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70462)

作品数:9 被引量:84H指数:6
相关作者:刘登才郑有良颜泽洪兰秀锦张连全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合江县农业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7篇小麦
  • 5篇基因
  • 3篇远缘
  • 2篇远缘杂交
  • 2篇杂交
  • 2篇杂种
  • 2篇基因组
  • 2篇基因组进化
  • 2篇倍体
  • 1篇多倍体
  • 1篇新种质
  • 1篇羊草
  • 1篇异源
  • 1篇异源多倍体
  • 1篇英文
  • 1篇幼胚
  • 1篇幼胚培养
  • 1篇育种
  • 1篇育种改良
  • 1篇远缘杂种

机构

  • 9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合江县农业局

作者

  • 9篇刘登才
  • 8篇郑有良
  • 5篇颜泽洪
  • 5篇兰秀锦
  • 4篇周永红
  • 3篇张连全
  • 3篇魏育明
  • 2篇杨足君
  • 1篇李霞
  • 1篇相志国

传媒

  • 2篇中国科学(C...
  • 2篇Acta B...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遗传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Scienc...

年份

  • 2篇2005
  • 2篇2004
  • 4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用含隐性ph基因的小麦材料转移Aegilops variabilis遗传物质获得新种质TKL1
小麦地方品种”开县罗汉麦”(KL)具有新隐性ph3基因,且远缘杂交亲和性和胚培出苗率高.我们在KL与具有phlb的“中国春”的杂种与Aegilops variabilis杂交后代F中选育到1株稳定的具有Aegilops ...
刘登才杨足君郑有良兰秀锦魏育明周永红
关键词:小麦PH基因基因转移
小麦中国春遗传背景的育种改良被引量:12
2003年
利用中国春与推广品种 (系 )杂交、回交进行小麦育种研究发现 :在与中国春的来源地有类似生态的育种条件下 ,中国春的适应性强、分蘖多、落黄好、多小花等优点能够用于小麦遗传改良 ,特别是在引入推广品种遗传背景时 ,中国春的“多小花”得到更好发育 ,导致穗粒数增多 ,可能是“增产资源”。而不利的遗传性状 ,如植株高、抽穗晚、易倒伏、株型差、千粒重低等能够被改进 ;单交组合的 1次回交和三交的方式 (中国春的血缘占 2 5 % )是育种效率最高的方式 ,其次是三交组合的 1次回交和单交组合的 2次回交 (中国春的血缘占 12 .5 % ) ,而单交 (中国春的血缘占 5 0 % )几乎不能获得理想的后代 。
刘登才郑有良兰秀锦
关键词:小麦育种改良
在六倍体小麦的异源多倍化早期微卫星侧翼序列迅速发生了改变被引量:14
2004年
在异源多倍体形成的早期,DNA序列和基因的表达迅速发生了改变.以异源六倍体小麦为例,比较了四倍体小麦与节节麦合成六倍体小麦前后,位于普通小麦D染色体组不同染色体臂上的特异性引物揭示的微卫星位点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从四倍体小麦与节节麦杂交,将A,B与D染色体组结合在一起并加倍得到AABBDD的六倍体小麦这一“剧烈事件”中:(ⅰ)微卫星的侧翼序列发生了变化,导致出现了供体物种没有的新带纹或供体物种的带纹消失,其中,供体物种的带纹消失是主要的.(ⅱ)供体物种的带纹消失不是随机的,而是四倍体小麦消失频率远高于节节麦的频率,即发生在A,B染色体组的消失频率比发生在D染色体组的频率高得多.(ⅲ)微卫星侧翼序列的变化在多倍化的早期(F1代或S1代)就开始发生.由此看来,微卫星两边的侧翼区域在多倍化过程中很活跃,是容易发生变化的区域.微卫星的生物学功能可能与多倍体进化过程有关,微卫星两边的侧翼区域在多倍化过程的早期迅速发生有方向性的改变可能有利于新形成异源多倍体的迅速进化,从而使不同染色体组在遗传上迅速达到协调.
张连全刘登才颜泽洪兰秀锦郑有良周永红
关键词:六倍体小麦基因组进化SSR
phKL基因和Ph2基因缺失重组体的创制及其与小麦外源物种杂种的染色体减数分裂观察(英文)被引量:1
2003年
