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3-0433)

作品数:21 被引量:290H指数:10
相关作者:陈曙光刘影周梅玲张乾元陈世锋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政治法律
  • 6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话语
  • 7篇中国话
  • 7篇中国话语
  • 4篇中国模式
  • 4篇主义
  • 4篇话语权
  • 3篇西方话语
  • 3篇话语建构
  • 2篇哲学
  • 2篇中国式民主
  • 2篇西式
  • 2篇马克思主义
  • 2篇民主
  • 2篇霸权
  • 1篇德意志意识形...
  • 1篇信仰
  • 1篇虚无化
  • 1篇学术话语
  • 1篇学术界
  • 1篇学者

机构

  • 19篇武汉大学
  • 2篇中共中央党校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怀化学院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4篇陈曙光
  • 3篇刘影
  • 2篇张乾元
  • 2篇周梅玲
  • 1篇刘新庚
  • 1篇欧阳爱权
  • 1篇陈世锋
  • 1篇石云霞
  • 1篇杨婷
  • 1篇刘小莉

传媒

  • 3篇思想理论教育
  • 2篇湖湘论坛
  • 2篇教学与研究
  • 2篇马克思主义研...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求索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毛泽东邓小平...
  • 1篇探索
  • 1篇理论月刊
  • 1篇南华大学学报...
  • 1篇伦理学研究
  • 1篇红旗文稿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重庆邮电大学...

