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WW006)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1
相关作者:蔺玉清王丽亚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主题

  • 3篇里德
  • 1篇性别
  • 1篇叙事
  • 1篇叙事形式
  • 1篇叙事学
  • 1篇叙事学角度
  • 1篇意指
  • 1篇政治
  • 1篇殖民
  • 1篇收音
  • 1篇收音机
  • 1篇女性主义
  • 1篇女性主义运动
  • 1篇种族
  • 1篇主义
  • 1篇宗教
  • 1篇文化主义
  • 1篇小说
  • 1篇小说研究
  • 1篇美国文学

机构

  • 3篇中国政法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外国语大...

作者

  • 3篇蔺玉清
  • 1篇王丽亚

传媒

  • 1篇外国文学
  • 1篇山东外语教学
  • 1篇北京第二外国...
  • 1篇外国文学动态...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后殖民叙事学:从叙事学角度观察后殖民小说研究被引量:10
2014年
作为后经典叙事学领域中的一种批评方法,"后殖民叙事学"将叙事作品的结构分析与文化批评相结合,提倡通过观察作品在情节编制、语言方式、文类体裁等形式方面的特点,揭示后殖民文学(主要指小说)在叙事成规参照下的差异对阐释(认知、情感、伦理、文化政治)产生的影响。本文介绍叙事学界这一新兴动态,结合后殖民文学批评理论中的相关概念,阐释"后殖民叙事学"内外结合的分析方法及其意义。本文认为,"后殖民叙事学"目前尚未形成具有体系的"学派",但是,这种将形式研究与文化政治批评相结合的路径对于后殖民文学研究具有启发意义。一方面,它注重后殖民文学作品与传统经典及其叙事成规之间的差异性,使得关于后殖民文学的研究立足于文学范畴的"文学性"(叙事性)及其历史变化,避免后殖民批评理论对文学文本研究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借用后殖民批评理论对"语言"及其"差异"的理论认识,后殖民叙事学能够深入探究叙事形式差异与文化历史之间的互文关系。
王丽亚
关键词:叙事形式
多元文化主义的写作政治——伊什梅尔·里德访谈录被引量:1
2016年
伊什梅尔·里德(Ishmael Reed,1938-)是美国当代重要的非裔作家,在小说、诗歌、戏剧、文学评论、文化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在采访中,里德谈到了多元文化主义的发展,指出黑人与亚裔、拉丁裔作家之间的互相影响,回忆了垮掉派、黑人艺术运动等文学运动,解释了他的"新伏都"美学来源,并对当今族裔文学进行了评价。同时,里德也反思了他与白人女性主义者的交锋,认为女性运动在实践领域内并不成功。通过讨论他的作品在美国的接受情况,里德强调了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影响。
蔺玉清
关键词:多元文化主义非裔美国文学女性主义运动政治
论《黄后盖收音机的解体》中的伏都宗教与“新伏都”被引量:1
2013年
著名黑人作家伊什梅尔·里德以"新伏都"美学为特征,将伏都文化与后现代写作方式结合,形成具有黑人文化特色的后现代叙事。在《黄后盖收音机的解体》中他第一次积极地使用了黑人伏都宗教,将伏都宗教仪式融入虚构的历史叙事中,以黑人巫师/牛仔为主人公挑战美国的边疆神话,戏仿美国传统的西部小说,利用"新伏都"叙事来争取新的历史叙事和艺术创作自由。
蔺玉清
对性别和种族本质主义的意指——解读伊什梅尔·里德的《鲁莽的注视》被引量:1
2014年
由于批评白人中产阶级女性运动,伊什梅尔·里德的性别观点时常遭到评论家和读者的误解。围绕里德最具争议的作品《鲁莽的注视》,本文从分析黑人男性的刻板形象与女性运动中的本质主义观点出发,指出里德采取黑人恶作剧者的意指手法解构本质主义态度,进而说明里德的性别和种族政治立场。
蔺玉清
关键词:意指性别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