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双端体3DL为细胞学标记,用具有phKL基因的小麦地方品种“开县罗汉麦”为受体连续回交,将促进小麦外源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phKL基因和Ph2基因缺失重组在一起获得了重组体phKL+Ph2-。这种重组体有正常的育性。与只有phKL基因的小麦材料相比,重组体与外源物种Aegilopsvariabilis Eig.或黑麦(Secale cereale L.)杂种的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水平显著增加,表明Ph2基因的缺失体与phKL基因可能存在加性效应。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水平的增加表现在棒状二价体、环状二价体和三价体的数量变多而单价体数量减少。单价体的减少主要是由于棒状二价体的增加所造成的。在小麦外源遗传转移中,运用重组体phKL+Ph2-可能比单纯应用Ph2缺失或phKL基因材料更理想。当与具有ph1b基因的材料比较时发现,重组体phKL+Ph2-与Ae. variabilis(或黑麦)杂种的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水平显著降低,这主要是由环状二价体和多价体的减少造成的,但是棒状二价体数量表现增加(与Ae. variabilis杂种)或达到类似水平(与黑麦杂种),这一有趣的发现从表现型上证明了Ph1基因与Ph2或phKL基因在诱导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时的遗传作用机制存在差异。
刘登才郑有良颜泽洪周永红魏育明兰秀锦
关键词:小麦种间杂种
Rapid changes of microsatellite flanking sequence in the allopolyploidization of new synthesized hexaploid wheat被引量:28
2004年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rapid changes of DNA sequence and gene expression oc- curred at the early stages of allopolyploid formation. In this study, we revealed the microsatellite (SSR) differences between newly formed allopolyploids and their donor parents by using 21 primer sets specific for D genome of wheat. It was indicated that rapid changes had occurred in the “shock” process of the allopolyploid formation between tetraploid wheat and Aegilops tauschii. The changes of SSR flanking sequence resulted in appearance of novel bands or disappearance of parental bands.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parental bands showed much higher frequencies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of appearance of novel bands. Disappearance of the parental bands was not random. The frequency of disappearance in tetraploid wheat was much higher than in Ae. tauschii, i. e. the disappearance frequency in AABB genome was much higher than in D genome. Changes of SSR flanking sequence occurred at the early stage of F1 hybrid or just after chro- mosome doubling. From the above results,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SSR flanking sequence region was very active and was amenable to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polyploidization. This suggested that SSR flanking sequence probably had special biological function at the early stage of ploy- ploidization. The rapid and directional changes at the early stage of polyploidization might con- tribute to the rapid evolution of the newly formed allopolyploid and allow the divergent genomes to act in harmony.
