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07-02Z-01-01)

作品数:6 被引量:71H指数:6
相关作者:鲁雪松柳少波王晓梅米敬奎张水昌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东北石油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松辽盆地
  • 5篇盆地
  • 3篇CO
  • 2篇氧化碳
  • 2篇气藏
  • 2篇二氧化碳
  • 2篇CO2成因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山岩
  • 1篇气藏储层
  • 1篇热流体
  • 1篇主控因素
  • 1篇流体
  • 1篇化学特征
  • 1篇火山
  • 1篇火山岩
  • 1篇基底
  • 1篇基底断裂

机构

  • 5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东北石油大学

作者

  • 3篇柳少波
  • 3篇鲁雪松
  • 2篇宋岩
  • 2篇张水昌
  • 2篇米敬奎
  • 2篇王晓梅
  • 2篇洪峰
  • 2篇魏立春
  • 2篇王兆宏
  • 2篇马淑芳
  • 1篇付晓飞
  • 1篇陶士振
  • 1篇沙威
  • 1篇刘晓波
  • 1篇王磊

传媒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年份

  • 1篇2010
  • 5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松辽盆地高含CO_2气藏储层包裹体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3
2009年
对松辽盆地高含CO2气藏储层包裹体及其气体组分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储层中CO2包裹体不发育,包裹体中CO2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气藏中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有比较大的差别,包裹体中的CO2显示有机成因,而气藏中的CO2显示无机成因;但包裹体中与气藏中的烃类气体的同位素特征却比较一致。造成包裹体上述特征的原因一是无机幔源CO2的充注速度快,包裹体来不及生长;二是在CO2充注以前,储层已经被烃类气体所饱和,在储层缺水的地质环境下不适宜包裹体的形成。最后结合地质特征认为,CO2的充注发生在烃类气体充注以后。
米敬奎张水昌王晓梅陶士振
关键词:包裹体CO2成因松辽盆地
松辽盆地二氧化碳成因判识与分布规律被引量:16
2009年
运用CO2碳同位素3、He/4He和CO2/3He比值判断松辽盆地高含量的CO2皆为幔源成因。松辽盆地CO2的分布具有极大的不均匀性,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CO2在含量上具有"两端元"的分布特征;受区域盖层和储层性质的控制,CO2在层位上主要富集于白垩系营城组和泉头组四段地层中;在平面上CO2呈多个点状或狭长带状局限分布,明显受控于深大断裂,与基底大断裂和火山岩体具有较好的成生关系。常规烃类气和幔源CO2因同受基底大断裂控制,并共享某些圈闭和储层要素而耦合混杂分布在一起。幔源CO2运聚通道组合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火山岩气藏中烃类气和CO2相对含量的大小以及含CO2天然气的赋存层位。
鲁雪松王兆宏魏立春柳少波洪峰
关键词:二氧化碳松辽盆地
松辽盆地幔源CO_2分布规律与运聚成藏机制被引量:11
2009年
对CO2碳同位素组成和3He/4He值分析表明,松辽盆地高含CO2天然气藏中的CO2皆为幔源成因。在对已发现含CO2天然气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松辽盆地CO2在含量、层系和平面上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CO2在含量上具有"两端元"的分布特征;受区域盖层和储层性质的控制,在层位上,CO2主要富集于营城组和泉四段;在平面上,CO2呈多个点状或狭长带状局限分布,其平面分布明显受控于深大断裂,与基底大断裂和火山岩体具有较好的伴生关系。幔源CO2运聚成藏机制可概括为:深部热流底辟体的顶部是CO2的储集库,基底大断裂向下收敛于拆离带并沟通CO2气源,CO2通过基底大断裂和古火山通道向上输导,并在适当圈闭中聚集成藏。运聚通道组合类型决定了气藏中CO2的含量及含CO2天然气的赋存层位,幔源CO2的运聚通道可划分为3种组合类型。建立了松辽盆地含CO2天然气藏的"三阶段"成藏模式。
鲁雪松宋岩柳少波马淑芳魏立春
关键词:二氧化碳成藏模式松辽盆地
松辽盆地幔源成因CO_2气藏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被引量:13
2010年
通过深部15s大剖面解译和典型CO2气藏解剖,深入剖析了松辽盆地幔源成因CO2气藏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纵向上CO2气主要富集在营城组火山岩和泉头组三、四段砂岩储层中。与深部热流体(热流底辟体和侵入体)直接相连的、控陷的、控制火山通道的铲式基底断裂控制着CO2气藏呈串珠状分布的特征,断裂走向拐点、端点和侧列叠覆区控制了CO2气出气点。深部热流体是CO2气藏主要的气源。与之相衔接的基底断裂活动导致幔源岩浆充注盆地,同时携带的CO2气释放进入早期喷发的火山岩中形成营城组火山岩CO2气藏。基于控藏断裂多为断陷期和泉头组晚期—青山口组早期活动的基底断裂,推测营城组CO2气藏主要成藏时期为泉头组晚期—青山口组早期。松辽盆地强烈的构造反转发生在明水组末期,挤压应力自南南东向北北西方向衰减的过程中,基底断裂复活形成正反转断层,CO2气从热流底辟体中脱出上运而聚集在反转构造带上,断层式反转构造南部比北部发育,西部比东部发育,因此松辽盆地南部比北部、西部比东部CO2气更富集。
付晓飞沙威王磊刘晓波
关键词:松辽盆地CO2气藏基底断裂热流体
不同类型生烃模拟实验方法对比与关键技术被引量:23
2009年
有机源岩生烃模拟实验是油气资源评价、油气源对比等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目前,该实验方法按其体系封闭程度可分为开放、半开放和封闭3种,各具优缺点,可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不同的模拟实验方法。实验过程中实际反应温度的测定是否准确,主要由实验体系的结构决定,对实验数据的应用效果影响非常大。不同类型样品在同一体系、不同压力条件下的系统实验,对弄清压力对生烃过程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米敬奎张水昌王晓梅
松辽盆地二氧化碳成因及分布主控因素被引量:13
2009年
松辽盆地天然气成因类型复杂,烃类气和CO2大量共存,已发现多个高含CO2气藏。地质和地球化学指标判识表明,松辽盆地高含量的CO2皆来自于上地幔的岩浆脱气。通过对已发现含CO2天然气分布特征的分析,总结了松辽盆地高含CO2天然气分布的五大主控因素:①深部构造背景控制CO2区域分布;②基底大断裂控制CO2区带分布;③中生代火山岩构成CO2深部优质储层;④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控制CO2气源;⑤区域盖层控制CO2聚集层位。松辽盆地CO2充注成藏期较晚,主要与新生代幔源玄武岩浆活动有关。
鲁雪松宋岩王兆宏马淑芳柳少波洪峰
关键词:松辽盆地CO2成因火山岩主控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