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101007)

作品数:51 被引量:1,276H指数:20
相关作者:黄贤金彭补拙濮励杰王鹏翟文侠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霍英东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1篇经济管理
  • 13篇农业科学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5篇农业
  • 14篇农户
  • 13篇水土
  • 12篇水土保持
  • 10篇土地利用
  • 7篇农户行为
  • 6篇耕地
  • 5篇农地
  • 5篇农户调查
  • 5篇丘陵区
  • 5篇户调
  • 4篇生态
  • 4篇水土流失
  • 4篇土地利用变化
  • 4篇土壤
  • 4篇农业土地
  • 4篇红壤
  • 4篇红壤丘陵
  • 4篇红壤丘陵区
  • 4篇产权

机构

  • 51篇南京大学
  • 8篇南京农业大学
  • 7篇中国土地勘测...
  • 5篇江西农业大学
  • 5篇衡阳师范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咸宁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南京财经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江苏省信息中...
  • 1篇国土资源
  • 1篇湖南省经济地...
  • 1篇江苏省环境保...
  • 1篇江苏省水利科...

作者

  • 40篇黄贤金
  • 12篇彭补拙
  • 8篇濮励杰
  • 7篇王鹏
  • 6篇钟太洋
  • 6篇翟文侠
  • 5篇邹秀清
  • 5篇田亚平
  • 5篇于术桐
  • 4篇张兆干
  • 4篇李宪文
  • 3篇赖力
  • 3篇周青
  • 3篇周峰
  • 3篇张燕
  • 3篇陈昌春
  • 3篇邬震
  • 2篇赵小风
  • 2篇陈志刚
  • 2篇马育军

