩之情,以及知足常乐的积极心态。
- 薛玉凤
- 关键词:海伦·凯勒功能文体学
- 偷窃癖患者的创伤与自我——以《恶棍来访》中的萨莎为例被引量:7
- 2012年
- 偷窃癖是一种精神疾病,现实生活中不常见,文学作品里更是罕见,对其科学研究也远远不足。研究认为,偷窃癖多与患者的童年创伤有关,其治疗复杂,且易复发。美国心理学家认为,近二十年的医学实践证明,"接纳与承诺疗法"对精神创伤及相关精神疾病疗效显著。此疗法观照下的三重自我理论,为2011年普利策小说奖作品《恶棍来访》中的萨莎形象提供了一个有益的阐释视角。
- 薛玉凤
- 关键词:创伤自我
- 狗先生眼中的美国社会——保罗·奥斯特的《在地图结束的地方》评析被引量:1
- 2014年
- 在《在地图结束的地方》中,当代美国著名作家保罗·奥斯特塑造了一个温和、文明、有思想、懂隐忍的小狗主人公骨头先生,从动物的视角观察社会百态。小说通过骨头先生的所见所闻,提醒人们摒弃男性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批判消费主义的种种弊端,倡导建立和谐的人类与动物关系,关注精神生态,反映了作者独特的生态伦理意识。
- 薛玉凤
- 关键词:男性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消费社会
- 《栅栏》中代际间创伤的文化转译被引量:8
- 2012年
- 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核心之作《栅栏》以内省之姿,对美国黑人的代际间创伤进行了文化转译,将无意识的创伤释放到有意识的记忆,通过对代际间创伤的戏剧重现使当代非裔美国人直面创伤,追忆历史,实现创伤的文化治愈。他的艺术创作验证了黑人戏剧写作对于重现黑人历史和弥合文化创伤的生成性文化转译的价值。
- 王晶
- 关键词:身份
- 《向苍天呼吁》中的狂欢化特质阐释
- 2013年
- 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最为重要的文学代言人、非洲裔美国小说家詹姆斯·鲍德温的半自传体小说《向苍天呼吁》,充斥着诸多狂欢节的形式、象征和感受世界的方式。小说作者以深厚的宗教情怀和鲜明的狂欢化质素,借助种种不同的感性艺术场面,有声有色地凸显出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要旨,不仅论证了美国黑人对自由与平等的信仰和追求、对权威和主流话语的颠覆与反抗,还张扬着作家宗教体验中生命本质的狂欢精神和对人性的追问中所显现的人类生命诉求过程中的原初样态。
- 焦小婷吴倩倩
- 关键词:詹姆斯·鲍德温《向苍天呼吁》狂欢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