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70378)

作品数:11 被引量:133H指数:6
相关作者:孙保存张诗武赵秀兰郝希山张凡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武警医学院天津市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血管
  • 8篇血管生成
  • 8篇血管生成拟态
  • 6篇细胞
  • 5篇黑色素
  • 5篇黑色素瘤
  • 5篇恶性
  • 5篇恶性黑色素瘤
  • 5篇分子
  • 4篇肿瘤
  • 3篇CD31
  • 2篇肿瘤血管
  • 2篇肿瘤血管生成
  • 2篇组织化学
  • 2篇组织芯片
  • 2篇黏附分子
  • 2篇细胞黏附
  • 2篇细胞黏附分子
  • 2篇瘤血管
  • 2篇免疫

机构

  • 9篇天津医科大学
  • 5篇武警医学院
  • 2篇河北北方学院...
  • 2篇天津市肿瘤医...
  • 1篇天津体育学院

作者

  • 10篇张诗武
  • 10篇孙保存
  • 9篇赵秀兰
  • 5篇郝希山
  • 2篇陈莉
  • 2篇刘易欣
  • 2篇张凡
  • 1篇高欣
  • 1篇刘亚敏
  • 1篇常永霞
  • 1篇古强
  • 1篇刘岩雪
  • 1篇刘增辉
  • 1篇王欣

