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708012)
- 作品数:4 被引量:25H指数:3
- 相关作者:郭华明李媛赵凯任燕钟振楠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阴离子交换柱分离不同价态砷的研究及其应用被引量:3
- 2012年
- 利用醋酸型AG 1-X8阴离子交换树脂和氯化物型AG 1-X8阴离子交换树脂对As(Ⅴ)和As(Ⅲ)吸附的差异,实现As(Ⅲ)和As(Ⅴ)的有效分离。过滤和酸化后的水样流经树脂交换柱(75mm×5.3mm i.d.)时,醋酸型AG 1-X8阴离子交换树脂可吸附As(Ⅴ);而As(Ⅲ)可通过树脂柱。被吸附的As(Ⅴ)用0.12mol/L HCl淋洗出来,在此过程中醋酸型树脂转化为氯化物型树脂。该树脂交换柱可多次循环使用。本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野外现场条件下高砷地下水中As(Ⅲ)和As(Ⅴ)的分离和准确测定;用于检测水铁矿除砷过程中砷价态变化。结果表明,缺氧条件下水铁矿对As(Ⅲ)和As(Ⅴ)的吸附动力学特征遵循假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式,内扩散不是控制As(Ⅲ)和As(Ⅴ)吸附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膜扩散对吸附的控制作用增强。
- 郭华明刘春华
- 关键词:地下水
- 砷浓度、形态及碳酸氢盐对蜈蚣草吸收砷的影响被引量:4
- 2013年
- 为了探讨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在处理高砷地下水方面的可行性,研究了水培条件下砷的浓度、形态和碳酸氢盐(HCO-3)对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吸收砷的影响。实验中使用了浓度为0.1~100mg·L-1的As(III)和As(V)溶液。HCO-3处理中,HCO-3浓度范围为0.5~20mmol·L-1,As(III)或As(V)的浓度为5mg·L-1。结果表明,在水培条件下,蜈蚣草具有明显的耐高砷特征。当介质砷含量高达100mg·L-1时,砷的去除率可达到80%,且对As(III)的吸收效率高于As(V)。植物体内砷形态研究表明,蜈蚣草体内2种形态砷的含量与外源砷形态有一定的关系,As(V)处理条件下,植物体中的As(V)比例较As(III)处理高。高浓度的HCO-3(20mmol·L-1)处理对蜈蚣草地上部分生物量没有明显影响,但是抑制了地下部分的生长,并且对砷的吸收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 薛晓磊郭华明钟振楠
- 关键词:蜈蚣草超富集植物高砷地下水碳酸氢盐
- 天然菱铁矿改性及强化除砷研究被引量:16
- 2012年
- 我国高砷地下水分布广泛,经济、高效地饮用水除砷技术受到广泛关注.静态批实验采用资源丰富、价格便宜的天然菱铁矿为主要原材料,考虑灼烧温度、时间及添加黏合剂等因素确定最优改性条件使除砷效果达到最佳.结果表明,在加铝量为10 mg.g-1、350℃下恒温灼烧90 min后造粒达到强度要求并除砷效果较优.25℃、固液比为0.5 g∶50 mL、As(Ⅲ)和As(Ⅴ)初始浓度为5 mg.L-1时,吸附后溶液中残留As浓度均<10μg.L-1.静态吸附批实验结果表明,25℃时,接触反应时间为12 h可达到吸附平衡,吸附过程较好地符合Lagergren假二级吸附速率方程;最优改性天然菱铁矿对砷的吸附规律可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很好地描述,As(Ⅲ)、As(Ⅴ)饱和吸附容量分别可以达到1 039、1 026μg.g-1.结合XRD、SEM等研究方法和比表面及孔结构分析初步探讨天然菱铁矿改性以及除砷的主要机制.分析表明,改性后天然菱铁矿比表面积大幅度增大,孔径减小,且在表面活化生成一层圆球状的含Fe(Ⅱ)和Fe(Ⅲ)的化合物.改性天然菱铁矿是一种值得进一步研究并实际应用的除砷材料.
- 赵凯郭华明李媛任燕
- 关键词:改性饮用水除砷
- 应用微生物除砷的研究现状及前景被引量:2
- 2009年
- 由于饮用水中的砷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比原先预计的更为严重,包括中国、美国、西欧、日本等在内的多个国家把水中的砷作为优先控制的污染物之一,在废水排放和饮用水标准中对砷的浓度作了严格地规定,从而对除砷技术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目前,国内外许多研究者都在研究和开发新的高效除砷技术和除砷材料。微生物方法就是在这种趋势下发展起来的一项经济有效的技术。微生物除砷的主要机制包括:细菌的吸收和菌胶团的吸附、微生物催化氧化作用下铁氢氧化物的吸附以及微生物催化还原作用下共沉淀。由于氧化铁是除砷的有效吸附剂,大部分研究重点关注铁细菌在生物氧化铁的同时去除水中的砷(包括As(Ⅲ)和As(Ⅴ));也有部分研究利用厌氧微生物将As(Ⅴ)还原为As(Ⅲ)、SO^2-4还原为S^2-、Fe(Ⅲ)还原为Fe(Ⅱ)后,使砷与硫和铁形成共沉降而去除。文章重点介绍了除砷微生物主要类群、除砷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微生物法除砷的优缺点。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该领域在我国的发展方向。
- 李媛郭华明
- 关键词:共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