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GJ042)

作品数:28 被引量:653H指数:13
相关作者:谭小芬徐琨张明卢冰王雅琦更多>>
相关机构: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经济管理

主题

  • 7篇金融
  • 7篇货币
  • 6篇人民币
  • 6篇资本
  • 5篇油价
  • 5篇汇率
  • 5篇价格波动
  • 4篇新兴经济
  • 4篇新兴经济体
  • 4篇经济体
  • 4篇国际大宗商品
  • 3篇人民币国际化
  • 3篇量化宽松
  • 3篇宽松
  • 3篇国际大宗商品...
  • 3篇国际油价
  • 3篇VAR模型
  • 2篇油价波动
  • 2篇原油
  • 2篇原油价格

机构

  • 30篇中央财经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3篇清华大学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南财经政法...
  • 1篇中国人民银行...

作者

  • 30篇谭小芬
  • 3篇徐琨
  • 2篇杨楠
  • 2篇张明
  • 1篇杨光
  • 1篇李莹
  • 1篇林木材
  • 1篇江瑶
  • 1篇熊爱宗
  • 1篇陈思翀
  • 1篇韩剑
  • 1篇王雅琦
  • 1篇金玥
  • 1篇孙晶晶
  • 1篇刘阳
  • 1篇任洁
  • 1篇刘杰
  • 1篇卢冰

传媒

  • 3篇国际金融研究
  • 3篇投资研究
  • 2篇新视野
  • 2篇宏观经济研究
  • 2篇国际贸易
  • 2篇中国软科学
  • 2篇金融评论
  • 1篇国际经济评论
  • 1篇世界经济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财贸经济
  • 1篇当代经济科学
  • 1篇经济问题探索
  • 1篇南开经济研究
  • 1篇中国工业经济
  • 1篇技术经济
  • 1篇金融研究
  • 1篇中央财经大学...
  • 1篇区域金融研究