ZHANG Lianquan LIU Dengcai YAN Zehong LAN Xiujin ZHENG Youliang ZHOU Yonghong
关键词:SYNTHESIZEDHEXAPLOIDGENOME
山羊草Aegilops kotschyi及其供体种Ae.longissima和Ae.umbellulata的醇溶蛋白研究
2003年
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法对11份Aegilops kotschyi及其S^1染色体组供体种Ae.longissima2份和U染色体组供体种Ae.umbellulata6份进行了醇溶蛋白位点的研究。结果表明:11份Ae.kotschyi共分离出32条带,31条具有多态性,占96.88%,每份材料可以分离出10~17条谱带,其中仅1条(3.12%)是共有带;11份Ae.kotschyi的遗传距离的变异范围在0~0.704之间,平均为0.409;11份Ae.kotschyi分离出的多数醇溶蛋白谱带均与其染色体组供体种Ae.longissi-ma及Ae.umbellulata相同,但仍有8条谱带未在两供体种中找到;11份Ae.kotschyi的醇溶蛋白多态性(96.88%)明显高于Ae.longissima(52.94%)与Ae.umbellulata(88.89%);11份Ae.kotschyi中有4份表现出了一定的特征带,分析知可能在γ区发生了较大的变异。
李霞郑有良刘登才颜泽洪
关键词:山羊草醇溶蛋白APAGE
远缘杂交不需幼胚培养的节节麦基因型(英文)被引量:8
2002年
六倍体普通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是由四倍体小麦 (T .turgidumL .)与二倍体节节麦 (AegilopstanschiiCoss.)天然杂交然后通过染色体自然加倍形成的异源多倍体。这一起源过程是自然条件下天然发生的 ,它的发生需要具备一个条件 :四倍体小麦与节节麦的天然杂交种子在自然条件 (没有幼胚培养等 )下能够正常发芽出苗。我们从 2 2份节节麦中发现来自中东的节节麦AS6 0在不采用幼胚培养等人工辅助条件下 ,仍然很容易与四倍体小麦和普通小麦产生有生活力的杂种植株。AS6 0与四倍体小麦的杂交种子有 5 0 .0 % (反交 )及 5 7.1 % (正交 )的种子 ,而AS6 0与六倍体普通小麦的杂交种子则有 4 5 .5 %不需幼胚培养等措施能够正常发芽、生长。AS6 0的这一特征正是普通小麦起源过程需要的条件。
刘登才兰秀锦杨足君郑有良魏育明周永红
关键词:节节麦普通小麦四倍体小麦幼胚培养
中国节节麦在中国特有小麦系统演化中的作用被引量:14
2003年
六倍体普通小麦是由具有AABB染色体的四倍体小麦与二倍体节节麦天然杂交然后通过自然加倍形成的异源多倍体。这一起源过程是自然条件下天然发生的 ,它的发生需要具备一个条件即四倍体小麦与节节麦获得的天然杂交种子在自然条件 (没有幼胚培养等 )下能够正常发芽出苗。这一条件受节节麦FHSD基因所控制。本研究发现中国节节麦没有FHSD基因 ,这表明中国产节节麦没有参与中国特有普通小麦的起源与演化。
刘登才房洪
phKL基因诱导小麦远缘杂种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能力界于Ph1和Ph2基因突变体之间被引量:1
2005年
在普通小麦地方品种自然群体中天然存在促进小麦-外源杂种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基因phKL。研究比较了phKL基因与人工Ph基因突变系诱导小麦-Aegilops variabilis及小麦-黑麦杂种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作用大小。研究结果表明,诱导小麦-Ae.variabilis(或黑麦)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作用的顺序是ph1b>phKL>ph2b>ph2a,即phKL基因的作用介于Ph1与Ph2突变体之间。
相志国刘登才郑有良张连全颜泽洪
远缘杂交早代稳定小麦导入了外源DNA片段并发生了DNA重排被引量:10
2005年
在植物界,多倍体植物非常普遍.具有A,B,D三个部分同源染色体组的普通小麦是异源多倍体物种的一个典型代表.近几年,模拟普通小麦的起源过程进行的研究表明,从四倍体小麦注入节节麦整个基因组形成异源六倍体小麦的早期阶段,DNA序列和基因表达发生了可能有利于遗传“二倍化”的变化.利用普通小麦-黑麦远缘杂交自然结实的早代稳定特异小麦99L2研究发现:(ⅰ)99L2至少导入了两个黑麦染色体上的DNA片段,表明可能存在不同于传统的小麦-外源染色体配对重组的外源DNA导入机制;(ⅱ)99L2自身的DNA序列发生了变化,表明外源DNA部分片段注入小麦染色体组过程中,也可能导致小麦自身DNA序列发生变化.
张连全刘登才颜泽洪郑有良
关键词:小麦黑麦远缘杂交基因组进化外源DNA导入早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