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B030105)

作品数:2 被引量:26H指数:2
相关作者:王二七卢海建孟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圈
  • 1篇抬升
  • 1篇盆地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热事件
  • 1篇中新世
  • 1篇中中新世
  • 1篇物源分析
  • 1篇南祁连
  • 1篇构造抬升
  • 1篇柴达木盆地
  • 1篇大地构造演化
  • 1篇大红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作者

  • 2篇王二七
  • 1篇孟恺
  • 1篇卢海建

传媒

  • 2篇地质科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演化——主要构造一热事件的制约及其成因探讨被引量:24
2013年
尽管青藏高原具有至少5000万年漫长的演化历史,但是我们对它的认识多是基于一些持续时间很短的构造、沉积、热和气候等事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对发生在高原内的主要构造一热事件进行梳理,并在时空上进行对比,试图确定相对合理的动力学控制因素。在新生代早期(-50Ma)和中新世中晚期(~10Ma),印度板块运动速率发生两次大幅度衰减,前一事件被认为与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有关,后一事件被认为与高原向外扩展有关,成因是高原的底部岩石圈的剥离和由此引发的均衡反弹。除此以外,在高原内还发生过两次事件,虽然它们没有反应在印度板块运动速率的变化,但是留下的痕迹遍布高原。一次是高原内部区域性挤压缩短的停止,平坦的高原面得以发育,另一次是高原周边山脉的隆升,这两次事件都发生在新生代中期(~25Ma)。这两次构造事件呈现的“此消彼长”关系反映出高原向外的扩展,成因是否是高原岩石圈底部的剥离还是个未知数。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即:中央高原现今的构造与地貌格架定型于早期事件(~25Ma),而高原周边造山带现今的构造和地貌格架定型于晚期事件(-10Ma)。即使是新生代中期的扩展事件,在时间上也远远滞后于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时间,青藏高原新生代早期(50~35Ma)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段哑历史,该时期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科学问题。
王二七
关键词:青藏高原岩石圈
中中新世南祁连山的构造抬升——来自柴达木盆地大红沟剖面的沉积证据被引量:2
2014年
山间盆地中的碎屑沉积是周围山脉隆升信息的记录载体。本文对柴达木盆地中北部大红沟剖面砂岩中的碎屑含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显示在34~8.5Ma大红沟剖面的物源区性质没有发生改变,均为前陆隆升物源(forelandupliftprovenance)。但是,砂岩中的石英、长石、岩屑含量均呈现了两阶段的演化特征,在12Ma发生了快速的大幅变化。这些现象与以前通过沉积学、沉积速率、磁化率等分析获得的结果是一致的。成因上,这可能与12Ma大红沟剖面北部的柴北缘褶皱逆冲带的构造复活有关。
卢海建王二七孟恺
关键词:物源分析构造抬升柴达木盆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