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25-003-005)

作品数:6 被引量:49H指数:4
相关作者:孙珍毛爽刘思青姜建群庞雄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盆地
  • 4篇珠江口盆地
  • 3篇凹陷
  • 3篇白云凹陷
  • 2篇地壳
  • 2篇珠江口盆地白...
  • 2篇下地壳
  • 1篇断层
  • 1篇岩浆
  • 1篇岩浆型
  • 1篇速率
  • 1篇平衡剖面
  • 1篇剖面
  • 1篇中生代
  • 1篇中生代构造
  • 1篇耦合度
  • 1篇裂陷
  • 1篇俯冲
  • 1篇被动大陆边缘
  • 1篇不确定性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5篇孙珍
  • 1篇赵美松
  • 1篇姜建群
  • 1篇张云帆
  • 1篇庞雄
  • 1篇陈广浩
  • 1篇周蒂
  • 1篇李鹏春
  • 1篇谢辉
  • 1篇刘思青
  • 1篇张素芳
  • 1篇毛爽
  • 1篇李付成

传媒

  • 5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3篇2016
  • 3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海山俯冲过程中的变形特征——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证据被引量:3
2016年
文章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探讨了海山在俯冲过程中自身出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海山在增生楔体中俯冲时, 主要变化特征表现为其上覆的大洋沉积物的刮落, 唯有海山尾部的洋壳有小部分大洋沉积物得以保存; 当海山开始进入俯冲通道时, 海山逐渐由向陆壳之下硬挤入变为向地幔挠曲, 而向地幔的挠曲变形为海山进入俯冲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并使俯冲洋壳的俯冲角度增加.俯冲挠曲过程有效降低了陆壳与海山之间的耦合度, 从而降低大震的发生概率.此外, 文章也对多手段研究俯冲带变形的尝试进行了探讨.
李付成孙珍张江阳
关键词:耦合度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裂陷期断裂结构与演化特点被引量:1
2016年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地处南海北部深水陆坡区,经历了古近纪两幕裂陷作用,新近纪裂后沉降作用和中中新世以后的构造活化作用,形成了多期继承性和新生性的断层系统。文章首先按剖面形态将裂陷期断层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板式断层,通常只断穿T60、T70和T80;第二类为铲式断层,断穿包括Tg在内的较多层位;第三类为拆离断层,断穿Tg层位,垂向断距较铲式断层更大。然后,利用高精度二维和三维地震剖面对白云凹陷南缘控凹断层的组合样式、活动性及演化史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白云凹陷西南部发育雁列式断层组合,雁列式断层组合中的铲式断层之间通过发育连接断层(板式断层),调节变形或位移而保持区域伸展应变守恒;白云凹陷中部大型断层存在平行发育关系,4条铲式断层首先发育,同步运动,其中最靠近凹陷的一条活动速率最大,板式断层在其断块之上后期发育;而在白云凹陷东部的南侧边缘发育有低角度拆离断层,在拆离断层上盘高角度旋转断块呈多米诺式排列,下部整体滑移。在剖面活动性分析基础上文章探讨了其成因机制,为白云凹陷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张九园孙珍郑金云
关键词:白云凹陷拆离断层
被动大陆边缘伸展–破裂过程研究进展被引量:20
2016年
深地震探测、大洋钻探及野外露头观测等技术方法的联合运用,极大地推动了对大陆边缘地质过程的认识。目前对大陆边缘,尤其是对被动大陆边缘的结构、演化和发育机制的认识,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文章从基本的概念和分类开始,综述了全球已探测到的几种主要大陆边缘类型的盆地结构、深地壳?岩石圈结构、圈层速度、沉降特点和破裂方式的研究进展,讨论了被动大陆边缘的发育和演化的机制。综合已有研究进展,指出富岩浆型和贫岩浆型陆缘在裂前和裂陷期具有相似的岩石组成和裂陷结构特征,只是在破裂前后由于岩浆量的不同而发生了结构的分异。贫岩浆型陆缘中的全岩石圈断裂型、上地壳过渡型、下地壳剥露型、上地幔剥露型,甚至下地壳+上地幔剥露的组合类型陆缘,是被动陆缘在张裂期由于岩石圈各层流变结构等因素的差异发生分异演化的结果。贫岩浆型陆缘下地壳高速体主要来源于地幔蛇纹岩化,而富岩浆型陆缘则主要来源于高温地幔熔融产生的底侵或侵入,局部可能继承了前张裂期的高速变质岩体。上述大陆边缘研究成果为研究南海的结构和演化提供了很好的对比和借鉴。
