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20081048)

作品数:7 被引量:143H指数:5
相关作者:林连捷郑长青林艳王东旭曹男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科大学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辽宁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沈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蛋白
  • 2篇脂肪
  • 2篇脂肪肝
  • 2篇PTEN
  • 2篇肠癌
  • 2篇大肠
  • 2篇大肠癌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综合
  • 1篇代谢综合征
  • 1篇豆状核
  • 1篇豆状核变性
  • 1篇血清
  • 1篇炎症
  • 1篇炎症因子
  • 1篇胰腺
  • 1篇胰腺炎
  • 1篇铜蓝
  • 1篇铜蓝蛋白
  • 1篇肿瘤

机构

  • 6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辽宁省人民医...
  • 1篇辽宁省盘锦市...

作者

  • 5篇林连捷
  • 4篇郑长青
  • 3篇曹男
  • 3篇林艳
  • 3篇王东旭
  • 2篇杨向红
  • 2篇马颖
  • 1篇田保玲
  • 1篇姜卫国
  • 1篇金一鸣
  • 1篇丁楠楠

传媒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月—2010年4月收治的44例首诊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内容包括病程、首发症状、伴随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等。结果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发病平均年龄为(15.4±12.4)岁,平均病程为18.4个月;肝病型占70%(31/44),神经型占18%(8/44),其他型占11%(5/44);角膜色素环(K-F)检查阳性率为91%(20/22),血清铜蓝蛋白异常率为93%(40/43),尿铜异常率为85%(23/27),肝功能指标及凝血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腹部超声及颅脑MRI可提示肝功能损伤及脑损伤;本病误诊率为66%(29/44)。结论对可疑肝豆状核变性的患者应及时行K-F环、血清铜蓝蛋白、腹部超声及颅脑MRI等检查,以达到早期诊治的目的,减少误诊,改善患者预后。
王东旭林连捷郑长青林艳曹男丁楠楠金一鸣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K-F环铜蓝蛋白误诊
脂肪肝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被引量:99
2013年
目的探讨脂肪肝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3—8月具有完整资料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1 067例,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及腹部超声检查对脂肪肝组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肝功能及血常规检测结果与非脂肪肝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 067例体检者中,超声诊断出脂肪肝430例(40.30%),其中男274例(47.65%),女156例(31.71%),二者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018,P<0.01);月收入≥3 000元者检出脂肪肝263例(47.05%,263/559),<3 000元检出脂肪肝167例(32.87%,167/508),二者检出率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22.225,P<0.01)。不同职业者脂肪肝的检出率不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60,P<0.05)。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在喜肥食、吸烟、慢性饮酒、经常锻炼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组超重、肥胖、糖代谢紊乱、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于非脂肪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脂肪肝组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尿酸等均高于非脂肪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则低于非脂肪肝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男性)、体质指数、舒张压、收缩压、尿酸、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12项指标进入了回归方程(P<0.05)。结论吸烟、饮酒、喜肥食、缺少锻炼等不良生活习惯和超重、肥胖、高血压、糖代谢紊乱、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都增加了脂肪肝的患病风险。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尿酸、载脂蛋白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是脂肪肝发病的危险因素。
曹男林连捷郑长青林艳王东旭
关键词:脂肪肝代谢综合征
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对比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鉴别酒精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的生化指标。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1年8月在本院体检中心检出的脂肪肝430例,对53例酒精性脂肪肝和377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肝功能、血常规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酒精性脂肪肝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谷草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转移酶异常率及血红蛋白均显著高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甘油三酯异常率低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组。对于白细胞数、红细胞数及血小板数,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谷草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尿酸、甘油三酯等生化指标的检测对酒精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有鉴别诊断意义。
曹男林连捷郑长青林艳王东旭
关键词:脂肪肝
大肠肿瘤中PTEN和TGF-β_1表达及意义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检测大肠癌及大肠腺瘤中PTEN和TGF-β1蛋白的表达,了解大肠癌临床病理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PTEN和TGF-β1蛋白在大肠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结果 PTEN在正常黏膜、大肠腺瘤、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70%和51.61%;而癌旁组织的阳性表达率60.87%,与癌组织相似,两者有明显的同步表达性。大肠癌中PTE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非癌组(P<0.05)。TGF-β1在正常黏膜、大肠腺瘤及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40%、83.87%,癌旁组织为67.39%。正常黏膜组织TGF-β1的表达低于癌旁组织、大肠腺瘤和大肠癌(P<0.05)。PTEN表达随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临床分期提高而降低(P<0.05),TGF-β1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关(P<0.05);PTEN与TGF-β1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PTEN表达降低和TGF-β1表达升高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可能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有关。
马颖杨向红田保玲林连捷
关键词:大肠癌PTENTGF-Β1
PTEN和Caspase-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9
2010年
目的检测大肠癌组织中PTEN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了解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PTEN和Caspase-3在各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结果PTEN在正常大肠组织、大肠腺瘤、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00%、70%和51.61%;而癌旁组织的阳性表达率60.87%,与癌组织相似,两者有明显的同步表达性(P<0.01)。大肠癌中PTE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非癌组(P<0.05)。Caspase-3在正常黏膜、大肠腺瘤及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3%、60%、45.16%,在癌旁组织的表达率为52.17%。正常黏膜组织Caspase-3的表达高于大肠腺瘤和大肠癌(P<0.05)。PTEN表达随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临床分期提高而降低(P<0.05),Caspase-3阳性表达随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P<0.05)。大肠癌组织中PTEN与Caspase-3的表达呈正相关(r=0.675,P<0.01)。结论PTEN、Caspase-3的表达下调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二者可作为判定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临床参考指标。
马颖杨向红林连捷姜卫国
关键词:大肠癌PTEN蛋白CASPASE-3蛋白
乌司他丁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疗效及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的疗效及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方法将62例SAP患者按照治疗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2例),二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乌司他丁治疗。比较二组临床疗效、一般资料、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治疗前后内毒素、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变化及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水平变化。结果经治疗,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4.38%,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P<0.05);观察组入住ICU时间、14d APACHEII评分、14d Binder评分、中转手术率及28d病死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二组治疗后IgG及IgM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水平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二组治疗后内毒素、TNF-α、IL-6及CRP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IL-10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二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治疗后淀粉酶及LDH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二组治疗后淀粉酶、LDH及ALB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治疗后TT、PT、APTT、D-二聚体及FIB水平均显著小于治疗后1d(P<0.05),治疗后PLT水平显著大于治疗后1d(P<0.05)。结论乌司他丁治疗SAP的临床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炎性因子与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改善胰腺的微循环以及纠正高凝状态等方面的因素有关。
汲崇良郑长青
关键词:急性重症胰腺炎乌司他丁炎症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