年份

  • 4篇2017
  • 8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马克思“生活”概念的本体论意蕴被引量:1
2017年
寻根究底的超越本性驱使人们不断寻找现实存在的根基,引发哲学对于"存在"本质的探讨,开启了哲学追寻本体论的漫长征程。西方哲学自诞生起,就开始了对终极存在的探索。然而,超越性的理性思维逐渐将人们带入了忘我之境,构建了脱离人和人的现实生活的实体本体论,超越本性丧失了原始的"生活"根基,传统哲学最终陷入自我封闭的魔咒中无法自拔。马克思则回到现实生活世界中,以人的感性生存活动为人的存在根据,以人的现实生命为思想主题,以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为终极关怀,将具有开放性、生成性、未来指向性的"生活"概念上升到本体论的境遇中,阐发了"生活"作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可能性,实现了本体论的革命性转向。
周梅玲
关键词:本体论
网络乱象的伦理拷问被引量:11
2014年
网络社会不是独立于现实社会之外的虚幻天国,本质上它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是延伸了的现实社会。网络社会层出不穷的网络乱象是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动态交互的结果。作为伦理危机的表征,网络乱象有其深层的现实根源。网络社会的伦理危机,从表现形式来看,既表现为观念的危机,也表现为制度的危机、行为的危机;从本质层面来看,网络伦理危机既是虚拟社会的危机也是现实社会的危机,既是"社会的人"的危机也是"人的社会"的危机,既是"传统"的危机也是"现代"的危机。构建健康的网络伦理秩序,应当坚持伦理道德"两相宜"、法律制度"两适应"、社会监管"两推进"、义务责任"两结合"等基本原则。惟其如此,"线上"和"线下"的人才能都是有德之人,"真我"和"虚我"的人才能都是守法之民,"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才能都是洁净的空间。
陈曙光
关键词:网络社会伦理危机
论中国话语的生成逻辑及演化趋势被引量:48
2016年
中国话语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中国问题"是贯穿中国话语的生命线,"问题"的升级更替牵动着话语的新陈代谢、吐故纳新。"中国理论"构成中国话语的核心构件,话语依托理论的支撑得以立基。"国家权力"是制约话语生成的关键要素,建构中国话语,"权力"不能缺席。中心国家的话语在每一时代都是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话语,中国走向世界中心的过程也是中国话语世界化的过程。西方话语的全球扩张,其目的旨在塑造一元化的话语世界和现实世界,终结西方话语霸权方可迎来中国话语的决定性出场。
陈曙光
关键词:中国话语话语权力
“中国模式”的辩证解读——兼评“中国模式”解释多元化的方法论根源被引量:3
2015年
"中国模式"是一个完整的认识对象,蕴涵着深刻的辩证智慧,科学解读"中国模式"不能不讲辩证法。在国际话语场,西方学者对"中国模式"的多元化解读充满了误读与偏见,"中国模式"成了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陷入了"没有标准,怎么说都行"的解释怪圈之中。西方一些学者对"中国模式"的多元化解读,除了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和形形色色的政治意图之外,不讲辩证法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方法决定看法,方法不一样,看法也不一样,只有把方法搞对头,看问题才会不失偏颇,看法才能搞对头。科学解读"中国模式",必选坚持"一"与"多"的统一,"变"与"稳"的平衡,"质"与"量"的互补,"中"与"西"的互鉴,"主流"与"支流"的兼顾,"逻辑"与"历史"的一致,"局部"与"整体"的呼应,"历史"与"现实"的贯通。这是关于"中国模式"的辩证法,也是理解"中国模式"的方法论。
陈曙光
关键词:中国模式西方话语
话语、国家形象与中国崛起——论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塑造被引量:8
2017年
中国的崛起并没有带来话语的崛起,话语中的"中国"已经沦为单向度的工具性存在,失去了价值性的维度。"唱衰"和"捧杀"中国的论调成为国际话语舞台的"主角","真实"中国的声音变得微不足道。究其原因,是中国话语本身的缺席、话语权力的羸弱、话语表达的不当以及话语主体的单一。因此,我们要变"被动"为"主动",打破西方话语霸权,用好国际表达,并协力发声,用中国话语说真实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
刘影
关键词:国家形象中国话语话语权
霸权的终结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兼评“中国威胁论”被引量:4
2016年
国强必霸,这是西方500年来始终不变的历史旋律。然而,国强必霸并非普世的历史逻辑,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人类将开辟一条强而不霸的现代化之路。习武不是为了打人,强大不是为了称霸。"强而不霸"的选择与承诺,不是中国崛起的权宜之计,不是消解"中国威胁论"的策略考量,更不是泱泱大国的草率表态,而是基于当代中国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以及现实逻辑得出的必然结论。今天,世界仍然处在霸权的阴霾之中,但霸权终结的曙光已经展露在新的地平线上。中国的崛起是终结霸权秩序的重要筹码,是重建世界秩序的中坚力量。21世纪,美欧主导的国际旧秩序必将终结,多极化将是世界秩序重建的基本方向,人类将有希望迎来一个没有霸权的新时代。
杨婷陈曙光
关键词:中国威胁论
西方话语中的“民主陷阱”及其批判被引量:13
2015年
在"言必称民主"的时代,民主的话语生态却令人忧虑。西方凭借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先发优势以及霸权地位,垄断了民主的定义权、民主标准的制定权、民主模式的主导权,以及民主是非的裁判权,极力宣扬与资本主义联姻的西式民主模式,精心编制了一套极具伪装性、欺骗性和诱惑性的民主话语。西方的民主话语布设了大量的理论陷阱,比如,民主一元论、民主速成论、选举至上论、民主富强论、民主和平论、民主目的论、民主万能论、民主终结论等。今天,我们应该积极建构民主的中国话语,对西方布设的"民主陷阱"敢于发声、敢于亮剑,来自中国的声音必将终结西方民主话语的霸权地位,开启民主话语的多样化时代。
陈曙光刘影
关键词:中国式民主中国话语
中国话语与话语中国被引量:92
2015年
中国的发展优势并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中国俨然一个行动的巨人、语言的矮子。解码中国道路需要"中国话语"。中国话语本质上是中国道路的理论表达,中国经验的理论提升,中国理论的话语呈现,归根到底是现代性的中国版本。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要解答"谁在说话"、"如何说话"、"说什么话"、"为谁说话"、"如何对话"等若干基本问题。建构中国话语,其理想境界是"话语中国"的自我塑造和出场。建构话语中国的要旨在于对"中国性"的揭示和对"西方性"的祛魔,还原被遗漏掉的"中国性",清除随意附加在中国身上的"西方性",开启用中国话语塑造中国形象的新时代。
陈曙光
关键词:中国话语
西方视野中的中国改革方法论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中国模式"的成功秘笈首推方法。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改革方法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如何定性中国改革方法论?鉴于西方模式的现实危机,西方学者大都不愿意将中国改革的成功归因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当然,也有不少学者正确指出了中国改革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二是如何归纳中国改革方法论?西方学者对中国改革方法论的概括很多,但一般无外乎实用主义方法、渐进主义方法、自由主义方法或综合方法等等。三是如何评价中国改革方法论?西方学者的评价两极对立、界限分明,颂扬者有之,棒杀者有之。四是如何践行中国改革方法论?中国改革方法论对于其他国家而言,究竟是可供复制还是仅供借鉴,究竟是可以出口还是中国专用,其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方学者的研究结论也许值得商榷,但对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启迪意义也是不容置疑的。
陈曙光余伟如
关键词:中国模式改革方法论
共产主义思想:跃迁与升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德意志意识形态》比较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走向共产主义,这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共同旨趣,也是理解两者思想差异的一把密钥。然而,某些"理论家"们有意无意地歪曲解读,挑起了两者的"战争",其中的共产主义思想也未能幸免。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思想在创生路径、理论内涵、言说话语以及实现途径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的变革,绝不能理解为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小步",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大步,它意味着马克思第一次离开了传统哲学的基地,意味着新的地平线已经展露出来,意味着共产主义思想的跃迁与升华。
陈曙光余伟如
关键词:共产主义思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