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气象局科研基金

作品数:11 被引量:138H指数:7
相关作者:吴文玉何彬方荀尚培范伟冯妍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省气象局安徽省气象信息中心安徽省宿州市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安徽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淮河流域气象开放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 3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5篇植被
  • 5篇NDVI
  • 4篇植被指数
  • 3篇降水
  • 3篇MODIS
  • 2篇时空变化特征
  • 1篇低能见度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温度
  • 1篇地物
  • 1篇典型地物
  • 1篇遥感
  • 1篇雨量
  • 1篇雨日
  • 1篇栅格
  • 1篇植被分类
  • 1篇植被状况
  • 1篇日数
  • 1篇生长季
  • 1篇时间序列

机构

  • 12篇安徽省气象局
  • 2篇安徽省气象信...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江苏省气象科...
  • 1篇安徽省气候中...
  • 1篇淮河流域气象...
  • 1篇合肥市气象局
  • 1篇安徽省宿州市...
  • 1篇安徽省芜湖市...
  • 1篇安徽省公共气...

作者

  • 6篇何彬方
  • 4篇吴文玉
  • 4篇冯妍
  • 3篇姚筠
  • 3篇荀尚培
  • 3篇黄勇
  • 2篇马晓群
  • 2篇陈金华
  • 2篇范伟
  • 2篇刘惠敏
  • 2篇张宏群
  • 1篇王胜
  • 1篇石涛
  • 1篇吴必文
  • 1篇段春锋
  • 1篇唐怀瓯
  • 1篇曹雯
  • 1篇叶金印
  • 1篇张爱民
  • 1篇陈晓艺