孙珍刘思青庞雄姜建群毛爽
关键词:被动大陆边缘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下地壳伸展与陆架坡折的关系被引量:14
2014年
随着深水油气勘探和深水盆地研究的推进,白云凹陷陆架坡折在张裂结束后发生快速跃迁、上下地壳伸展存在不均一性等一系列地质现象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这些问题的解决对被动大陆边缘演化过程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根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提供的地震地球物理数据,计算出白云凹陷地壳的拉张因子(β)分布.并选取白云凹陷内13条精确解释的长地震剖面,分别计算出沿剖面的上下地壳拉张因子,并获得拉张因子的平面分布,揭示上下地壳在拉张过程中的不同贡献.结果显示:白云凹陷全地壳拉张因子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大,反映了地壳由陆向洋减薄的特征.上地壳拉张因子较小,而下地壳比上地壳的拉张贡献大,表明白云凹陷新生代变形受脆性伸展作用控制不大,而主要受韧性伸展作用控制.数值模拟计算过程表明白云凹陷初始地壳应为热减薄地壳.下地壳拉张因子由北部向深海盆边缘逐渐增大,并出现两个拉张中心,分别对应于白云凹陷和荔湾凹陷.在23.8和13.8 Ma这两个时期,陆架坡折形态都与下地壳拉张因子等值圈闭的外缘走向近似,且都处于下地壳强烈变化的地区,推测由下地壳伸展和下地壳流动引起的盆地沉积沉降作用是控制陆架坡折发育位置的一个重要因素.
张云帆孙珍庞雄
关键词:白云凹陷下地壳
珠江口盆地潮汕坳陷中生代构造变形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潮汕坳陷位于南海东北部陆缘,具有较厚的中生代沉积层,地层发育全,是研究南海北部中生代构造演化的最佳场所。根据研究区丰富的地震勘探资料以及最新地层解释,利用平衡剖面方法和2DMove软件对过潮汕坳陷的地震剖面进行构造分析,定量计算了潮汕坳陷及其围区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层伸缩量和相对伸缩速率。主要结论有:1)潮汕坳陷经历中生代挤压到新生代拉伸的构造环境转变,其中中生代变形以地层挠曲为主。2)潮汕坳陷中生代的地层压缩量为11%左右,为弱挤压环境。新生代地层拉伸量仅为1.8%,而周围凹陷(如潮汕坳陷南侧的靖海凹陷)地层拉伸量可达14.3%以上。说明新生代潮汕坳陷相对于周围凹陷处于极弱拉伸环境。3)坳陷晚侏罗世—早白垩世(J3—K1)挤压速率达到最大值,推测与库拉-太平洋板块快速向北西俯冲至欧亚大陆之下有关。
张江阳孙珍张素芳
关键词:珠江口盆地平衡剖面中生代
盆地沉降史回剥分析的不确定性及参数影响被引量:8
2014年
回剥分析(backstripping)是盆地沉降史分析的核心方法,应用极为广泛;但对其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及参数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的关注甚少。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地区为例,探讨了原始数据和选用参数(包括无钻井揭示的基底埋深和界面年龄、地层划分、孔隙度随深度变化曲线、沉积岩性、古水深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等)对回剥分析结果的影响。理论分析和灵敏度试验表明,无钻井揭示的基底埋深的误差影响回剥分析的所有结果;界面年龄的误差仅影响对沉积速率和构造沉降速率的估计;岩性的影响反映在选取密度和孔隙度随深度变化的曲线参数之中,孔隙度在不同地区可能有较大差异;而古水深是回剥分析参数中不确定性最大的因素,古水深的误差不影响去压实厚度和沉积速率,但却100%成为构造沉降量的误差。由于陆坡区古水深和岩性随位置的变化较大,这两种参数对陆坡区回剥分析结果的影响尤为显著,需要采用随位置而变的参数,特别需要综合利用各种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估计各地层沉积时的古水深变化。数据的不确定性及参数选取的不当有可能导致谬误的结果,因此发表回剥分析结果时应该说明主要参数的选取依据,而对于文献中发表的回剥分析结果则必须在考察其数据和参数的不确定性后才能考虑采用与否。
谢辉周蒂陈广浩李鹏春庞雄李元平赵美松
关键词:不确定性白云凹陷珠江口盆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