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2000078500)

作品数:100 被引量:1,335H指数:22
相关作者:汪品先成鑫荣周怀阳田军李前裕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3篇天文地球
  • 18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理学

主题

  • 14篇沉积物
  • 12篇冰期
  • 11篇有孔虫
  • 10篇南海南部
  • 8篇碳循环
  • 7篇同位素
  • 7篇西太平洋
  • 7篇更新世
  • 6篇大洋
  • 6篇深海
  • 6篇暖池
  • 6篇季风
  • 6篇浮游有孔虫
  • 5篇大洋钻探
  • 5篇地球化
  • 5篇地球化学
  • 5篇第四纪
  • 5篇东亚季风
  • 5篇西太平洋暖池
  • 5篇末次冰期

机构

  • 54篇同济大学
  • 30篇中国科学院
  • 14篇国家海洋局第...
  • 10篇厦门大学
  • 5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浙江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南...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国家海洋局
  • 1篇柏林工业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基尔大学

作者

  • 28篇汪品先
  • 14篇成鑫荣
  • 13篇周怀阳
  • 11篇李前裕
  • 11篇田军
  • 10篇陈木宏
  • 9篇刘志飞
  • 9篇卢冰
  • 7篇赵泉鸿
  • 7篇邵磊
  • 7篇郑范
  • 7篇翦知湣
  • 6篇陈荣华
  • 6篇王汝建
  • 5篇孙湘君
  • 5篇朱纯
  • 5篇焦念志
  • 5篇房殿勇
  • 4篇金海燕
  • 4篇张富元

传媒

  • 14篇地球科学进展
  • 14篇地球科学(中...
  • 13篇科学通报
  • 13篇海洋学报
  • 11篇中国科学(D...
  • 7篇海洋地质与第...
  • 7篇热带海洋学报
  • 3篇Scienc...
  • 2篇自然科学进展
  • 2篇Scienc...
  • 1篇生态学报
  • 1篇Acta B...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台湾海峡

