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676076)

作品数:5 被引量:28H指数:2
相关作者:车得福毕勤成杨朝初张晓明王长安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学研究院东京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牛顿流体
  • 2篇非牛顿流体
  • 1篇氮气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浓缩器
  • 1篇气化
  • 1篇燃烧
  • 1篇燃烧特性
  • 1篇流型
  • 1篇煤粉
  • 1篇煤粉浓缩
  • 1篇煤粉浓缩器
  • 1篇煤气
  • 1篇煤气化
  • 1篇结渣
  • 1篇结渣特性
  • 1篇混煤
  • 1篇管式
  • 1篇二相流
  • 1篇NH3

机构

  • 5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东京工业大学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2篇杨朝初
  • 2篇车得福
  • 2篇毕勤成
  • 1篇林俊光
  • 1篇翁青松
  • 1篇王长安
  • 1篇黄可欣
  • 1篇刘艳华
  • 1篇林宗虎
  • 1篇武田直辉
  • 1篇刘斌
  • 1篇刘银河
  • 1篇李荫堂
  • 1篇张晓明
  • 1篇佘园元

传媒

  • 2篇化学工程
  • 1篇工程热物理学...
  • 1篇锅炉技术
  • 1篇动力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微/小通道内非牛顿流体多相流动与传热研究展望被引量:2
2007年
概述了微/小尺度非牛顿流体多相流动与传热现象。在评述国内外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从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二方面介绍了非牛顿流体管内多相流动与传热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微小通道内非牛顿流体多相流动与传热研究领域中若干值得探索的研究切入点,提出了若干值得探索的研究内容。讨论了非圆截面微通道试验器件的设计与加工、流动可视化与流型采集、流动参数测量、数值模拟等关键技术解决思路,给出了微/小通道内非牛顿流体的绝热气液二相流动可视化实验、流动沸腾传热及可视化实验设计方案,可为深入探索微/小尺度非牛顿流体管内多相流动与传热特性提供参考和借鉴。
杨朝初毕勤成林宗虎
关键词:非牛顿流体传热
煤气化中NO_2及其前驱物释放规律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采用U型管反应系统,研究了氧浓度、气流速率和气化温度对神木煤气化过程中NO_x及其前驱物的释放规律。研究发现:气化时生成的HCN和NH_3总量比热解时大幅下降,表明O_2的引入抑制了H自由基的可获得性。随着氧浓度的增加,NO的收率先减后增,而NO_2收率几乎没有变化。氧浓度较低时,生成的高浓度CO阻止了挥发分氮向NO的转化。气流速率对含氮气相产物释放影响各不相同。低温气化产物以NO_2和HCN为主,NO_2主要来自进样期挥发分的缓慢氧化,而高温气化产物中的NH_3的生成主要来源于焦炭氮。
林俊光翁青松武田直辉刘银河刘艳华车得福
关键词:气化HCNNH3
管式煤粉浓缩器的设计与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设计了一种新型煤粉浓缩装置,采用正交分析方案,利用Fluent软件对16种工况下浓缩器内的煤粉气流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角高H对阻力系数和中轴线最高浓缩比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环边距L,综合考虑后确定该浓缩器最佳结构参数为:角高H=50 mm,环边距L=50mm,覆盖率h=0,浓缩间距X=120 mm,浓缩角α=30°.在最佳结构参数下,对管式煤粉浓缩器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结果表明:管式煤粉浓缩器的中轴线最高浓缩比达到6.96,而阻力系数仅为2.492,在阻力增加不多的情况下基本实现了高度浓缩.
佘园元李荫堂
关键词:煤粉浓缩器数值模拟
非圆小通道内非牛顿流体-氮气二相流型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采用可视化手段研究了水力直径为2.886 mm和0.866 mm的等边三角形截面微小通道内非牛顿流体气液二相垂直上升流动,表观气速0.1—100 m/s,表观液速0.01—6 m/s。根据观察和测量结果,得到三角形通道内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溶液-氮气的典型流型图像和流型转变界限。通过与常规通道的空气-水二相流型图对比,发现液体的黏性、表面张力以及截面形状和水力直径等因素对流型的转变具有显著的影响。
刘斌毕勤成杨朝初黄可欣
关键词:非牛顿流体二相流流型
混煤煤质及燃烧特性研究被引量:20
2012年
针对混煤的煤质特性和燃烧特性开展实验研究,以指导燃煤电站科学合理的燃用混煤。研究结果表明,混煤的元素分析、工业分析及发热量满足质量加权平均,但混煤的可磨性和灰熔融特性不满足加权平均,低灰熔点煤中掺烧高灰熔点煤能显著提高混煤灰熔点,改善锅炉燃烧过程中的结渣问题,混煤灰熔点变化受到单煤灰成分的影响。热重实验分析表明,混煤的剧烈燃烧阶段与单煤存在明显差异,混煤的燃烧特性介于参与掺混的单煤之间,但不满足线性叠加,其燃烧过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互作用。混煤的着火特性接近于易燃煤,而燃尽特性与难燃煤相近。除此以外,随着氧浓度的降低,混煤的燃烧特性明显变差,易燃煤对氧浓度的变化更加敏感。
刘京燕王长安张晓明孙云车得福
关键词:混煤结渣特性燃烧特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