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A790144)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1
相关作者:王爱民尹珂肖轶申丽萍康伟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中国民主同盟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农民
  • 1篇东北缘
  • 1篇动因
  • 1篇动因研究
  • 1篇园区
  • 1篇宅基
  • 1篇宅基地
  • 1篇人均纯收入
  • 1篇人口空间
  • 1篇社保
  • 1篇实证
  • 1篇实证研究
  • 1篇试验区
  • 1篇统筹
  • 1篇农民工
  • 1篇农民工返乡
  • 1篇农民人均
  • 1篇农民人均纯收...
  • 1篇企业
  • 1篇企业生存能力

机构

  • 5篇重庆工商大学
  • 2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民主同盟

作者

  • 4篇王爱民
  • 2篇肖轶
  • 2篇尹珂
  • 2篇申丽萍
  • 1篇谭宁
  • 1篇刘加林
  • 1篇康伟

传媒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农村经济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重庆大学学报...
  • 1篇西部论坛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边际地区边际化机制解析——古浪县、宁海县的实证研究
2016年
区域差异与空间非均衡一直是地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空间经济非均衡发展中的空间边际化是空间极化与空间边际化耦合作用的结果。文章建立了四大作用力、四种效应、四个测度分量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古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内部边际化是导致边际地区空间边际化差异的主要原因,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灌溉条件起着关键性作用;受自然环境及其弱化的经济环境的双重约束,内部边际化以一种持恒的力量阻滞着边际地区的内生增长,并具有难以逆转的刚性特点;外部边际化是驱动边际地区与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动因;在经济全球化、经济转型、多级城市经济极化背景下,不同地区非农产业发展环境和发展水平迥然不同,中国空间经济呈现出持续而强烈的梯度差和边际化特征。
王爱民刘加林申丽萍
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毗邻地区人口空间边际化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前国内外已有的人口空间问题研究存在"破碎化"的特点。通过建立人口边际化的研究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我国"六普"、"五普"和"四普"人口普查数据,以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和黄土高原西缘交汇地带的兰州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采用回归分析、多因素加权法等量化分析手段,借助地理信息技术,对研究区域内人口空间边际化的状态、特征、趋势和成因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人口空间边际化既是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边际化作用的结果,又是社会边际化的载体和推动力。兰州市五区的"人口极化地区"与区域的"人口边际化地区"呈现出鲜明的空间梯度差。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开放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以及在自然环境、城市区位、县区经济实力、人地关系状况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研究区域表现出系统性、持续性的人口空间边际化特点。
申丽萍王爱民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
“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流转模式的生成动因研究——基于重庆城乡统筹试验区的实证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本研究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研究重庆城乡统筹试验区探索的"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会保障"土地流转模式的生成动因。结果表明:该模式利于土地进行集中流转,实行规模化经营。但该模式也面临严格约束条件:地方政府需要具备雄厚的财政实力,土地预期收益较为乐观,农民拥有稳定的非农就业机会,三者缺一不可。
肖轶王爱民尹珂
关键词:动因
土地利用平衡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通过对土地利用平衡的内涵、困境、途径以及保障等方面研究的归纳总结,发现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未来土地利用平衡研究应加强以下3个方面:(1)加强土地利用平衡影响因素的研究。特别是土地利用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倾向和博弈行为分析。(2)加强土地利用平衡制度的研究。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土地改革的核心,研究土地利用平衡制度,突破土地资源瓶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3)加强土地利用平衡创新途径研究。应该在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做好区域相关产业用地的梯度转移,实现城乡统筹的均衡发展与资源互补,发展基础设施,改善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等。研究结果和结论将对促进区域土地利用平衡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肖轶尹珂
返乡创业企业的发展环境、生存能力与政策扶持——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
2014年
目前,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返乡创业企业的初始条件和发展环境与改革开放初期沿海地区的民营经济有很大的不同,应根据返乡创业企业的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明确其产业指向。返乡创业企业大多处于创业初期的幼弱期和高危阶段,具有高淘汰率、高新增率、短生命周期、竞争力偏弱的特点。创业资金不足、企业规模小、层次低、管理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缺乏、产业关联配套支撑不足是制约返乡创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政策行政整合不够、时效性偏短、覆盖度偏低等弱化了返乡创业扶持政策的效用。应加大对返乡创业企业的资金扶持,加强投资引导和产业分类分区引导;强化行政整合,从短期性扶持政策转向持续性扶持政策,扩大政策受益面。
王爱民谭宁康伟
关键词:企业生存能力创业资金创业初期创业园区创业扶持农民工返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