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YW-09-07)

作品数:5 被引量:52H指数:5
相关作者:邓西平聂朝娟陈炜赵紫平王征宏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韩国生命工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水分
  • 3篇水分利用
  • 3篇水分利用效率
  • 3篇小麦
  • 3篇利用效率
  • 3篇灌浆
  • 2篇灌浆期
  • 1篇冬小麦
  • 1篇幼苗
  • 1篇栽培
  • 1篇栽培模式
  • 1篇水分亏缺
  • 1篇转基因
  • 1篇籽粒
  • 1篇籽粒灌浆
  • 1篇籽粒灌浆特性
  • 1篇小麦品种
  • 1篇小麦收获
  • 1篇六倍体
  • 1篇麦收

机构

  • 5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韩国生命工学...

作者

  • 5篇邓西平
  • 2篇王征宏
  • 2篇陈炜
  • 2篇赵紫平
  • 2篇聂朝娟
  • 1篇王文斌
  • 1篇陈玉华
  • 1篇刘立生
  • 1篇陆燕元
  • 1篇伍小兵
  • 1篇刘彬彬
  • 1篇成雨洁

传媒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

  • 4篇2010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叶片喷施H_2O_2以及转入Cu/Zn SOD和APX基因对甘薯幼苗冷后恢复的作用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研究转入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和抗坏血酸氧化酶(APX)基因甘薯幼苗在短时间冷胁迫处理后的恢复过程中与其非转基因对照株比较是否具有抗冷优势,以及用外源过氧化氢(H2O2)于冷胁迫前预处理甘薯叶片能否增强幼苗的冷后恢复能力。【方法】以转入Cu/ZnSOD和APX基因的甘薯幼苗及其非转基因对照株为试验材料,研究在5℃下冷胁迫一夜(12h)后,植株的细胞膜透性、各种抗氧化酶活性以及光合作用的各项指标的变化过程,以了解植株的冷后恢复情况;以及用1.0mmol·L-1H2O2于冷胁迫前4h叶片喷施预处理对其抗冷性的影响。【结果】(1)在短时间(12h)冷胁迫后的很短时间(2h)内,非转基因植株的APX、SOD、CAT(过氧化氢酶)这3种抗氧化酶活性及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膜透性升高,光合色素以及光合电子传递链受到破坏,光合速率显著下降;在经过26h的室温恢复后,植株的上述3种抗氧化酶活性及类胡萝卜素含量都得到显著提升,但膜透性继续增加,光合电子传递链得到修复,而光合色素却显著下降,光合作用恢复。(2)与非转基因对照植株相比较,转基因植株在冷胁迫后表现出较高的上述3种抗氧化酶活性及类胡萝卜素含量、较低的膜透性、较强的光合色素以及光合电子传递系统保护能力,其光合速率也相对较强。(3)用1.0mmol·L-1H2O2预处理组的植株对比未预处理的对照株,在冷胁迫后的恢复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强的SOD与APX酶活性的恢复能力,较低的MDA产生量以及膜透性,且冷处理后植株的生长状况更加良好。【结论】转基因植株在冷胁迫处理中较非转基因对照表现出较强的冷耐受性,在冷后恢复过程中也显示出更强的恢复能力,转基因甘薯幼苗更具有抗冷优势;用1.0mmol·L-1H2O2预处理植株能够显著提高甘薯幼苗的冷后恢复能力,增强其抗冷性。
伍小兵成雨洁邓西平郭尚洙
关键词:甘薯转基因抗冷性
灌浆期干旱对不同倍性小麦光合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2
2009年
为揭示灌浆期水分亏缺对不同倍性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选用二倍体野生一粒、栽培一粒小麦,四倍体野生二粒、栽培二粒小麦,六倍体小麦"长武134"和"陕253"等6个小麦品种作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控水方式,对不同倍性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供水、轻度干旱和严重干旱3种水分处理下,不同倍性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差异极显著。在灌浆过程中,水分亏缺对不同倍性小麦净光合速率变化趋势的影响不明显。而最大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随水分胁迫的加重而减小。六倍体小麦平均最大净光合速率为22.03μmol CO2.m-2.s-1),高于二倍体和四倍体小麦。六倍体小麦平均最大水分利用效率约为7.12μmol CO2/mmol H2O,分别是四倍体和二倍体的1.63倍和2.05倍,并且在灌浆开始时就达到最大。因此,小麦长期进化过程中,六倍体小麦花后较强的光合能力和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生理基础。
赵紫平邓西平刘立生王征宏王文斌陆燕元
关键词:灌浆期干旱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