传媒

  • 5篇长江流域资源...
  • 5篇经济地理
  • 4篇资源科学
  • 3篇江西农业大学...
  • 3篇南京大学学报...
  • 3篇衡阳师范学院...
  • 2篇土壤
  • 2篇地理科学
  • 2篇中国土地科学
  • 2篇中国科协第五...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经济问题
  • 1篇经济问题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环境保护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7
  • 6篇2006
  • 7篇2005
  • 19篇2004
  • 16篇2003
  • 4篇2002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区域土地用途管制的不同方式被引量:37
2003年
 在分别介绍及比较分析区域土地用途管制3种主要方式(直接管制、税费制度、产权安排)实施效果的基础上,认为将不同的管制方式结合起来实施将起到更为有效的土地用途管制效果.同时,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税费制度、产权安排等管制方式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后提出了中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改革的建议,具体是:(1)通过制定区域土地用途管制的等级差异,构建区域土地用途管制规则,建立区域土地用途转换的预评价制度,完善"占一补一"制度,建立农业用地休耕制度,进一步增强直接管制决策的科学性;(2)重塑推进区域土地用途管制的产权制度,主要是:根据区域土地用途管制的目的和规则,分别确定不同土地用途类型区土地的权能结构,实现农地产权尤其是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实施土地产权时效条款,设立可转移的发展权和许可证制度;(3)完善区域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运行的经济约束机制,即将土地占用的外部性成本纳入地价体系,科学实施土地税收制度,建立健全区域农业用地市场流转机制,建立土地交易监视区制度以及加强区域土地用途管制实施的成本-效益分析;(4)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增强区域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实施的有效性.
黄贤金王静濮励杰刘咏莲彭补拙
关键词:税费制度产权安排
区域土地用途管制方式的比较及改革研究——兼评苏州市土地分割登记办法
文章依据土地用途管制不同方式的实施效果,提出了中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改革的建议,具体是:①通过制定区域土地用途管制的等级差异,构建区域土地用途管制规则,建立区域土地用途转换的预评价制度,完善“占一补一”制度,建立农业用地休...
黄贤金王静濮励杰刘咏莲彭补拙
关键词:税费制度产权安排
文献传递
二次综合分析法在土地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0
2007年
土地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着眼于广义上的环境,在以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为重点的同时,兼顾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环境综合体在规划期的总质量体现在各环境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协调程度。土地总体规划期的环境状态可采用态势度和协调度来综合量度。以江苏南京溧水县为例展开的典型研究,表明二次综合分析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是有效的、可行的。
华文周炳中陈逸张健彭补拙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协调度
土地利用规划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被引量:105
2003年
研究目的:解决我国现有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矛盾,实现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研究方法:比较研究与系统分析。研究结果:分析了我国土利用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在土利用规划中引入环评,重点探讨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体系(内容、程序、指标体系、方法等)。研究结论:引入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然之路,而这一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还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实践。
赖力黄贤金张晓玲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关系研究被引量:97
2002年
文章通过实证分析方式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相互关系 ,着重分析了我国非农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耕地占用状况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了区域经济系统产业结构升级与用地结构的变迁关系 ,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 ,将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带动农业用地的非农化 ,同时还可能会造成土地污染问题。据此作者认为我国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基础 。
黄贤金彭补拙张建新濮励杰
关键词:区域产业结构土地可持续利用经济发展
区域农地利用变化强度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以原锡山市为例被引量:16
2003年
在提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农地利用变化强度及其测算方法的基础上,以无锡原锡山市为例,进行了农地利用变化强度的实际测算。并在对原锡山市农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该区域农地利用变化强度驱动因素的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中特别引入了邻近城市(上海)辐射、耕地保护政策变化两项指标。运用主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各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在理论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农地利用变化强度变化的驱动机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农业土地利用变化是区域经济发展、城市(上海)辐射、人口、耕地保护政策变化、农业集约化,以及城市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尤其以前3项因素的作用为重。研究还表明,农地利用变化强度标准的引入是可行和有实际意义的。最后总结了区域农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并从土地资源保护、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决策等方面,就区域农业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周青黄贤金濮励杰李宪文周峰
关键词:指标体系
对环境评价实行过程管理以提高评价质量被引量:1
2005年
为实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初衷并提高环评质量,环境管理部门有必要对环境评价实行全过程管理和监督,尤其应考虑将选择主持环评单位的权力掌握于环境管理部门而非交给业主,设法切断业主以经济利益干预环评的渠道,发放环境排放指标也宜紧不宜松,并开展对环评结果的追溯检查。
张燕张洪彭补拙
关键词:环境评价过程管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环境指标
红壤丘陵区农户水土保持投资行为研究——以江西省余江县为例被引量:9
2007年
通过对余江县3个乡镇的农户访谈式调查,对农户水土保持行为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农户兼业行为、传统生产习惯、农业经营规模、农业劳动力状况、水土流失现状与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对农户水土保持行为有较大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运行结果表明,农户水土保持行为主要受到非农收入比例、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从事农业人口数量、经营土地面积、水土流失减产损失、家庭人均收入以及距离城市远近等因素的影响。非农收入比重高的农户,水土保持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农业人口多的农户,或者受家族传统影响较勤劳的农户,其水土保持投资也多。据此,提出了激励农户水土保持投资行为和改善水土流失治理现状的相关建议。
于术桐黄贤金邬震陈昌春胡锋杨旭红
关键词:水土保持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生态脆弱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户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江西省上饶县为例被引量:18
2003年
 研究了生态脆弱区(江西省上饶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下农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基本特征.通过建立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马尔柯夫过程模拟模型,进行了农户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和农业土地用途相互转换分析,并对土地利用变化演变趋势做出了预测.结果表明:上饶县在未来的10年内,耕地资源仍将继续减少,其中水田减少的速度有所减缓,但旱地减少的速度有加快的趋势;同时,在农产品市场运行机制引导下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户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各种地类的相互转换,如茶园变果园、桑园变旱地等,势必引起土地覆被的变化,从而可能导致生态脆弱环境下的水土流失;此外,由于我国正处于宏观政策改革时期,使得农业产业结构性调整的频率加快,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户忽视了农业生产的持续投入,造成土壤地力退化.据此,提出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
王鹏黄贤金张兆干杨肇卫
关键词:生态脆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变化马尔柯夫模型农户
Institutions,policies and soil degradation:theoretical examinations and case studies in Southeast China
2004年
Southeast China is one of the severe soil degradation areas in China.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examines the impact of some important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policies, like land management pattern, the rural off-farm employment, land property change and changes in pric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on soil degradation in this area. It further conducts some case studies to confirm the pot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stitutions & policies and soil degradation, applying the surveyed and the second hand data. The paper at last makes some conclusions and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promote soil conservation by improving the ways of policy decision-making and the effects of policies on land use.
Nico Heerink
关键词:POLICIES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