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2010]459)

作品数:3 被引量:19H指数:2
相关作者:杨铭韩青李幼琼马玉祥王玉发更多>>
相关机构: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大学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蒂皮瓣
  • 2篇隐神经
  • 2篇隐神经营养
  • 2篇隐神经营养血...
  • 2篇营养血管
  • 2篇神经营养
  • 2篇神经营养血管
  • 2篇皮瓣
  • 2篇皮支
  • 2篇小腿
  • 2篇小腿内侧
  • 2篇筋膜
  • 2篇筋膜蒂
  • 2篇筋膜蒂皮瓣
  • 1篇动脉
  • 1篇新生儿
  • 1篇性别差异
  • 1篇性别鉴定
  • 1篇支皮瓣
  • 1篇软组织

机构

  • 3篇吉林大学
  • 3篇长春医学高等...
  • 2篇吉林大学中日...
  • 1篇长春市妇产医...

作者

  • 3篇杨铭
  • 2篇胡金秋
  • 2篇李幼琼
  • 2篇韩青
  • 1篇井月
  • 1篇汲军
  • 1篇王祥
  • 1篇田勇
  • 1篇王玉发
  • 1篇苏略
  • 1篇马玉祥
  • 1篇张立忠
  • 1篇于景龙
  • 1篇马玉祥
  • 1篇张海军

传媒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新生儿小腿内侧皮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目的阐明新生儿小腿内侧皮支的血供分区及特点,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侧新鲜成人小腿标本利用血管铸型后行分层碱腐蚀,用游标卡尺和坐标纸法获取各项数据,观测新生儿小腿内侧皮支的来源、浅出点、分布、吻合及供血区的...
杨铭马玉祥胡金秋王玉发李幼琼
关键词: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
文献传递
应用CT三维重建骶骨骶基进行性别差异判别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对现阶段国人骶骨性别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为法医学在特殊环境下鉴别男女骶骨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随机选取了99例国人骶骨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并且用软件进行周围其他软组织和骶骨之外骨性结构的擦除,用CT工作站(workstation 4.3,GE Medical System,General Electric Company,USA)的测量工具对骶骨骶基最大纵径、最大横径、骶基面积和骶骨两翼最大宽进行测量,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判定出男女两组数据是否存在意义,对其平均值进行比较,并与国内已有的文献数据进行对比,对所测的四个变量进行单变量的判别分析、双变量的判别分析以及四个变量的判别分析,得出判别分析常数和准确率。结果国人骶骨的男女均值存在明显差异,表明CT三维重建骶骨的结果与以前通过对尸体骨骼样本直接测量的结果相符,并且证明此种差别并非单纯由男女体格差异造成。针对四组数据建立判别分析的时候,单变量的判别分析准确率最高仅达到76%,双变量的判别分析仅达到79%;而在四变量的判别分析中,步进分析淘汰了一个变量,成为三变量判别分析,准确率仅为76%;而针对数据特点,进行比率的判别分析,准确率同样较低。对比国外判别分析相关类型的文献发现,本次研究的准确率不足以满足建立模型对骶骨进行简单初步的判断。但对于骶骨的判别分析,本文的研究数据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对骶骨的研究相近(其准确率在66%~72%之间)。结论骶骨男女差异可能随着种族的不同而不同,骶骨的不同参数具有不同的判别价值;而对于国人,骶骨骶基的参数可能不适合作为判别分析的对象。
井月张海军韩青陈曦庞振英苏略田勇李幼琼
关键词:骶骨性别鉴定CT三维重建
小腿内侧皮瓣的解剖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阐明成人小腿内侧皮支的血供来源、分区及特点,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0侧新鲜成人小腿标本利用血管铸型后行分层碱腐蚀,用游标卡尺和坐标纸法获取各项数据,观测成人小腿内侧皮支的来源、浅出点、分布、吻合及供血区的面积。结果:小腿内侧皮肤上1/3的血供主要来自隐动脉,并与膝下内侧动脉和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吻合;中1/3的血供主要来自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并与胫前动脉和腓动脉的肌间隙支吻合;下1/3主要来自胫前动脉的内踝前动脉和胫后动脉的踝上支。成人小腿内侧皮肤的血供来源丰富,它们相互真性吻合成明显的血管链,并与隐神经伴行,可以看似为一条完整的动脉。成人内踝与胫骨内侧髁的距离为(33.5±0.5)cm(28~37cm),大多数皮支分布在距内踝尖20cm范围内,占总数的80%,在一定的范围内的皮支数目越少,则皮支的平均管径越粗。结论:以隐神经营养血管链为轴截取筋膜蒂皮瓣,旋转点可设计在内踝后缘与胫骨内髁的连线上任意一点,用于膝周、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杨铭胡金秋于景龙张立忠庞振英汲军
关键词: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
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的供血特点及意义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通过对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血管铸型标本的观测,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移植修复腿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设计,阐明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血供分区及特点,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侧新鲜成人小腿标本利用血管铸型后行分层碱腐蚀,用游标卡尺和坐标纸法获取各项数据,对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的浅出点、分支、分布、吻合及供血区的形状和面积进行分析。结果: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浅出点在髁踝连线上投影距离90%集中于8~12cm,平均血管直径为(0.96±0.24)mm;解剖供血区近似椭圆形,面积为(72±8)cm2,占小腿面积的14.22%;以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浅出点为坐标原点,浅出点至内踝后缘与跟腱中点的连线为坐标系的纵轴,经原点向纵轴作一垂线为坐标系的横轴,将内踝上皮支的的供血区分成4个象限,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各个象限的供血面积:内上象限(15±2)cm2,外上象限(8±3)cm2,内下象限(25±4)cm2,外下象限(24±3)cm2;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二级分支和三级分支在内上、外下2个象限分布较多,计算其轴向性(Dmax/L)为1.47±0.31;该皮支与周围血管吻合非常丰富,并参与隐神经营养血管链的构成,其动力供血区面积可达小腿内侧面下2/3。结论: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浅出点相对恒定,其供血区域大,且易于切取和转位,可依据其分支、分布和吻合情况,以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作供血动脉进行双轴点皮瓣和双轴皮瓣的手术设计,修复腿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杨铭马玉祥王玉发王祥韩青李幼琼
关键词: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肤软组织缺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