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25206)

作品数:13 被引量:243H指数:10
相关作者:李泓黄杰郑杰允张舒罗飞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科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电气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会议论文
  • 13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电气工程
  • 10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1篇电池
  • 18篇锂离子
  • 18篇锂离子电池
  • 18篇离子
  • 18篇离子电池
  • 7篇负极
  • 7篇负极材料
  • 5篇电化学
  • 5篇
  • 4篇电解质
  • 4篇
  • 3篇原位
  • 3篇纳米硅
  • 3篇空气电池
  • 3篇高容量
  • 2篇电化学行为
  • 2篇正极
  • 2篇正极材料
  • 2篇碳负极
  • 2篇碳负极材料

机构

  • 28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清华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 1篇国家纳米科学...
  • 1篇江西紫宸科技...

作者

  • 21篇李泓
  • 7篇郑杰允
  • 6篇陈立泉
  • 5篇黄杰
  • 4篇李文俊
  • 4篇谷林
  • 4篇高健
  • 3篇胡勇胜
  • 3篇刘亚利
  • 3篇罗飞
  • 3篇孙洋
  • 3篇郑浩
  • 3篇吕迎春
  • 2篇肖睿娟
  • 2篇彭佳悦
  • 2篇王少飞
  • 2篇黄学杰
  • 2篇张舒
  • 2篇唐代春
  • 2篇肖睿娟

传媒

  • 10篇储能科学与技...
  • 5篇第17届全国...
  • 2篇电化学
  • 1篇硅酸盐学报
  • 1篇中国化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6
  • 5篇2015
  • 18篇201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锂电池原位与非原位表征技术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锂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与电子及离子在体相与界面的输运、反应、储存行为有关.从原子尺度到宏观尺度,对电池材料在平衡态与非平衡态过程的电子结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化学组成、物理性质的演化研究对于理解锂离子电池中各类构效关系至关重要,这需要综合多种原位与非原位表征技术.目前,基础研究处于前沿的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本文简介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近年来通过国内外合作,采用原位X射线衍射(in-situ XRD)、原位X射线吸收谱(in-situ XAS)、准原位/原位扫描电镜(quasi/in-situ SEM)、球差校正扫描透射电镜(HAADF/ABF-STEM)、扫描力曲线(Force-Curve)、中子衍射(Neutron Diffraction)、热重-差示扫描量热-质谱联用(TG-DSC-MS)、表面增强拉曼(SERS)等技术研究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结构演化方面的进展,并对未来锂离子电池研究中先进表征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李文俊郑杰允谷林李泓
关键词:锂电池
电化学储能基本问题综述被引量:30
2015年
储能是能源、信息、交通、医疗、航空航天、先进制造、先进装备、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关键支撑技术.电化学储能技术应用广泛,不断发展.本文小结了电化学储能技术中的储能原理、技术指标、技术成熟度.从基础科学的角度,主要以锂离子电池为例,简述了电化学储能器件中非传统电化学问题,包括热力学、动力学、尺寸效应、非对称体系、非对称充放电反应路径、表面现象、混合离子输运、固态电池等.最后,对未来的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个人的理解.
李泓吕迎春
关键词:技术指标技术成熟度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电化学稳定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9年
锂离子电池固态化在大幅提高安全性的同时可兼具高能量和高功率密度,在电动车、国防等领域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在实现全固态锂电池的3种固态电解质体系中,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由于具有最高的离子电导率、较好的机械延展性以及与电极良好的界面接触等优点,成为最具潜力的技术方向。然而其空气稳定性和电化学稳定性较差,尤其是后者直接限制了其在高能量密度全固态锂电池中的应用。通过从实验及理论计算两方面总结归纳了迄今为止关于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电化学稳定性的研究进展,并对现有提升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电化学稳定性的实验思路和理论结果进行了总结。
刘丽露吴凡吴凡陈立泉
关键词: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电化学稳定性
高通量计算用于锂离子电池材料筛选和研究
传统锂离子电池采用溶有锂盐的有机溶剂作为电解质,当电池过充、外部条件(如温度、压强等等)发生剧烈变化时,电池内部可能发生短路,同时产生大量的热量,导致电解液的自燃甚至引起爆炸,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使用固体电解质替代传统...
凌仕刚高健张舒褚赓黄杰肖睿娟李泓陈立泉
扫描力曲线用于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表面膜的研究
界面问题一直都是锂电池中热门的研究领域。本文对电解液与电极材料界面膜(solidelectrolyte interphase,SEI)展开研究,SEI膜概念于1979年提出,[1]之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SEI膜对锂电池能...
郑杰允郑浩汪锐李文俊贲留斌卢威陈立桅李泓陈立泉
高容量Li1.2Cr0.4Mn0.4O2正极材料在宽电位范围的结构演化与非对称反应路径研究
新能源技术对人类社会未来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锂离子电池可望大规模应用于电动汽车、智能电网等领域。目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比容量通常在300 mAh g以上,而正极材料一般低于200 mAh g。正极材料成为影响电池成本和...
吕迎春赵倪婕李泓谷林
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界面膜的研究
界面问题一直都是锂电池中热门的研究领域。本文研究的对象为电解液与电极材料界面膜(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SEI),SEI膜1979年提出之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其对锂电池能量密度、功...
郑杰允罗飞褚赓郑浩汪锐李文俊卢威陈立桅李俊杰顾长志李泓陈立泉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
文献传递
锂离子电池基础科学问题(ⅫⅠ)——电化学测量方法被引量:23
2015年
电化学测量方法在锂离子电池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常用于电极过程动力学基本信息的测量。本文首先简述了电化学测量的基本原理、电化学极化、测量方法特点等,并讨论了常见的测量方法在锂电池基础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循环伏安,电化学阻抗谱、恒电流间歇滴定、电位弛豫技术。
凌仕刚吴娇杨张舒高健王少飞李泓
关键词:电化学电极过程稳态暂态测量方法
锂离子电池高容量硅碳负极材料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16年
纳米硅碳材料主要成分为纳米硅与碳材料,纳米硅具有较小的颗粒尺寸,其储锂容量较高,碳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子电导,为复合材料提供较好的电子通道;同时将碳与硅材料复合后能缓和硅材料体积形变带来的应力变化;此外,碳作为包覆材料能有效稳定电极材料与电解液的界面,使SEI膜稳定生长。因此,硅碳复合材料有望替代石墨成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负极。本文简要介绍了纳米先导专项硅负极研究团队在纳米硅碳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持续的研发与技术更新,目前低容量复合材料(380-450 m A·h/g)的反弹系数、效率、压实密度、加工性能皆不亚于目前商品石墨的水平;在高容量及超高容量材料(500-2000 m A·h/g)方面,通过精细的结构设计,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等得到了较大提升。
刘柏男徐泉褚赓陆浩殷雅侠罗飞郑杰允郭玉国李泓
关键词: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
基于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的研发
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增加正负极材料的容量。负极材料中,硅的理论容量最高,且硅的原料价格较低,储量丰富,环境友好,因此一直以来是最具潜力的高容量负极材料,目前被视为下一代负极材料的首选材料。硅负极的研究...
褚赓刘柏男陆浩罗飞郑杰允陈立泉李泓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