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2203)

作品数:5 被引量:26H指数:3
相关作者:樊东升张俊刘小璇郑菊阳张朔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肌萎缩
  • 4篇肌萎缩侧索硬...
  • 4篇侧索硬化
  • 2篇预后
  • 2篇细胞
  • 1篇星形
  • 1篇星形胶质
  • 1篇星形胶质细胞
  • 1篇星形细胞
  • 1篇影响因素
  • 1篇运动神经
  • 1篇运动神经元
  • 1篇人间充质干细...
  • 1篇神经病
  • 1篇神经元
  • 1篇神经支
  • 1篇神经支配
  • 1篇生存率
  • 1篇生存率分析
  • 1篇失神

机构

  • 5篇北京大学第三...

作者

  • 5篇张俊
  • 5篇樊东升
  • 4篇刘小璇
  • 2篇郑菊阳
  • 1篇张朔
  • 1篇唐璐
  • 1篇张楠
  • 1篇邓敏
  • 1篇裴月红
  • 1篇马铁民

传媒

  • 2篇中华神经科杂...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年份

  • 2篇2009
  • 3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大鼠星形胶质细胞与运动神经元VSC4.1共培养体系中活性氧产生水平的变化
2009年
目的:探讨野生型星形胶质细胞(ASC)和运动神经元VSC4.1(VSC)共培养时两者产生活性氧(ROS)的相互影响。方法:MTT法测定比较ASC和VSC在单独培养和共培养时受到兴奋性刺激后生长抑制率;ASC与Hoechst 33342标记的VSC共培养或分别单独培养时,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实时观察2种情况下两者产生ROS的能力。结果:较高浓度谷氨酸刺激可使共培养的混合细胞抑制率(IRVSC+ASC)明显高于星形胶质细胞抑制率(IRASC),而较低浓度时IRVSC+ASC高于IRVSC。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实时观察发现共培养时VSC产生ROS水平明显低于单独培养的VSC,且前者在15min时出现明显升高,而单独培养的VSC产生的ROS在5min内达到峰值后即逐渐降低;共培养时ASC产生的ROS在10min时出现明显升高。结论:ASC和VSC共培养时ASC可降低VSC静息时的ROS水平,在受到兴奋性刺激后ASC延长VSC产生高水平ROS的时程。
唐璐邓敏裴月红张楠乐卫东樊东升张俊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星形细胞运动神经元活性氧
比较不同方式移植的人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失神经支配的骨骼肌的分布及对坐骨神经损伤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干细胞治疗神经肌肉疾病的更为可能而有效的给药途径及对坐骨神经损伤后修复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间充质干细胞,经鉴定标记后备用。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肌肉注射干细胞组(肌注组)、静脉注射干细胞组(静脉组)和肌肉注射生理盐水组(对照组),每组18只。所有大鼠均建立坐骨神经损伤模型,3天之后,将106个干细胞通过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分别移植到损伤大鼠模型中,于移植后3、7、14、21、28、60d,观察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电生理指标和肌肉病理结果。结果:三组大鼠在观察期间均呈不同程度的失神经和神经再生现象。肌注组的腓肠肌肌电图自发电位减少,且动作电位出现的时间早于静脉组和对照组。移植后14d开始,肌注组大鼠的传导速度明显快于静脉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2.27±7.42)m/s,(22.92±7.34)m/s和(17.67±5.52)m/s;F=5.661,P=0.042],60d时,三组的传导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波幅改变肌注组为(12.50±2.06)mV,静脉组为(1.50±0.20)mV,对照组为(10.13±4.04)mV,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F=6.347,P=0.033)。肌注组至少在3周内均可见干细胞的存活,其在光镜下呈幼稚状态,大部分在肌细胞周边,少数散在肌细胞内。静脉组在腓肠肌中未见标记细胞。60d时肌注组腓肠肌的萎缩程度比静脉组和对照组轻,三组肌纤维直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37,P=0.021)。结论:肌肉注射人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和腓肠肌失神经萎缩具有促修复作用;肌肉注射是比较有效的一个给药途径。
刘小璇樊东升张俊郑菊阳马铁民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移植坐骨神经病肌电描记术去神经支配
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106例生存分析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994年1月至2004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诊的ALJS患者106例,记录其临床资料、肺活量和神经功能等级评分,每3个月到半年进行面访或电话随访,直至其死亡或气管切开。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中位生存时间,用Logrank分析各单因素变量与生存时间的关系,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多变量对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106例ALS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2.1±10.5)岁,确诊52例,拟诊37例,可能17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5个月(95%CI30~40个月)。单因素分析发现起病部位、发病到诊断的时间和诊断时的用力肺活量为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6.84、43.30、4.78,均P〈0.05)。进一步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发病到诊断的时间为最有力的影响因子(Wald值20.221,风险系数0.351,P〈0.05),而性别、年龄、诊断级别、诊断时的神经功能评分情况与生存时间无明显相关。结论发病到确诊的时间为生存时间最有力的影响因子,提示ALS患者诊断时的病情发展速度与生存时间高度相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刘小璇樊东升张俊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生存率分析预后
诊断时运动单位估数的线性变化率是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揭示诊断时运动单位估数(motor unit number estimate,MUNE)的线性变化率与生存时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129例,全部患者记录临床资料、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电生理指标和神经功能等级评分(ALS functional rating scale,ALSFRS),每3个月对患者进行1次面访或电话随访,直至终点事件(死亡或进行气管切开)。结果: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2.19±11.00)岁,中位生存时间为45.71个月(95的可信区间为35~51个月)。用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方法,发现MUNE的线性变化率是影响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P<0.05)。进一步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MUNE的线性变化率为生存时间的重要预后因子(P<0.01)。用2.9/月作为分界点,诊断时MUNE线性变化率超过此值的生存时间较短,反之较长(P<0.05),其下降一个单位,死亡风险下降34.2。结论:基于MUNE的线性估测方法可以从疾病进展的某一点判断病情,从而将患者分层,有力地影响生存时间。MUNE的线性估测值是较年龄、起病部位、确诊时间更为重要的影响生存时间的因素。
刘小璇樊东升张俊郑菊阳张朔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存活率分析预后
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19例发病后行颈椎手术的随访观察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颈椎手术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kS)的病情进展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确诊和拟诊的AkS患者329例,记录病史、流行病学,颈椎核磁检查结果及手术史等相关资料。部分患者每3个月进行随访,直至死亡或行气管切开术。结果329例AkS患者中,有颈椎异常者156例(47.4%),其中行颈椎手术者19例(5.8%)。手术组与未手术组诊断时发病年龄、性别构成、神经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从发病到确诊的时间,手术组[(23.0±6.5)个月]较未手术组[(13.7±7.9)个月]明显延长(t=4.800,P=0.000)。通过随访,两组诊断后1年的病情进展速度和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手术后患者确诊时间延长,病情继续进展,虽然未造成明显的病情进展加快和生存时间缩短,仍应尽量避免,对ALS和脊髓型颈椎病共病的患者施行手术应慎重。
刘小璇张俊樊东升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颈椎随访研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