年份

  • 1篇2008
  • 8篇2007
  • 13篇2006
  • 22篇2005
  • 18篇2004
  • 20篇2003
  • 13篇2002
  • 6篇2001
10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太平洋“暖池”海床深部沉积物中的细菌类群被引量:2
2008年
通过16S rDNA克隆文库构建、PCR-RFLP分析等方法,对西太平洋"暖池"区海床以下230cm深度的沉积物中的细菌类群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区深部沉积物中的细菌类群主要包括α-变形菌(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CFB类群(Cytophaga/Flexibacteria/Bacteroides)、酸杆菌(Acidobacteria)和革兰氏阳性菌等,各个类群的菌属组成均较为简单.其中α-变形菌为最优势菌群,β-变形菌为次优势菌群,它们的优势菌种分别为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和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caligenes).CFB类群中的细菌种类较为单一,主要为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革兰氏阳性菌在该深度沉积物中的数量也较多,主要为地芽孢杆菌属(Geobacillus).对细菌类群的分析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区该深度的沉积物中仍然存在较为丰富的有机物质,而这些深部生物圈中的细菌在"暖池"区海底沉积物环境的氮循环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赵晶曾润颖
变形菌视紫质——海洋光能生物利用的新途径被引量:4
2006年
海洋环境基因组研究的突破揭示出海洋细菌中存在可利用光能的视紫质——变形菌视紫质(PR).基因及其蛋白序列分析和激光诱导光解实验等证明PR属于质子泵型视紫质,PR将光能转化成细胞膜内外质子梯度化学势能,并用于合成ATP.PR的发现揭示了海洋中存在与依赖于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完全不同的光能生物利用的新途径.已有研究表明PR细菌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之一.表层海水中PR细菌约占总细菌数量的13%,而每个细胞中PR的平均分子数约为2.5×10^4个.显然,PR在海洋能量代谢以及碳循环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基于对国外研究的认识和我们对中国海PR研究的结果,提出了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包括光合色素途径和非光合色素途径的能流和碳循环模型.
焦念志冯福应魏博
关键词:光合作用质子泵
南海三千万年的深海记录被引量:86
2003年
1999年春,大洋钻探184航次在南海南北6个深水站位钻井17口,取芯5500 m,通过30余种实验项目共6万多次分析,取得了重要成果.文中着重介绍深海地层剖面的建立和气候周期的演变.184航次在南海建立起西太平洋区最佳深海地层剖面,包括在东沙附近建成全球惟一不经拼接的23 Ma同位素连续剖面,在南沙海区建成全球分辨率最高的4个5 Ma剖面之一,并获得分辨率高达10年等级的岩石物理剖面,第1次为亚太地区的环境演变获得了系统的高质量海洋记录.在此基础上,第1次探讨了两千多万年以来气候周期性的演变,展示出0.1,0.4和2Ma等偏心率周期的起伏,说明气候系统对轨道驱动的响应随着冰盖的增长而演变.该航次有关碳循环和季风演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将有另两篇文章专题报道.
汪品先赵泉鸿翦知湣成鑫荣黄维田军王吉良李前裕李保华苏新
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细菌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被引量:16
2003年
海洋生态系统中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细菌(AAPB)有着独特的生理特征和生态功能. AAPB具有罕见的3裂方式, 形成Y形细胞, 并常集合成自由漂浮的群体. 绝大多数AAPB是专性好氧的. AAPB以细菌叶绿素(BChl a)为惟一的光合色素, 且细胞BChl a含量(分子数)明显比典型的厌氧光合菌低, 但其胡萝卜素含量很高且种类繁多. 除了普遍存在的含Mg的BChl a外, 有的AAPB 还有含Zn的BChl a. AAPB具光捕获系统Ⅰ, 但常缺少光捕获系统Ⅱ. 尽管AAPB可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 但其生长对光无依赖性, 它们具有控制自身光合作用的机制. AAPB分布广泛, 在海洋特别是贫营养的大洋环境的生物量中占有重要份额, 在碳及其他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同时AAPB对重金属的矿化作用、解毒以及在生物除污方面有着巨大潜力. AAPB研究对于光合作用的起源与进化、环境调控, 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深入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焦念志Michael E Sieracki张瑶杜海莲