花后水分亏缺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2
2010年
为给小麦高产和生育后期抗旱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盆栽试验条件下,选用旱地小麦品种长武134、长旱58和水地小麦品种西农9871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花后水分亏缺对不同生态型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水分亏缺对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速率(Pn)和荧光参数(Fv/Fo和Fv/Fm)、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及水分利用效率均有明显影响。与对照相比,中度水分亏缺下两个旱地小麦品种Pn除花后24 d外变化均不明显,Fv/Fo和Fv/Fm有升高趋势,产量和收获指数变化也不显著,水分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在重度水分亏缺下,Pn、Fv/Fo、Fv/Fm、产量和收获指数均降低,水分利用效率长武134依然高于对照,而长旱58明显降低。水地小麦西农9871的Pn、Fv/Fo、Fv/Fm随水分亏缺程度的加重呈下降趋势,产量和收获指数与旱地小麦变化相似,水分利用效率处理间差异较小。说明旱地小麦受花后水分亏缺的不利影响小于水地小麦,表现出较高的水分利用能力。
聂朝娟邓西平陈炜
关键词:冬小麦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
不同栽培模式下两个旱地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与产量构成分析被引量:13
2010年
在长武旱塬地区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该地区主栽的两个小麦品种长武134及长旱58在不同栽培模式下,籽粒灌浆特性、旗叶叶绿素含量与产量的关系,并对产量构成及灌浆各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与灌浆持续天数Td、平均灌浆速度Va、灌浆渐增期天数T1、灌浆速增天数T2、最大灌浆速度Vm均呈显著相关,通过对不同栽培模式下旗叶叶绿素含量的比较发现,有机肥与化肥的互作,可以适当延长灌浆持续时间,使籽粒获得较高的千粒重,提高了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通过比较不同栽培模式下籽粒千粒重、产量的差异表明有机肥与化肥互作的栽培模式较只使用化肥的栽培模式籽粒的千粒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了7.527%,10.74%和23.85%。对产量构成进行分析,粒重是影响籽粒产量的主要因素。
陈炜邓西平聂朝娟陈玉华
关键词: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
灌浆期水分亏缺条件下二、四、六倍体小麦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演化被引量:7
2010年
为揭示不同倍性小麦生长发育、产量性状及水分利用对灌浆期水分亏缺响应的差异,选用二倍体野生一粒小麦(Triticum boeoticum)、栽培一粒小麦(T.monococcum),四倍体野生二粒小麦(T.dicoccoides)、栽培二粒小麦(T.dicoccon),和两个普通六倍体小麦(T.aestivum)品种‘长武134’和‘陕253’6个小麦品种作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控水的方法,测定和分析了不同灌浆期土壤水分条件下小麦株高、旗叶叶面积、穗长、根干重、地上生物量、根冠比、千粒重、粒数、产量、收获指数、蒸腾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性状的变化。在小麦染色体倍体由二倍体向六倍体进化的过程中,小麦地上生物量、千粒重、穗粒数、产量、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都显著增加。随着土壤水分从正常→中度亏缺→重度亏缺的减少,收获指数先增大后减小,分别为41.26%、42.48%和38.19%;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逐渐增大,分别为2.39、2.43和2.53g·kg–1;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05、1.10和1.04g·kg–1。在灌浆期水分条件是影响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灌浆期的水分亏缺有利于六倍体小麦的收获指数和四倍体的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中度的水分亏缺有利于四倍体和六倍体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赵紫平邓西平王征宏刘彬彬
关键词:灌浆期水分亏缺水分利用效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