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811033)

作品数:32 被引量:1,702H指数:21
相关作者:黄贤金赵荣钦钟太洋赖力陈志刚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江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经济管理
  • 17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历史地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3篇土地利用
  • 11篇碳排放
  • 6篇土地利用变化
  • 5篇能源
  • 5篇能源消费
  • 4篇生态系统
  • 4篇碳储量
  • 4篇足迹
  • 4篇碳足迹
  • 3篇碳排放强度
  • 3篇碳源
  • 2篇中国省级区域
  • 2篇生态
  • 2篇碳密度
  • 2篇碳循环
  • 2篇土地利用方式
  • 2篇土地利用结构
  • 2篇土壤
  • 2篇陆地生态
  • 2篇陆地生态系统

机构

  • 33篇南京大学
  • 4篇华北水利水电...
  • 4篇江苏大学
  • 2篇安徽农业大学
  • 2篇国土资源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江苏省地质调...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扬州环境资源...
  • 1篇江苏省土地勘...
  • 1篇江苏省环境保...

作者

  • 29篇黄贤金
  • 6篇钟太洋
  • 6篇赵荣钦
  • 5篇揣小伟
  • 5篇赖力
  • 4篇肖思思
  • 4篇赵小风
  • 4篇陈志刚
  • 4篇张兴榆
  • 4篇李颖
  • 3篇卢俊宇
  • 3篇郑泽庆
  • 3篇黄金碧
  • 3篇李升峰
  • 3篇陆汝成
  • 3篇赵雲泰
  • 3篇彭佳雯
  • 2篇吴春笃
  • 2篇孙建卫
  • 2篇甄峰

