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111B05)

作品数:3 被引量:19H指数:3
相关作者:席修明刘淑梅梁蓓姜利车洁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导管
  • 1篇导管相关
  • 1篇导管相关性
  • 1篇导管相关性血...
  • 1篇毒力
  • 1篇新生隐球菌
  • 1篇血流
  • 1篇血流感染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减少
  • 1篇隐球菌
  • 1篇脓毒
  • 1篇脓毒症
  • 1篇脓毒症患者
  • 1篇球菌
  • 1篇住院
  • 1篇住院患者
  • 1篇相关性血流感...
  • 1篇临床分离株
  • 1篇基因分型

机构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2篇席修明
  • 1篇边富宁
  • 1篇邵祝军
  • 1篇李文革
  • 1篇卢金星
  • 1篇吴媛
  • 1篇朱兵清
  • 1篇姜利
  • 1篇车洁
  • 1篇梁蓓
  • 1篇刘淑梅

传媒

  • 1篇内科急危重症...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广西贵港地区2009-2012年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临床分离株基因分型与毒力特性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研究广西贵港地区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临床分离株,在种、基因型和交配型的构成及毒力特性。方法收集2009--2012年广西贵港地区临床分离的新生隐球菌株20株,PCR扩增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验证,通过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鉴定血清型、交配型。利用M13-PCR指纹图谱法和URA5-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鉴定和验证基因型。表型研究包括37℃生长试验、黑色素生成试验和尿素酶试验。结果20株有19株为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血清型为A型,cL交配型,基因型为VNI型。1株为格特隐球菌,属a交配型,基因型VGI。毒力特性研究结果显示,所有临床分离株37℃正常生长,黑色素试验、尿素酶试验阳性。结论广西贵港地区隐球菌致病菌株中绝大多数(95%)为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血清型为A型,a交配型,基因型为VNI型,并发现格特隐球菌菌株。
边富宁吴媛于栓宝车洁李文革邵祝军朱兵清卢金星
关键词:新生隐球菌交配型
脓毒症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及其对临床结局的影响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及其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收集脓毒症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血小板计数分为血小板减少组(<150×109/L)和血小板正常组(≥150×109/L),比较2组各临床指标,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分析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24例脓毒症患者,其中100例(30.9%)发生感染性休克,111(34.3%)例发生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组与血小板正常组比较,病情更重,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估(SOFA)评分分值更高;脓毒症休克发生率、入院输血发生率、ICU死亡率、住院死亡率更高;血乳酸、肌酐、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水平更高;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降低,D二聚体升高(P<0.0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乳酸水平增高、SOFA评分增高是脓毒症相关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增大、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病史、急性肾损伤病史、有创机械通气病史、SOFA评分增高、血小板计数下降幅度>40%是ICU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脓毒症相关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是乳酸水平增高、SOFA评分增高。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大幅度下降均预示着脓毒症患者不良的临床结局。
廖秋霞席修明
关键词:脓毒症血小板减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2012年住院患者血流感染分析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 了解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及病原菌种类.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住院患者的阳性血培养结果,分析确诊为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原菌种类.结果 血流感染患者149例,占当年出院患者18 774例次的0.8%,即当年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0.8%.首次发生血流感染时,15例(10.1%)患者来自手术科室,83例(55.7%)患者来自非手术科室,51例(34.2%)患者来自ICU.33例(22.1%)患者表现为感染性休克.住院期间死亡68例,病死率为45.6%.共发生154例次血流感染,其中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125例次(81.2%),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29例次(18.8%).共分离出病原菌18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06株(56.4%),革兰阳性菌67株(35.6%),真菌15株(8.0%).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中,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更多为肠杆菌科细菌,而非发酵菌在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显著多于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125例次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中分离出159株菌(84.6%).188株病原菌中,26株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手术科室、非手术科室、ICU的非发酵菌和肠杆菌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结论 血流感染发生地点不同、患者所在科室不同,病原学分布差异较大.对本地区、本单位、本科室血流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和病原菌分布及演变的及时了解,为临床医生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以改善血流感染患者的预后。
梁蓓姜利刘淑梅席修明
关键词:血流感染病原学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