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11SJD750001)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2
相关作者:刘占召舒畅王凯莉汪楚红更多>>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篇杜甫
  • 1篇杜甫七律
  • 1篇演进
  • 1篇艺术
  • 1篇用事
  • 1篇中国古代诗
  • 1篇中国古代诗学
  • 1篇诗学
  • 1篇士风
  • 1篇七律
  • 1篇中唐
  • 1篇王叔文
  • 1篇小人
  • 1篇六朝
  • 1篇律诗
  • 1篇门第
  • 1篇古代诗
  • 1篇古代诗学
  • 1篇古诗

机构

  • 4篇东南大学

作者

  • 4篇刘占召
  • 1篇汪楚红
  • 1篇王凯莉
  • 1篇舒畅

传媒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阅江学刊
  • 1篇社科纵横(新...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小人用事”:韩愈对王叔文的评价探微
2013年
韩愈评价王叔文是"小人用事",一方面他依据社会阶层的标准,鄙视王叔文出身寒微;另一方面依据道德标准,指斥王叔文陵慢公卿、党同伐异,甚至僭越君臣大义,对王叔文评价双重标准,反映了韩愈门第观念本身所具有的复杂、矛盾的一面。
王凯莉汪楚红舒畅刘占召
关键词:王叔文门第
“以古为律”与杜甫七律艺术的革新被引量:3
2014年
明清学者称杜甫七律为"变调",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被总结为"以古为律",即借鉴古诗的修辞技巧、篇章结构、表现功能、审美趣味和创作精神来创作律诗。杜甫安史之乱前后系统学习《诗经》、汉魏古诗创作大量新乐府和古体诗,为其此后"以古为律"奠定了基础。从修辞角度来看,杜甫使用拗律、用词拙朴变传统七律圆转和谐、华美清丽为奥峭顿挫、朴质疏野,古人称之为"以古调入律";从篇章结构和表现功能看,杜甫吸纳古诗叙写人生事态驱驾才势、曲折尽意的特点,变盛唐七律板滞僵化的情-景结构为气脉动荡、首尾浑成,古人称之为"以歌行为诗"、"律诗不离古诗气脉";从诗学精神上看,杜甫力图吸纳《诗经》的"比兴"精神改造源自齐梁的用于应酬、应制的七律诗体,议论时事,咏怀咏史,悲壮苍凉,意境深闳,达到了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的完美融合,古人称之为"以古之比兴就今之声律"、"以《诗》为诗"、"律讽"。"以古为律"使杜甫七律对《诗经》以来的诗歌传统和创作经验吐故纳新、兼容并蓄,从而将七律体提升到新境界,成为中国诗学史上难以逾越的艺术典范。
刘占召
关键词:杜甫七律
六朝至唐取士标准的调整与中唐士风的转变被引量:1
2012年
六朝至唐代的选官标准主要有经术、德行、辞章和吏能。初盛唐时期这些标准有论争也有融合,如儒学派批评辞章派体性轻薄。在张说、张九龄的引导下产生了以兼擅礼乐、文章为特征的盛唐文儒,是经术、辞章两项标准的融合。盛唐文儒不屑吏事,和李林甫代表的吏能派产生过论争。"安史之乱"后,出于整顿士风的需要,德行成为首要的取士标准;"黜华用实"的用人政策和经世之学的兴起使吏能受到重视。贞元、元和时期,德行、文章、吏能三项标准趋于融合,"君子儒"成为理想官员的人格范式,这对中唐士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刘占召
关键词:士风中唐
中国古代诗学中“以古为律”思想的演进被引量:3
2013年
"以古为律"是中唐以来出现的一个重要的诗学观念,律诗定型后受"尊古轻律"思想的影响,学者们在批评律诗缺乏古诗的风骨、兴寄、质朴、自然等美学特征的同时,倡导"以古为律",即借鉴古诗的修辞技巧、篇章结构、诗体功能和创作精神来改造律诗。唐人主张"以古之比兴就今之声律",试图把源自齐梁的律诗纳入到《诗经》以来关怀现实、讽喻政治的比兴传统;宋代以后的"以古为律"思想侧重于修辞技巧和篇章结构,清人的声律论细致辨析古、律体诗歌声律规则的差异,更将"以古为律"引向细密和琐碎。"以古为律"展现了律诗学习古诗艺术的不同角度和层面,体现了历代学者对古诗、律诗不同的艺术法则的深入思考,值得我们借鉴。
刘占召
关键词:古诗律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