传媒

  • 8篇自然资源学报
  • 5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资源科学
  • 2篇地理研究
  • 2篇环境科学
  • 2篇国土资源科技...
  • 2篇生态经济
  • 1篇地理学报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土壤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经济地理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7篇2012
  • 8篇2011
  • 10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地利用规划的碳排放评价和预测与调控——以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为例被引量:9
2010年
为了促进低碳土地利用方式的形成,结合滁州市南谯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开展了碳排放评估。结果表明,南谯区碳排放总体成负排放,通过对1991-2005年主要土地利用方式和总碳排放分析,全区碳排放呈不断减少趋势,从1991年的-1644510.1 t发展到2005年的-1614135.9 t。将现行土地利用规划(1996-2010年)碳排放与2005年碳排放对比,耕地比规划减排90.07 t、林地比规划少吸收3391.80 t、草地比规划少吸收13.46t、建设用地比规划多排18280.54 t,总排放距规划预期有很大距离。对2010、2015、2020年碳排放做出预测,全区总碳排放量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为了减少碳排放,主要从节能和合理管理耕地两方面着手,并将低碳经济提到规划中。
严婧黄贤金李颖张兴渝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碳排放
基于时空尺度的中国省级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公平性分析被引量:37
2012年
为深入了解各省级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差异性和公平性,论文通过对基尼系数内涵的扩展,构建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计算1996—2008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生态基尼系数和经济基尼系数,结果表明:从生态角度,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不公平程度逐渐减小,但仍然处于"高度不平均"状态;从经济角度,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不公平程度先上升后下降,位于"相对平均"区间。同时,提出经济贡献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以评价2008年各个省级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公平性和差异性,利用贡献系数矩阵对各个区域进行类型划分,阐述各个类别的特点,以期为国家制定区域差别化的节能减排政策提供依据,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整体能力。
卢俊宇黄贤金戴靓陈志刚李月
关键词:能源消费碳排放基尼系数
近10年江苏省土地利用重心与经济重心迁移轨迹对比分析被引量:50
2011年
土地资源作为区域发展的载体,其利用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联系紧密。采用近10a来江苏省土地利用及经济社会数据,通过区域重心的计算方法得到了土地利用与经济重心,在此基础上揭示江苏省土地利用状况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差异,分析土地要素和经济要素动态迁移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1997~2006年,江苏省耕地重心向西北方向迁移,交通用地与居民点工矿地重心在1997~2001年向西移动,在2001~2006年向东南方向迁移;近10a的GDP重心一直向东南方向移动,其中第一产业重心表现为向西北方向移动,第二产业重心沿东南方向移动,第三产业重心表现为轻微的东南方向偏移,而固定资产投资重心迁移则表现为无规律性、跳跃式移动;(2)土地重心迁移轨迹符合江苏省土地利用的实际状况,经济重心迁移轨迹显示江苏省南北不均衡性发展仍在进一步拉大;(3)江苏省GDP重心、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重心未来将继续向苏南地区移动,但总的迁移速度将适度减缓,重心的经向移动加强,同时土地利用重心经向迁移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
张兴榆黄贤金赵雲泰王倩倩陆汝成赵小风
关键词:经济重心
城市系统碳循环与碳管理研究进展被引量:51
2009年
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化石燃料燃烧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了解不同区域城市系统碳循环的过程、途径、方向和机制,有助于更好地进行未来大气温室气体的情景预测,并提出相应的碳管理措施。论文在国内外城市系统碳循环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系统的特征、空间范围和碳过程特征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从城市能源使用碳排放、城市植被和土壤碳研究、城市扩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城市代谢与碳过程、城市系统碳循环模拟等方面对目前城市系统碳循环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结合城市与区域碳管理(URCM)研究计划,对城市碳管理的理论框架、科学问题和主要措施及目标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建议。
赵荣钦黄贤金徐慧高珊
关键词:碳循环碳通量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初步研究——以安徽省良玉村为例被引量:27
2012年
以安徽省良玉村为例,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地价内涵、估价方法、地价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从6个方面选取了影响土地价格最为密切的17个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定级,其定级综合分值位于0.35—0.65之间,土地等级被划分为四个,主要评价单元属于二级水平。考虑集体建设用地的特点,采用收益还原法、成本逼近法、市场比较法计算样点地价,并采用平均值法分别确定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的基准地价。结果表明:对于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一级土地和二级土地之间的价格差异最大,其余各级土地之间的地价差异依次递减,表明土地质量越好,价格反映越敏感。同级土地价格变化范围的差异:商业用地价格级差大于住宅用地,住宅用地大于工业用地,表明与城镇建设用地相同,集体建设用地地价对土地质量敏感性的反应也是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
揣小伟黄贤金许益林
关键词: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人均碳排放重心移动及原因分析被引量:40
2009年
为深入把握我国由一次能源消费产生的人均碳排放变化的区域差异,引入重心概念,测算了1995-2005年间我国人均碳排放重心位置及其变化趋势,归纳了重心移动的特征。进而分析了重心移动的原因:使用重心线段中垂线的方法进行直观的图示分析,并把全国分成8个区域,采用分解模型考察各区域的人均碳排放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的贡献率。结果显示:影响因素对各个区域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变化差异较大,总体来讲,对人均碳排放起主要作用的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拉动作用及能源效率所产生的抑制作用。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推广先进技术以缩小不同区域能源效率的差异,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结构对人均碳排放的抑制作用。
王倩倩黄贤金陈志刚谭丹揣小伟
关键词:碳排放
江苏省城市碳排放核算及减排潜力分析被引量:17
2012年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低碳城市成为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在系统测算1995~2007年江苏省城市碳排放的基础上,分析江苏省城市碳排放强度;运用灰色预测方法预测2008~2020年江苏省城市碳排放强度;并结合国家碳减排目标分析碳减排压力,通过与北京等地区城市比较,分析江苏省城市碳减排潜力,提出江苏省城市低碳发展的对策措施。研究表明,江苏省城市碳排放总体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07年比1995年增长123.92%;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态势,由1995年的每吨1.597万元降到2007年的每吨0.789万元;2008~2020年碳排放强度将不断降低,降幅可达53.74%,碳减排压力较小;江苏省城市碳减排潜力较大,通过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减少碳排放31.86%;江苏省城市应采取保护城市生态空间,开发低碳能源,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强城市统筹协作,合理利用土地和构建智慧城市等措施,促进城市低碳发展。
黄金碧黄贤金
关键词:碳减排城市
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本文利用土壤采样地数据、植被生物量数据,采用生态系统类型法分别计算了2005年江苏省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6种陆地生态系统的土壤、植被碳密度和碳...
揣小伟黄贤金郑泽庆王婉晶
关键词:碳储量陆地生态系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线性规划
文献传递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江苏省生态服务价值新评估被引量:14
2010年
利用1996—2004年江苏省地籍数据,计算分析江苏省8年间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并提出了生态服务价值对经济发展的响应指标EG值。结果表明:江苏省生态服务价值由1996年的2 080.66亿元下降到2004年2 007.29亿元,下降了3.53%,减少了73.37亿元,下降的主导因素是湿地大面积直接或间接转变为耕地、水产养殖和建设用地。1996—2004年苏南生态服务价值增长,苏中、苏北下降。8年间江苏省每年EG值都小于0,说明江苏省经济增长对生态服务价值主要是负影响。苏南EG值变化范围较小,表示苏南地区人均GDP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较小。苏中EG值2002—2004年呈增长趋势,说明人均GDP增长消耗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小。苏北EG值从1998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说明经济增长消耗的生态服务价值越来越多。
徐庭慎李升峰
关键词:生态服务价值
1999~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空间演变特征被引量:75
2011年
采用Theil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1999~2007年国家、区域和省际层面能源碳排放强度特征、区域差异水平和空间格局演变.结果表明,①1999~2007年,全国能源碳排放总量从0.91 Gt逐年上升至1.83 Gt,碳排放强度从0.83t.万元-1震荡下降至0.79 t.万元-1;②八大经济区域碳排放强度呈现三级分化趋势,东北、黄河中游和大西北地区历年碳排放强度均在1.0 t.万元-1以上;北部沿海、长江中游和大西南地区碳排放强度在0.7~1.0 t.万元-1之间;东部和南部地区碳排放强度在0.32~0.51 t.万元-1之间;③Theil指数分析表明区域内部碳排放强度水平相近,区域之间的碳强度分化是全国总体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④全局自相关Moran'sⅠ值从0.19上升至0.25,表明省域之间碳排放强度呈现正相关的空间集聚分布;碳强度的"冷点"区相对稳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热点"区从大西北转至黄河中游和东北地区.⑤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差异与区域资源禀赋、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等因素密切相关.区域差异和空间自相关关系的探讨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能源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异质性和格局演变,也为国家制定差异化的区域碳减排目标和碳排放调控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赵雲泰黄贤金钟太洋彭佳雯
关键词:碳排放强度THEIL指数空间自相关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