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00860)
- 作品数:4 被引量:15H指数:2
- 相关作者:任利玲张丹冯玉霞范增杰樊星更多>>
-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延安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组织工程成骨和成血管中的作用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总结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在组织工程成骨和成血管中的作用和应用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关于HIF-1α在组织工程成骨和成血管中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结果 HIF-1α在成血管-成骨耦连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作为上游基因调控着体内多种成血管、成骨基因的表达;在组织工程骨的再生修复中,HIF-1α不仅调节和促进血管生成,并且对种子细胞尤其是干细胞增殖和分化有重要影响和意义,从而为骨缺损修复奠定基础。结论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HIF-1α在应用中存在的有效剂量靶向控释、促炎和致癌等相关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以期更好应用于临床。
- 张丹任利玲
- 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1Α成骨
- 混合阳离子交联剂甲基丙烯酸海藻酸盐三维培养软骨细胞被引量:1
- 2015年
-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更适合软骨细胞生长的三维培养体系。首先通过酰胺键反应将甲基丙烯酸引入海藻酸盐长链形成甲基丙烯酸海藻酸盐(MA),然后将MA和混合阳离子Ba2+∶Ca2+=5∶5进行光交联反应,形成内部结构为贯通式凝胶网络(IPN)的凝胶小球(MA凝胶小球)。将P1代软骨细胞包裹在MA凝胶小球中连续培养三周,在培养的不同时间点取适量凝胶小球进行倒置显微镜观察,冰冻切片后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扫描电镜观察第21d细胞在支架中的情况;通过Alamar blue法检测软骨细胞的增殖情况;二甲基亚甲兰法定量检测糖胺多糖(GAG)的含量。结果显示MA和混合阳离子Ba2+∶Ca2+=5∶5发生光交联反应形成的MA凝胶小球,与对照组藻酸钙相比,P1代软骨细胞在MA凝胶小球内增殖更明显,细胞外基质GAG的分泌也更多,扫描电镜下观察到软骨细胞可以良好地黏附在支架中生长,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以上结果证实软骨细胞在MA凝胶小球中的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分泌量优于藻酸钙组,并且能维持软骨细胞的表型,是一种更好的软骨细胞三维培养载体。
- 汪洋冯玉霞樊星任利玲
- 关键词:软骨细胞
- 组织工程血管化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2年
- 背景:在大块工程化移植物内部迅速形成功能性血管系统,是其在宿主体内成功存活的基本前提。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实现工程组织血管化具有治疗效果好、费用低、安全性高等优点,开展工程组织血管化基因治疗的相关研究对实现长期有效的组织修复有着重大意义。目的:综述目前组织工程血管化基因治疗的种子细胞、目的基因和基因载体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进一步探讨基因治疗在组织工程血管化中的应用前景。方法:在PubMed、Web of Science、CNKI上进行了文献检索,并以“Tissue engineering;Vascularization;Gene therapy;Seed cells;Target genes;Vectors”作为英文检索词,以“组织工程;血管化;基因治疗;种子细胞;目的基因;载体”作为中文检索词,对最终纳入的61篇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内皮祖细胞是组织工程血管化基因治疗中最具潜力的种子细胞,不仅具有良好的血管诱导性,而且有利于多种病毒和非病毒载体的导入及血管化目的基因的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2、缺氧诱导因子1α等血管化目的基因,主要通过双/多基因联合、成骨与成血管耦合及上游基因调控等方式在工程化移植物内部构建出高效、稳定的血管网络。由于不同的病毒和非病毒载体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因此在应用时主要根据基因转染效率、生物安全性、成本等方面来选择合适的载体。目前,尽管基因治疗在组织工程血管化中的应用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是要真正应用于临床实践,还需要突破众多技术瓶颈,例如如何提高目的因子的释放靶向性和降低安全风险等,这也是未来组织工程血管化基因治疗的研究方向和热点。
- 李光照陈锐贾洪林任利玲
- 关键词:血管化基因治疗种子细胞目的基因
- 基于细胞膜片技术构建三维真皮样组织的体外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应用细胞膜片技术构建三维真皮样组织的新策略。方法取2~3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兔BMSCs(rabbit BMSCs,rBMSCs)并传代,取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uman dermal fibroblasts,HDFs)传代培养。取第2代rBMSCs、第3代HDFs分别于培养皿采用膜片条件培养基连续培养2周,获得单层细胞膜片。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接种于rBMSCs膜片上,构建预血管化膜片。培养期间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膜片上细胞形态变化;共培养1、3、7、14 d后取材行HE染色、CD31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分布及微血管网络生成情况,以rBMSCs膜片作为对照。分别将培养7 d的预血管化膜片(实验组)及rBMSCs膜片(对照组)放于2层HDFs膜片中间,制备三维真皮样组织,培养24 h后行CD31免疫荧光染色及Ⅰ、Ⅲ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细胞分布及胶原表达情况。结果细胞连续培养2周后成功制备HDFs膜片及rBMSCs膜片。HUVECs接种于rBMSCs膜片3 d后重新排列,7 d后形成网状结构,14 d后网状结构更明显;HE染色见膜片间有空泡形成,且随时间延长空泡日趋明显、膜片厚度显著增加;CD31免疫荧光染色可见微血管管腔形成。而rBMSCs膜片仅见细胞膜片增厚,未见细胞形态改变、空泡结构形成。三维真皮样组织观测显示,实验组内皮细胞CD31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rBMSCs、HDFs及HUVECs细胞排列整齐;而对照组染色呈阴性,细胞随机排列。实验组和对照组Ⅰ、Ⅲ型胶原均呈阳性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基质分布规律,呈"蜂巢状"结构;两组Ⅰ、Ⅲ型胶原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细胞膜片技术可以构建三维真皮样组织,其中采用HUVECs联合rBMSCs膜片构建预血管化膜片后细胞基质分布较规律,具有形成组织工程真皮的潜力。
- 项桦陈锐武姗席大力龙思琪沈圆范增杰任利玲
- 关键词:组织工程真皮BMSCS内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