传媒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中国农业气象
  • 2篇大气与环境光...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气象科技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土壤水分动态模拟初探被引量:7
2007年
利用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11个农业气象站1980-2000年实测0-20 cm土壤水分资料,基于土壤水分平衡模型,分季节建立了不同降水条件下的土壤水分模拟模型。当模拟时段内总降水量P≤某临界值P0时,模型以模拟时段初的土壤相对湿度(θ0′)、时段内降水量(P)、>0℃活动积温(∑T>0)、日照时数(∑R)等为自变量;而当P>P0时模型以θ0′、Ln(P)、∑T>0、∑R等为自变量。经对2005年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平均土壤水分模拟值与实测值比较,以及2006年3月28日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各地土壤相对湿度瞬时模拟值与实测值比较,二者达极显著相关关系,说明模型模拟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定的系统偏差,模拟值普遍偏小。该结果对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土壤墒情模拟具有应用价值。
陈金华杨太明马晓群陈晓艺
关键词:土壤相对湿度
安徽省2000—2009年不同类型植被的变化及其与气温、降水的关系被引量:14
2012年
为了了解安徽省不同类型植被与气候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2000—2009年的逐月MODIS/NDVI数据、安徽省80个气象站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和安徽省土地覆盖数据,研究了安徽省近10年来植被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降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近10年来,安徽省各覆盖类型的植被指数变化趋势不一致,作物种植区和城镇的植被指数增加显著,其他覆盖类型的植被指数变化不显著;林地的平均植被指数最高,作物种植区次之,城镇最低;植被指数的月变化在作物种植区呈现双峰型,而其他覆盖类型呈现单峰型。安徽省月平均NDVI分别与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和非线性正相关,降水量对植被NDVI的作用存在一个阈值,但年际关系均呈弱正相关。植被指数与气温的偏相关系数林地最高,作物种植区最低,自然植被区的偏相关系数较人工植被区的大,植被指数与降水的偏相关系数恰好相反。安徽省淮北平原中部和江淮之间北部大部分地区(非水浇地)的植被是由气温和降水的共同作用驱动;淮北中部少数格点和少数水体格点的植被是单独由降水作用驱动;除一些水面的格点是非气象因子驱动外,其他大部分地区的植被是单独由气温作用驱动。
冯妍何彬方唐怀瓯荀尚培吴必文
关键词:NDVI气温降水
安徽省植被和地表温度季节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23
2011年
卫星遥感广泛应用于宏观、大范围、动态连续的植被和地表温度监测研究。利用2001—2008年MODIS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安徽省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LST)的季节、月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代表城市区域的NDVI和LST时空分布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安徽省NDVI和LST季节变化显著,具有典型地域特征;受当地气候影响,植被、农作物类型地域差异较大,导致LST季节变化以及空间分布不同;城市中心向郊区过渡时,植被覆盖度在不断增加,伴随着NDVI的增加,LST下降;城市LST明显高于郊区值,呈现热岛效应。研究表明,当地气候和植被分布共同决定了LST的分布状况,这将为安徽省合理进行农业区划、科学监测生态环境以及有效评估土地利用与热岛效应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张宏群杨元建荀尚培何彬方张爱民吴文玉
2011—2015年安徽省高速公路低能见度变化特征被引量:7
2017年
利用2011—2015年安徽省高速公路自动气象观测站观测的能见度资料,分析了安徽省低能见度年、日变化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受降雨影响,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部分站点低能见度出现频率最高时段在汛期(5—9月),其他地区主要出现在10月和11月。低能见度出现时间存在明显日变化,夜间出现频率高于白天,19:00以后开始逐渐增多,日出前后达到最大,之后迅速减少。7—8月的13:00—17:00出现与降水相关的低能见度频率较高。不同季节里,各站低能见度出现最多的时间和频率存在一定差异,春季和秋季最低能见度主要出现在日出前后,冬季主要出现在夜间到日出之前,夏季江淮之间北部和淮北地区主要出现在日出前后,江淮之间南部到江南在一天各时间段内出现频率较为均匀。
刘承晓刘承晓翟振芳翟振芳
关键词:能见度降水
应用气象卫星MODIS识别薄云覆盖下的水体被引量:17
2007年
气象卫星MODIS作为可见到红外的探测器,在云覆盖下不能探测到地表。根据地物光谱特征和卫星信号接收原理,提出了一种利用MODIS气象卫星识别水体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将卫星2通道与1通道进行比值计算,在得到的比值图像中不仅无云晴空下,而且薄云覆盖下的水体都有着较好的识别效果。以2005年汛期时巢湖水体为例,得到了较好的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证实了此方法用于薄云下水体识别的有效性。
范伟荀尚培吴文玉
关键词:MODIS
安徽省典型地物NDVI时间序列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选取安徽省几种典型地物进行傅立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表类型经过傅立叶变换后,其虚部谱、实部谱以及振幅谱出现极值的位置各不相同。
黄勇姚筠陈金华
关键词:傅立叶级数典型地物
安徽省近10年植被状况时空变化特征
利用2000-2009年的MODIS/NDVI数据,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安徽省近10年来植被指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结果表明:安徽省近10年内,年平均NDVI趋势总体增加,但空间分布上有差别,城区的植被趋于恶化,其...
何彬方冯妍吴文玉范伟
关键词:MODISNDVI植被指数
文献传递
近50年安徽淮北平原降水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24
2009年
选取淮北平原6个典型代表气象站的逐年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趋势拟合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年降水量、主汛期降水量和暴雨日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年降水量和主汛期降水量增加并不明显,但年际间波动较大,年降水平均变异系数0.26,最大极差在1150mm以上;主汛期降水量变异系数0.39,极比达到5.07,导致旱涝频繁发生。趋势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淮北平原多雨年和少雨年都呈增加的趋势,暴雨日数也呈明显增多的趋势。R/S分析得出,未来淮北平原的降水仍呈宽幅震荡的趋势,旱涝灾害仍是制约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祁宦
关键词:安徽淮北平原年降水量暴雨日数
基于MODIS数据的安徽区域日蒸散量估算与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蒸散的估算在区域能量平衡和水资源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遥感技术发展促进了区域蒸散的研究。利用安徽省气象资料、MODIS数据产品及GIS背景信息,基于SEBAL模型,按1km空间分辨率进行了面尺度的安徽省日蒸散量估算,并在GIS空间分析模块的支持下对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日蒸散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遥感估算的蒸散量与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的蒸散量比较,两者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遥感蒸散估算值整体偏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散量间差异显著。遥感蒸散估算方法在安徽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需优化模型参数,以提高其进一步技术推广的前景。
吴文玉孔芹芹马晓群石涛何彬方刘惠敏
关键词:SEBAL模型
安徽省沿江地区棉花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2
2014年
为进一步了解安徽省沿江地区棉花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以安徽省沿江地区12个棉花主产市、县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气象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了平均气温、≥10℃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并讨论其变化对棉花气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a,安徽省沿江地区棉花生长季平均气温和≥10℃积温均呈明显增加趋势(P<0.01),平均每10a分别增加0.16℃和37.13℃·d;降水量无明显变化趋势(P>0.05);日照时数显著减少(P<0.01),平均每10a减少46.92h。棉花气象产量与生长季降水量、日照时数呈极显著相关关系,与平均气温、≥10℃积温相关不明显;平均气温、≥10℃积温和日照时数的增加均有利于棉花产量的提高,而降水过多不利于棉花产量的形成。
岳伟曹雯姚筠王晓东段春锋王胜
关键词:气候变化棉花生长季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