关键词:海洋生态系统细菌叶绿素微型生物光合作用
探索大洋碳储库的演变周期被引量:44
2003年
南沙深海钻孔ODP1143井的5Ma沉积记录,揭示出碳同位素变化有0.4~0.5 Ma长周期,并通过对比证明为全大洋所共有,反映了大洋碳储库的低频变化.此类周期性也见于碳酸盐和热带风尘沉积,说明是由季风等低纬区过程所引起.无论1143井或其他大洋的第四纪记录,都表明碳同位素重值期(δ13Cmax)所反映的大洋碳储库改组,发生在冰盖大扩张和冰期旋回变型(如“中更新世革命”、“中布容事件”)之前,证明了碳循环对于冰期变化的调控作用.可见第四纪冰期旋回应当是高纬与低纬过程,物理作用(冰盖)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碳循环)相互结合下“双重驱动”的产物,不能只靠北半球高纬区响应轨道驱动的物理因素来解释.由于当前地球正处在又一次碳同位素重值期,理解大洋碳储库的周期演变及其气候影响实属当务之急.文中还对第四纪以前大洋碳、氧同位素的变化进行比较,发现在0.4Ma偏心率长周期上两者同步变化,随着北极冰盖的发育才失去耦合关系.
汪品先田军成鑫荣刘传联徐建
关键词:碳循环
南海演变与季风历史的深海证据被引量:77
2003年
用深海记录中的地球化学、徽体古生物和孢子花粉等多项指标,获得了东亚季风演变历史,揭示出近8,3.2,2.2和0.4 Ma等事件,证明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演变有十分相似的阶段性,主要区别在于冬季风信号的强盛;而南海南部季风变化的频谱,显示出低纬海区的特色.大洋钻探184航次还取得了南海演变的沉积证据,发现深海相渐新统,证明海盆扩张初期已经有深海存在;渐新世晚期地层有4次间断,并经历明显的成岩作用,说明是该区最强烈的构造运动;通过沉积类型和速率的对比,发现今天南海南北沉积环境的强烈差异,要到300多万年前方才出现.
汪品先翦知湣赵泉鸿李前裕王汝建刘志飞吴国瑄邵磊王吉良黄宝琦房殿勇田军李建如李献华韦刚健孙湘君罗运利苏新茅绍智陈木宏
关键词:深海沉积东亚季风
渐新世初大冰期事件:南大西洋ODP1265站的记录被引量:8
2006年
始新世—渐新世(EO)过渡期间,地球由两极无冰的“温室地球”进入到南极有冰的“冰室地球”,其中以发生在早渐新世初的大冰期事件尤为意义重大.南大西洋ODP1265站氧碳稳定同位素在EO过渡期间发生重大变化,表明早渐新世全球气温迅速下降,南极大陆东部首次出现大规模永久性冰盖,同时全球碳储库发生重大改组,这一结果与全球其他地区的记录一致.碳酸盐含量、粗组分、浮游有孔虫碎壳率以及碳酸钙软泥的粒度在EO界线附近都发生了突变,指示了海洋表层生产力的升高、碳酸盐补偿深度(CCD)的突然加深以及气候快速变冷对生物和碳酸盐沉积的影响.
拓守廷刘志飞赵泉鸿成鑫荣
关键词:南大西洋始新世渐新世
南海巽他陆架末次冰期以来的孢粉记录初步研究被引量:14
2005年
通过分析沉积速率较高、且有同位素准确测年的南海南部巽他陆架18323柱状样的孢粉记录,分析重建该地区31kaBP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历史。结果表明,末次冰期以前植被主要组成是热带低地雨林,到末次冰期温度降低,热带低地雨林含量减少,草本植物含量剧增,红树林几乎绝灭;再从末次冰期到融冰期气温升高,热带低地雨林回升,对海平面变化反应敏感的红树林含量稳定增加。研究认为末次冰期前到末次冰期气温降低,湿度下降,到融冰期气温波动性回升,海平面升高。
王晓梅孙湘君
关键词:巽他陆架孢粉植被气温
南海南部表层海水古温度估算与次表层海水特征变化被引量:4
2004年
南海南部~ 2 Ma BP以来的表层海水古温度估算表明 ,表层海水温度变化在更新世冰期旋回中波动比南海北部为小、保持比较温暖 ,但在长时间尺度上转换函数古水温仍然存在一定的变化趋势。转换函数古温度计算的低温时期并不与冰期相对应 ,表明南海南部具有独特的表层海洋演化特征 ,可能与次表层水体性质、上部水体结构等密切相关。过去 2 Ma BP以来的浮游有孔虫组合演化表明 ,南海南部海水温跃层呈现由氧同位素 MIS79期向~ 5 3期相对变浅 ,自 MIS5 3期向布容 /松山 (B/ M)古地磁界线附近变深 ,然后 ,自布容 /松山界线以来又相对变浅的演化过程。
李保华翦知湣黄宝琦Sarnthein M汪品先
关键词:海洋环境更新世南沙海区
南海西南部晚更新世500ka以来的古海洋学特征被引量:17
2005年
对湄公河口外MD01-2392孔浮游有孔虫的定量分析,并采用FP-12E转换函数、MAT现代类比法及温跃层转换函数的计算,结合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揭示了南海南部晚更新世近500ka以来的古海洋学演化特征.发现冰期MIS12、MIS8、MIS2-4冬季表层水温明显高出相邻的间冰期,特别是间冰期MIS9、MIS5、MIS1表层水温都较低.温跃层在MIS5与MIS1最浅,MIS9其次.主要表现在浮游有孔虫深层高营养种的含量增高,表明上升流增强.间冰期的低水温很可能主要是由于上升流影响所致,当然表层盐度由于多雨而降低也可能影响到间冰期的水温估算.冰期时较高的表层水温,喜暖高盐型次表层种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的大量繁殖,说明冰期时南部海区受来自北部强冬季风的制约使上升流活动减弱,海平面降低后与邻区通道的关闭也造成水体置换明显减弱,可能有淡水盖层发育,最终导致上层海水分层增强和冬季表层水温保持相对较高.晚更新世时期的南海南部由于冰期低海平面造成半封闭的海盆环境和季风变化,是影响其浮游有孔虫对冰期旋回响应与北部和开放大洋不同的根本原因.
郑范李前裕陈木宏邵磊乔培军成鑫荣向荣
关键词:更新世冰期旋回浮游有孔虫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