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00360103900)

作品数:7 被引量:63H指数:5
相关作者:赵荣陈颖李金艳朱珠罗成斌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中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针灸
  • 3篇骨质
  • 3篇骨质疏松
  • 3篇骨质疏松症
  • 2篇针灸防治
  • 2篇乳腺
  • 1篇穴名
  • 1篇穴位
  • 1篇穴位埋线
  • 1篇穴位埋线治疗
  • 1篇血症
  • 1篇针灸疗法
  • 1篇针灸临床
  • 1篇针灸治疗
  • 1篇脂血症
  • 1篇乳腺癌
  • 1篇乳腺疾病
  • 1篇乳腺肿
  • 1篇乳腺肿瘤
  • 1篇逆针灸

机构

  • 7篇云南中医学院

作者

  • 7篇赵荣
  • 5篇李金艳
  • 5篇陈颖
  • 4篇朱珠
  • 3篇罗成斌
  • 2篇黄梅
  • 1篇王峰
  • 1篇严晶
  • 1篇唐艳丽
  • 1篇肖兵

传媒

  • 2篇中国骨质疏松...
  • 2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上海针灸杂志
  • 1篇中医药导报
  • 1篇中医学报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针灸防治乳腺癌现状被引量:4
2016年
检索1985—2014年公开发表的针灸防治乳腺癌的相关文献,共102篇,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有28篇。从针刺方法分析,毫针针刺使用频度最高,为13次,占46.4%;针药结合或针灸配合其他疗法为7次,占25.0%;电针为6次,占21.4%;穴位埋线或穴位注射为2次,占7.1%。常用腧穴有22个,分别分布于督脉、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局部阿是穴2个。腧穴应用频次分析,足三里17次、三阴交8次、太冲8次、内关7次、屋翳7次、膻中7次、合谷5次、肾俞3次、膈俞3次、中脘3次、翳风3次、百会2次、肝俞2次、阳陵泉2次、曲池2次、攒竹1次、天宗1次、大椎1次、关元1次、肺俞1次、肩井1次、长强1次。其中以足三里、太冲、三阴交三个出现频次最高。从针灸疗法防治乳腺癌的效应机制分析认为,疗效观察18篇,占64.3%;效应机制研究10篇,占35.7%。针灸疗法防治乳腺癌的研究深入程度不够高,多数研究还停留在疗效观察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曹加伟黄梅朱珠赵荣
关键词:乳腺癌乳腺疾病针灸经脉腧穴
针灸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特点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目前尚无特殊的防治手段,一旦发生,很难恢复到病前状态。针灸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骨代谢生化指标、骨密度、生存质量等防治OP,其通过整体的调节作用丰富了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法,且具有安全、稳定、副作用少等特点,在预防和治疗老年性、退行性疾病上有其特有的优势。近年来针灸防治OP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均取得了一定进展,相关研究还在不断深入。同时也存在研究层次整体偏低、疗效评价指标不先进、研究周期偏短等一系列问题。针灸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并向更深领域发展。
罗成斌朱珠蒋春彦陈颖李金艳赵荣
关键词:针灸骨质疏松症
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效应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0
2014年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日益增加。其预防、治疗已是当前许多国家重要保健课题之一。针灸疗法是一种纯绿色的物理疗法,因其良好的镇痛作用而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当中。笔者就近几年来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效应机制研究,从内分泌、细胞分子学、生物力学等方面做一综述。
李金艳陈颖唐艳丽赵荣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针灸治疗
“八髎穴”文献考证及临床应用被引量:13
2016年
通过分析古代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实践,对取穴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通过考证八髎穴的古代文献研究,结合跟师体会,简述其在骨骼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及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
黄梅王峰严晶曹加伟赵荣
关键词:八髎穴穴名取穴方法
骨质疏松症的针灸临床研究特点概述被引量:17
2014年
该文通过回顾2003年至2013年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对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中的诊断标准、选穴、临床对照等规律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陈颖李金艳肖兵赵荣
关键词:针灸疗法骨质疏松症
穴位埋线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特点被引量:5
2015年
通过回顾2004—2014年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对穴位埋线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中的诊断标准、选穴、临床对照、疗效标准等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
蒋春彦罗成斌朱珠陈颖李金艳赵荣
关键词:穴位埋线高脂血症
逆针灸对去势雌性大鼠自发性乳腺肿瘤的防治作用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观察逆针灸对去势雌性大鼠自发性乳腺肿瘤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月龄SD雌性大鼠25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30只),假手术组(40只),去势模型组(180只)。假手术组切除卵巢附近与卵巢大小相同的脂肪组织一块,造模组完整切除双侧卵巢。造模3个月后,再随机将造模组剩余的大鼠(在造模过程中死亡7只,其他的用于做与本实验相关的实验)分为逆针3月组(40只),逆针6月组(40只)和对照组(40只)。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方法,分别于造模3个月后和治疗结束后从腹腔静脉采血做各组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计数包块数量并记录形态,取包块组织,用精度为1 mm的游标卡尺测量包块的高度、最大直径和相垂直的直径。Olympus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包块组织病理学变化,确定包块类型。结果:与逆针3月组相比,空白组,假手术组和对照组乳腺肿瘤发生率明显升高,乳腺肿瘤的数目明显增多,乳腺肿瘤的体积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逆针6月组相比,空白组,假手术组和对照组乳腺肿瘤发生率明显升高,乳腺肿瘤的数目明显增多,乳腺肿瘤的体积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血清CA153空白组,假手术组,造模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782,P=0.886,P=0.843)。组内血清CA153比较,空白组治疗前低于治疗后(P<0.05),逆针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786)。结论:逆针灸能够降低去势雌性大鼠自发性乳腺肿瘤的发病率,发生数目和发生体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性激素及受体水平及其信号传导,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和调控人体基因表达有关;逆针灸有双向调节血清或血浆中糖蛋白CA15-3浓度的作用。
朱珠陈颖李金艳蒋春彦罗成斌赵荣
关键词:逆针灸去势大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