传媒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国外医学(肿...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天津医药
  • 1篇武警医学院学...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恶性黑色素瘤血管生成拟态的体内外实验和超微结构研究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细胞三维培养及电镜观察恶性黑色素瘤组织中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过程及其超微结构特点。方法:建立恶性黑色素瘤B16移植瘤动物模型和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株LiBr的三维培养模型,研究恶性黑色素瘤组织血管生成拟态,同时用透射电镜观察人体恶性黑色素瘤组织血管生成拟态的超微结构特点。结果:动物实验证实恶性黑色素移植瘤模型内存在血管生成拟态;细胞三维培养模型结果表明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存在肿瘤细胞自身变形并与胶原蛋白粘附、肿瘤细胞彼此围成通道结构的现象,电镜观察证实了血管生成拟态的存在及其结构。结论: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内存在血管生成拟态,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血管生成拟态结构获得充足的血液供应。
孙保存张诗武陈莉赵秀兰郝希山
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血管生成拟态透射电镜
免疫组化和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在组织芯片上的应用被引量:1
2004年
赵秀兰张诗武刘增辉王欣古强孙保存
关键词:免疫组化组织化学双重染色组织芯片
恶性黑色素瘤血管生成拟态的研究被引量:44
2003年
目的 探讨在恶性黑色素瘤中是否存在肿瘤细胞通过自身变形并模拟产生血管样通道而获得自身血液供应。方法 收集恶性黑色素瘤中高度恶性组和低度恶性样本各 30例 ,制作成组织芯片 ,进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PAS双重染色 ,比较这两组肿瘤中CD34和PAS阳性管道个数 ,以其差异研究血管生成拟态。结果 恶性黑色素瘤中高度恶性组CD34和PAS阳性计数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而低度恶性组CD34和PAS阳性计数之间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在高度恶性黑色素瘤中存在血管生成拟态 ,即肿瘤细胞模拟机体血管生成而产生血液通路。肿瘤细胞通过该通路获得营养供应以满足其生长和扩散的需要 ,从而获得较高的侵袭能力和恶性度。
孙保存张诗武赵秀兰郝希山
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血管生成肿瘤细胞肿瘤侵袭肿瘤生物学
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株LiBr三维培养及形态观察
2004年
目的 :研究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株LiBr三维培养体系中肿瘤细胞生长分化及形态变化特点。方法 :建立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株LiBr的二维和三维培养模型 ,在不同时点观察比较肿瘤细胞形态变化特点。结果 :三维培养体系中肿瘤细胞形态明显不同于二维培养体系 ,肿瘤细胞生长增殖速度较二维培养缓慢 ,在营养缺乏时肿瘤细胞出现明显自身变形现象及管道化趋势。结论
张诗武陈莉刘亚敏
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外基质
双向分化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的分子机制初步观察被引量:29
2003年
目的 研究肿瘤细胞分泌IV型胶原和过碘酸雪夫氏反应 (PAS)阳性物质在血管生成拟态 (VM)中的作用 ,以及VM对肿瘤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的影响。方法 收集双向分化恶性肿瘤石蜡包埋样本 158例 ,制作成组织芯片 ,进行CD3 1和VEGF双重染色及IV型胶原染色。通过网格计数法 ,比较CD3 1与PAS阳性图案围成的管道面积差别及分布特点 ,以及有VM的点阵和无VM的点阵VEGF表达的差别。结果 VM的基底膜样结构表现为PAS及IV型胶原阳性 ;无VM的双向分化肿瘤VEGF表达高于有VM者 ,其中在恶性黑色素瘤及腺泡型横纹肌肉瘤中 ,二者VEGF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结论 PAS阳性物质和IV型胶原参与构建了VM的管壁 。
郝希山孙保存张诗武赵秀兰
关键词:分子机制血管表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拟态组织芯片
小鼠黑色素移植瘤血管生成拟态CD31、MMP2、MMP9、Cathepsin D的表达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动态观察CD31、MMP2、MMP9、Cathepsin D在黑色素移植瘤血管生成拟态形成(vasculogenesis mimicry,VM)中的表达。方法制作小鼠黑色素移植瘤动物模型,成瘤后每天随机抽取1只小鼠处死,共12天,获得肿瘤样本114例;HE染色、CD31、Cathepsin D、MMP2、MMP9免疫组化染色和PAS染色。结果在移植瘤形成的第1~8天,肿瘤组织内存在VM;第9~12天移植瘤中的VM被内皮依赖性血管替代;VM周围肿瘤细胞中CD31、MMP2阳性百分率高于远离VM区域的阳性百分率;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肿瘤细胞CD31阳性百分率与远离内皮依赖性血管区域的阳性百分率之间存在差别;VM周围肿瘤细胞MMP9阳性百分率高于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的阳性百分率;VM密度与VM周围肿瘤细胞CD31、Cathepsin D、MMP2阳性百分率之间存在相关;内皮依赖性血管密度只与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肿瘤细胞中CD31阳性百分率之间存在相关。结论移植瘤中VM是暂时性血液供应方式,渐被内皮依赖性血管替代;CD31、Cathepsin D、MMP2、MMP9均与黑色素移植瘤VM形成有关,其中CD31、MMP2作用尤其重要。
