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08KJB470001)

作品数:3 被引量:49H指数:3
相关作者:赵斌娟袁寿其陈汇龙刘厚林黄忠富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机械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定常
  • 2篇定常流动
  • 2篇叶轮
  • 2篇数值模拟
  • 2篇非定常
  • 2篇非定常流
  • 2篇非定常流动
  • 2篇值模拟
  • 1篇水力性能
  • 1篇阻塞性
  • 1篇网格
  • 1篇网格研究
  • 1篇滑移

机构

  • 3篇江苏大学
  • 1篇江苏科技大学

作者

  • 3篇赵斌娟
  • 2篇袁寿其
  • 2篇陈汇龙
  • 1篇刘栋
  • 1篇黄忠富
  • 1篇侯多华
  • 1篇刘厚林
  • 1篇刘志斌

传媒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机械工程学报
  • 1篇排灌机械工程...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叶轮流道结构对双流道泵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0
2013年
从叶轮流道结构变化的角度研究双流道泵的内部流场及其流动特性.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和全隐式多网格耦合算法,对双流道泵叶轮的3种流道结构,即上圆弧式(方案a)、直线式(方案b)、下圆弧式(方案c)进行全流道三维不可压缩湍流流场的数值模拟,并比较其在相同工况下的水力性能,探寻最优的双流道泵叶轮流道结构.结果表明:不同叶轮流道结构的双流道泵,在设计工况下的内部压力和速度场分布呈现出规律性和差异性;方案a和方案c的有效流道体积均增大,方案a无阻塞性能最好;方案a的水力效率最低,但在流道出口处具有更加明显的压力降;方案c具有最高的水力效率,扬程最低;综合分析,方案b具有最高扬程14.46 m和较高水力效率78.24%,较另外2种方案,方案b的综合性能指标最优,认定其为最优双流道泵叶轮流道结构.
赵斌娟侯多华陈汇龙刘志斌
关键词:数值模拟水力性能
双流道泵内非定常流动数值模拟及粒子图像测速测量被引量:15
2009年
为探讨双流道泵内部的非定常流动机理,采用Fluent软件,基于滑移网格技术、RNGkκ-ε湍流模型计算了一双流道泵在不同工况下的内部流动,并将计算结果与粒子图像测速仪(Particle image velocimeter,PIV)实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计算所得双流道泵内部流场符合叶轮机械内部流动的一般规律,且与PIV实测结果总体变化趋势一致;由于双流道泵结构特殊,其进口处的流动状态与普通叶轮相差较大,出口处的流动状态与普通叶轮类似;叶轮进口处,流体基本沿流道吸力面流动,流道工作面上的相对速度很小,存在严重的脱流和旋涡;叶轮出口处,压力面和吸力面的速度趋于相等,射流—尾迹现象并不明显;由于叶轮—蜗壳动静干涉,两个叶轮流道内的静压分布有所不同;同一流道内,静压随着半径的增加而逐步增大,压力面侧静压大于吸力面侧;蜗壳流道内静压随半径增大,最大静压值在隔舌处。此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双流道泵内非定常流动图画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完善双流道泵设计方法,同时也可为其他类型泵的内流研究提供借鉴。
赵斌娟袁寿其刘厚林黄忠富刘栋
关键词:非定常流动数值模拟
基于滑移网格研究双流道泵内非定常流动特性被引量:26
2009年
为研究双流道泵内由叶轮/蜗壳相互作用引起的非定常流动特性,基于滑移网格和RNG湍流模型计算双流道泵内的非定常流动。计算结果表明:在一个周期内,随叶轮流道相对于隔舌位置不同,其内相对速度、静压及总压分布呈周期性变化;当叶轮流道靠近蜗壳出口侧时,相对速度、静压及总压分布规律性较强;喉部为蜗壳内循环流体与叶轮排出流体的混合区域,流动最为复杂;蜗壳内各监测点的静压呈周期性变化,远离蜗壳出口的监测点的静压脉动明显大于靠近蜗壳出口的监测点的静压脉动,且越靠近喉部的监测点的静压变化越大,非定常流动特性越强烈;与定常计算相比,非定常计算所得有效扬程更符合实际情况,大于实测扬程且相对偏差仅为10%。
赵斌娟袁寿其陈汇龙
关键词:叶轮非定常流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