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C751062)
- 作品数:13 被引量:18H指数:3
- 相关作者:吴翔宇禹权恒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儿童镜像与鲁迅“新人想象”的话语实践被引量:2
- 2016年
- 鲁迅很关注"弱者"的生存处境,悲悯其深处社会边缘的非人际遇。他笔下的"儿童"既以弱者的形象出场,但又因其作为新人想象的符码而参与了现代民族国家主体身份认同的话语实践。于是,鲁迅的儿童书写的内在逻辑呈现出充满张力的路向:一方面,在现代认同环节中儿童想象暗合了由弱而强、去旧从新的宏大主题;另一方面,又因儿童不具备言说能力而被迫屈从于成人的话语体系。
- 吴翔宇
- 关键词:话语实践生存处境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儿童儿童文学作品
- 鲁迅小说的启蒙话语结构与实践境遇被引量:3
- 2018年
- 鲁迅"立人"的启蒙实践首先要改变的是"真的人"与"奴隶"之间的存在比例,这其中关涉到了"自我启蒙"与"他者启蒙"的顺序、替换等启蒙的逻辑困结。在启蒙者与被启蒙者的医治被置换为"看戏"的表演,使得"唤醒/沉睡"的话语逻辑消融于"看戏/演戏"的结构关系中。当思想启蒙陷入"失效"的困境时,鲁迅尝试着用社会革命的"实力"来进一步思考"人国"的出路。当鲁迅关注民众的革命诉求、过程、立场、结果等问题时,革命前后并无根本性的变化,深陷启蒙现代性与革命现代性的两难的悖论中。
- 吴翔宇
- 关键词:鲁迅小说
- “民国机制”与鲁迅的言说空间
- 2015年
- "民国机制"是近年来现代文学研究界的热门话题。在"重写文学史"观念的深刻影响下,李怡等学者提出了"民国机制"的研究范式,意在把许多文学现象置于民国社会的结构框架之中,重新审视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细节,在具体历史语境中寻找突破口。实际上,鲁迅和"民国"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内在关联。一方面,作为左翼文化阵营的精神领袖,鲁迅对民国社会中许多黑暗现象进行了无情批判,表现出极力排斥的鲜明特征;另一方面,作为一位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又不得不依靠民国社会的客观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积极性,努力达到"为我所用"的直接目的,显示了鲁迅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 禹权恒
- 关键词:民国机制法律制度公共空间
- “鲁迅形象”建构的文化语境、过程与反思被引量:2
- 2018年
- "鲁迅形象"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典型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形象符码,其生成过程与现代中国的动态语境密切相关,深刻地勾联了阐释者的文化心理和思维形态。"鲁迅形象"是由自塑和他塑合力而构成的公共形象,对其进行文化学意义上的考察可为探索现代中国发展的社会史和现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提供理论资源。
- 吴翔宇
- 关键词:鲁迅形象动态语境文化反思
- “鲁迅形象”的生成及文化反思被引量:4
- 2018年
- "鲁迅形象"议题内含了融通鲁迅本体与鲁迅映像的话语实践,必须夯实在20世纪中国动态文化语境中才能开掘其内在的深层意蕴。鲁迅形象谱系的生成经历了从"前鲁迅"到"成为鲁迅"两个阶段,在这过程中,鲁迅形象言说的多样性与鲁迅形象本身的规定性的相互作用,凸显了鲁迅精神资源的多元性、超越性、变异性等特质,也呈现出复杂文化语境下阐释者的文化心理及思维形态。
- 吴翔宇
- 关键词:鲁迅形象动态语境
- 鲁迅与胡适:互为镜像的知识分子被引量:2
- 2016年
- 作为中国新文学天穹的两位巨星,鲁迅和胡适是互为镜像的知识分子。他们从同一营垒中的革命战士到分道扬镳,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后来,鲁迅思想开始"向左转",逐渐成为左翼文艺运动的精神领袖;胡适却不断向自由主义思想靠拢,终于成为蒋介石的重要"诤臣"。实际上,他们在政治立场和文化态度方面的迥异选择,是由于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造成的。鲁迅和胡适都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智者,肆意抬高或贬损其中一方,都是一种非理性态度。
- 禹权恒
- 关键词:左翼右翼镜像
- 抗战文学审美批评的路向、困境与转型
- 2018年
- 政治对文学的介入,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是深远的。抗战时期,作家在创作方法上的现实主义,文化观念上的政治倾向性,成为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中主导性的批评路向。对政治显效性的偏重,使文学批评难以整饬"思想性"与"艺术性"、"普及"与"提高"之间的矛盾,审美批评遭受困境。走出这种困局的路径是将审美批评置于文学与政治的张力结构中,用"非同一性"的辩证思维审视两者的深层关联,不断纠正非理性的批评倾向,在论争中逐渐走向深化。
- 吴翔宇
- 关键词:抗战文学审美批评
- “痛感”认知的开掘与审思——鲁迅小说的创伤美学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鲁迅将国人的痛感认知理解为"人"主体意识觉醒的重要标记。鲁迅笔下的人物用遗忘的方式消解现实困境,使得他们回避了基于痛感而衍生的反抗行为。面对着国民精神虚空的精神状态,鲁迅冷静地剖析了这种奴性人物的思维形态,建构了独特的批判视野,并将之纳入其思想改造的价值体系之中。
- 吴翔宇
- 关键词:鲁迅小说
- 鲁迅“文明批评”的历史思维与实践路径被引量:1
- 2018年
- "文明批评"是鲁迅文艺批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隐含了作家对于民族国家、历史与人的整体性思考。鲁迅"文明批评"思想的生成根植于其对于中国现代化难题的深刻考量上。在对"老中国"新旧杂糅的理性开掘中,鲁迅揭示了主奴文化的权力表达与运作肌理。洞悉"铁屋子"这一超稳定文化结构的坚固后,鲁迅持守着与历史惯性作战的意力,以融通历史的意识呈示了古今的同构性与同一性。在古今双向对话的结构中,开启了鲁迅对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辩证的实践路径。
- 吴翔宇
- 关键词:文明批评
- 鲁迅形象建构的认知视野与文化阐释被引量:1
- 2013年
- 鲁迅形象建构的内在机制是鲁迅精神资源的确立及扩散,其生成的逻辑基点是文化认同危机与现代"形象范式"的找寻。历代学人的学术阐释丰富和延展了鲁迅形象的精神内涵,当然也存在着无法回避的"误读"现象。不同文化语境的烛照则使"鲁迅本体"被构织成为文化场域中有机构成要素,呈现出具有历史、文化、审美特性的鲁迅形象。
- 吴翔宇
- 关键词:鲁迅形象精神资源文化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