张凡赵秀兰刘易欣孙保存张诗武
关键词:血管生成拟态肿瘤血管生成细胞黏附分子
HIF-1α、VEGF、p53、CD31对小鼠黑色素移植瘤血管生成拟态作用的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53、CD31在黑色素移植瘤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esis mimic-ry,VM)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制作小鼠黑色素移植瘤动物模型,成瘤后每天随机抽取1只小鼠处死,共12 d,获得肿瘤样本114例;HE染色、HIF-1α、VEGF、p53、CD31免疫组化染色和PAS染色。动态观察HIF-1α、VEGF、p53、CD31在黑色素移植瘤VM中的表达。结果在移植瘤形成的1~8 d,肿瘤组织内存在VM;9~12 d移植瘤中的VM被内皮依赖性血管替代;VM周围肿瘤细胞中CD31、HIF-1α阳性百分率高于远离VM区域的阳性百分率(P〈0.01);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肿瘤细胞CD31阳性百分率高于远离内皮依赖性血管区域的阳性百分率(P〈0.01);VM周围肿瘤细胞VEGF、p53阳性百分率高于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的阳性百分率;VM密度与VM周围肿瘤细胞CD31、HIF-1α、VEGF阳性百分率之间存在相关;内皮依赖性血管密度只与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肿瘤细胞中CD31阳性百分率之间存在相关。结论移植瘤中VM是暂时性血液供应方式,渐被内皮依赖性血管替代;HIF-1α、VEGF、p53、CD31均与黑色素移植瘤VM形成有关,其中CD31、HIF-1α作用尤其重要。
张凡常永霞赵秀兰张诗武刘易欣孙保存
关键词:血管生成拟态肿瘤血管生成细胞黏附分子恶性黑色素瘤缺氧诱导因子
血管生成拟态和血管生成及其意义被引量:9
2003年
血管生成拟态 (vasculogenicmimicry)是近两年来提出的一种全新的肿瘤内血管生成模式。其特点为 :肿瘤细胞通过自身变形和基质重塑产生血管样通道 ,通道内无内皮细胞衬覆 ,通道外基底膜PAS染色为阳性。该血管样通道生成机制、管壁结构等都与传统的肿瘤内血管生成不一样 ,因此通过血管生成拟态构建的血管样通道有可能成为某些肿瘤新的治疗靶点。
张诗武高欣孙保存
关键词:肿瘤血管生成拟态微循环
恶性黑色素瘤浸润转移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探讨MMP-2、MMP-9、TIMP-2、E-cadherin在高、低恶性黑色素瘤中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将临床资料完整的恶性黑色素瘤样本60例,按CK8、CK18染色结果分为高度恶性和低度恶性2组,并进行MMP-2、MMP-9、TIMP-2、E-cadherin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高度恶性组黑色素瘤MMP-2、TIMP-2的表达高于低度恶性组黑色素瘤的表达,低度恶性组黑色素瘤MMP-9、E-cadherin的表达高于高度恶性组,其中低度恶性组黑色素瘤MMP-9的表达结果同高度恶性组黑色素瘤的表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浸润转移相关蛋白在不同肿瘤的浸润转移过程中作用各不相同,MMP-2、TIMP-2促进了肿瘤的浸润转移,而MMP-9、E-cadherin抑制肿瘤的转移。
张诗武孙保存赵秀兰刘岩雪郝希山
关键词:TIMP-2低度恶性MMP-2恶性黑色素瘤E-CADHERIN
CD31、MMP2、MMP9、CathepsinD对小鼠黑色素移植瘤血管生成拟态中作用的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利用小鼠移植瘤模型动态观察CD31、MMP2、MMP9、CathepsinD在恶性黑色索移植瘤血管生成拟态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B16黑色素瘤细胞株制作小鼠恶性黑色索移植瘤动物模型,成瘤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每天随机抽取一只小鼠处死.共12d,获得肿瘤样本114例;HE染色、CD3l、CathepsinD、MMP2、MMP9、HMB4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PAS染色;分别计数血管生成拟态周围及远离血管生成拟态区域肿瘤细胞中阳性细胞百分率;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及远离内皮依赖性血管区域肿瘤细胞中阳性百分率;连续计数10个高倍视野并取其均值。结果:在恶性黑色素移植瘤形成的第1~8天,肿瘤组织内存在血管生成拟态;第9~12天移植瘤中的血管生成拟态被内皮依赖性血管替代;血管生成拟态周围肿瘤细胞中CD31、MMP2阳性细胞百分率高于远离血管生成拟态区域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肿瘤细胞CD31阳性细胞百分率与远离内皮依赖性血管区域的阳性细胞百分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别;血管生成拟态周围肿瘤细胞MMP9阳性细胞百分率高于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的阳性细胞百分率;血管生成拟态密度与血管生成拟态周围肿瘤细胞CD31、CathepsinD、MMP2阳性细胞百分率之间存在相关.与肿瘤细胞中MMP9阳性细胞百分率之问不存在相关,内皮依赖性血管密度只与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肿瘤细胞中CD31阳性百分率之问存在相关.与CathepsinD、MMP9、MMP2之间不存在相关。结论:恶性黑色素瘤移植瘤中血管生成拟态与内皮依赖性血管共存.且与内皮依赖性血管之问存在一定的时空变化规律。CD31、CathepsinD、MMP2、MMP9、HMB45等参与了黑色素瘤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其中CD31、MMP2作用尤其重要。
张凡孙保存常永霞赵秀兰
关键词:血管生成拟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