年份

  • 3篇2018
  • 4篇2017
  • 6篇2016
  • 8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建立可持续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机制被引量:2
2014年
2012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开始呈现出由"双顺差"向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新常态转变之趋势。跨境资金流动双向波动日益明显,外汇储备增长大幅放缓,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中国国际收支的改善总体上属于结构性调整范围,新形成的对外贸易态势不会发生大幅度反弹。但国际收支平衡仍面临着各种体制机制和市场障碍,应该在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实现突破,加快建立可持续的国际收支动态平衡。
程博资谭小芬
关键词:经济再平衡结构性调整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公告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
本文以11个新兴市场国家作为研究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考察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公告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结果发现:(1)美联储有关QE退出的公告事件导致新兴经济体货币贬值、主要股指下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2)...
谭小芬殷无弦
关键词:新兴经济体事件研究法
文献传递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基本面还是投机因素——基于2003~2014年全样本VAR和滚动VAR模型的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本文从实体经济需求、货币因素和投机因素三个层面,选取全球工业生产总值、短期利率、美元实际汇率以及商品期货市场投机四个解释变量,运用全样本向量自回归(VAR)和滚动VAR方法,对2003~2014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实体经济需求和美元汇率是2003~2014年驱动大宗商品价格变化的长期性因素;投机因素的作用在2005年之后日益凸显并成为2006~2008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重要推手:2009~2011年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很大程度上源于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宽松的货币政策;2012年后的需求不足和美元走强是导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疲软的重要原因。
张峻晓谭小芬
关键词:国际大宗商品
实际利率和存货调整对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基于套利模型和1995-2015年月度数据的实证研究
2015年
本文研究1995-2015年实际利率和存货调整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在引入套利模型的基础上,对包含供给、需求、利率、存货和油价的TVP-VAR模型进行估计,得到各因素关于油价的时变回归系数和脉冲响应函数值。主要结论有:第一,存货对油价的影响为负,存货具有减缓油价波动的作用;第二,需求在2000-2009年对油价的影响较大,而供给在1996-1999年较为重要;第三,利率影响油价的机制主要通过实体经济需求;第四,2014年下半年油价骤降主要是供给增加和存货积累所致。
谭小芬刘杰
关键词:实际利率国际油价套利模型
信息不对称下基于回购的供应链金融决策研究被引量:10
2018年
本文建立了一个由银行、资金充裕的供应商以及有资金约束的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金融系统。在传统报童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博弈论以及信息不对称理论建立了三个紧密相关的双层Stackelberg模型,分别研究了在信息完全对称以及信息不对称下供应链金融系统各主体的最优决策,对比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并着重研究了供应商回购比例以及零售商自有资金水平对于决策结果的影响。结果发现,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银行贷款利率偏高,供应商的回购比例以及零售商的自有资金水平会对利率以及订购量产生影响,引入第三方物流公司实施存货质押并共享信息的模式可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效率损失。
谭小芬张辉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回购信息不对称
基于油价冲击分解的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工业行业的影响:1998—201被引量:32
2015年
本文基于短期约束的SVAR模型,考察了1998—2015年导致国际油价波动的三种结构性冲击对中国37个工业行业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发现:①供给冲击、特定需求冲击和金融投机冲击带来的油价上涨会抑制工业产出。行业的能源密集度越高,或者国有企业产量占行业产量比重越高,这种抑制效应越小。②总需求冲击带来的油价上涨会扩张工业产出,国内需求冲击对产出的扩张作用高于国外需求冲击,新兴经济体需求冲击的产出扩张效应高于发达经济体需求冲击。由于中国与发达经济体在产业和外贸方面互补性较强,而与新兴经济体竞争性更强,行业的出口依存度越高,其受国外需求冲击和发达经济体需求冲击的正向影响也越大,但受国内需求冲击和新兴经济体需求冲击的影响却越小。③油价的特定需求冲击对工业行业的抑制效应远高于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为有效应对油价波动带来的负面效应,中国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构建原油期货市场和能源金融体系。
谭小芬韩剑殷无弦
关键词:出口依存度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中国因素有多重要——基于1997-2012年季度数据和VECM模型的实证研究被引量:33
2014年
本文基于1997-2012年的季度数据和向量自回归误差修正(Recursive VECM)模型,研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驱动因素及中国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结果发现,总需求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国因素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呈增大趋势,但是作用不如发达国家显著,而且其影响机制主要是总需求而非流动性。金融危机影响了大宗商品市场的运行机制,总需求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在危机时期比危机前更显著,而流动性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在危机前比危机中更显著。为减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冲击,中国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高在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中的主导权,同时密切关注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对大宗商品市场的溢出效应。
谭小芬刘阳张明
关键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被引量:23
2018年
在人民币被纳入SDR、A股被纳入MSCI指数、"一带一路"稳步推进等有利环境下,中国推出了"债券通",以期通过开放和发展债券市场、巩固香港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地位、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币资产持有比例等渠道,促进人民币向国际储备货币转变。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一个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作为支撑,尤其是只有较具规模、深度和流动性的债券市场,才能给全球投资者提供较为稳定回报的基础资产。中国应该完善债券市场监管框架、评级体系和发行制度,深化债券市场的层次、品种、期限结构和衍生品市场,充分发挥债券市场开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作用,加快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谭小芬徐慧伦耿亚莹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货币冲销操作的动态路径及其影响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本文对BGT(2002)模型进行修正,基于2004—2010年中国月度数据估计了动态货币冲销系数,探讨了货币冲销水平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以及冲销政策的可持续性。结果发现,近年来中国央行总体上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货币冲销,但冲销水平短期内存在明显的波动,这种波动对宏观经济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以央票利率为代表的冲销成本和国内净资产规模的限制,是造成货币冲销水平波动和冲销政策在长期内难以持续的主要原因。
谭小芬徐琨
关键词:冲销成本
美国量化宽松的退出机制、溢出效应与中国的对策被引量:22
2013年
经过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从危机前的9000亿美元迅速膨胀到3.6万亿美元。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复苏,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预期逐渐升温。量宽退出的时点主要取决于就业市场状况,预计美联储从2013年第4季度开始放缓资产购买,2014年中结束量化宽松,2014年下半年以后的4-5年间逐渐出售长期债券资产,2015年第4季度前后开始启动加息进程。退出的工具包括动用各种数量工具吸收超额准备金、直接出售债券资产和上调联邦基金利率。一旦美国启动量化宽松的退出操作,将会出现美国债券收益率上升、美元升值、短期国际资本回流美国、新兴市场资产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等,中国需要对此做出前瞻性的政策调整和应对,以避免内部监管加强和外部环境紧缩相互叠加引发国内宏观经济过度波动。
谭小芬熊爱宗陈思翀
关键词:量化宽松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