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2419)

作品数:10 被引量:97H指数:6
相关作者:毕华兴云雷刘李霞鲍彪许华森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林科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4篇晋西黄土区
  • 4篇黄土区
  • 3篇土壤
  • 3篇林草复合
  • 3篇林草复合系统
  • 3篇刺槐
  • 2篇水分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 2篇林地
  • 2篇降雨
  • 2篇DEM
  • 2篇刺槐林
  • 1篇养分
  • 1篇优化配置
  • 1篇植物
  • 1篇植物多样性
  • 1篇指数平滑法
  • 1篇三维模拟
  • 1篇土壤养分

机构

  • 9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

  • 9篇毕华兴
  • 5篇云雷
  • 4篇刘李霞
  • 3篇崔哲伟
  • 3篇田晓玲
  • 3篇许华森
  • 3篇高路博
  • 3篇鲍彪
  • 3篇朱悦
  • 2篇马雯静
  • 2篇周晖子
  • 2篇靳刚雷
  • 1篇安云
  • 1篇王昆
  • 1篇王晓燕
  • 1篇林靓靓
  • 1篇李宇飞

传媒

  • 4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2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GIS公共服务设施选址被引量:25
2011年
已有的公共服务设施选址模型较复杂且应用范围受限,无法作为通用模型出现。层次分析法可作为选址的通用模型,但单独使用层次分析法在空间分析方面仍有欠缺,单纯的GIS在复杂指标权重的处理方面存在很大不合理性。该文对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改进,使之更适用于GIS的数据结构,将改进的层次分析法与GIS技术结合,成为公共服务设施选址更合理的选址模型和方法。以河北省黄骅市中学选址为例验证模型和方法的可用性。
刘李霞毕华兴孔宪娟李宇飞王昆许华森鲍彪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GIS
晋西黄土区林草复合系统草本植物多样性特征被引量:5
2011年
以晋西黄土区刺槐-草地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用移动窗口法判定复合系统边界,采用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分析复合系统草本植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移动窗口法分析显示,在最小窗体单位(1m)为8时能够清晰地判定刺槐-草地复合系统边界,其影响域从林内4m到草地4m,总宽度为8m,草本植物样方间相似性的聚类分析结果与此一致;2)α多样性分析表明:草地物种最为丰富,林草边界植物分布最不均匀;3)β多样性分析表明:林地植物种类变化剧烈,说明林地的生境分异程度和物种被替代速率都较高。
田晓玲毕华兴云雷马雯静崔哲伟靳刚雷
关键词:晋西黄土区植物多样性
晋西黄土区林草复合系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及边界效应被引量:12
2011年
以晋西黄土区典型刺槐×天然草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复合系统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分布特征及边界效应,旨在为该地区植被恢复、土地合理利用和林草复合系统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复合系统内土壤养分分布不平衡,不同斑块类型土壤养分含量存在差异,在0~20cm土层体现得尤为明显;2)土壤养分含量在复合系统土壤剖面中有明显的层次性,0~20cm土层的养分含量高于20~40cm土层的;水平方向上,在草地内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相对平稳,随着距林缘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而在林地内水平变化较为复杂,变化曲线呈波浪型;3)移动窗口法表明,复合边界土壤养分具有较明显的边界效应,综合考虑所测定的4种土壤养分指标,确定边界土壤养分的共有影响域是从草地4m到林地3m,影响域宽度为7m。
云雷毕华兴马雯静田晓玲崔哲伟周晖子朱悦
关键词:晋西黄土区林草复合系统土壤养分
黄土半干旱区林草复合优化配置与结构调控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1年
林草复合系统是我国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陡坡农林复合的主要模式之一。该文在综述黄土高原林草复合模式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对黄土半干旱区林草复合优化配置与结构调控研究进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适宜黄土半干旱区林草复合的造林树种为刺槐和油松,草种为以苜蓿为代表的豆科类优质牧草。并对目前晋西黄土区林分密度研究进行了分析,根据水量平衡原则确定了适宜于在黄土高原推广应用的林分合理密度计算公式。在对黄土高原林草复合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林草复合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及水土保持人工林建设提供借鉴。
高路博毕华兴云雷刘李霞朱悦
关键词:林草复合系统林分密度黄土高原
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林冠截留模拟被引量:10
2012年
为探讨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生态水文过程和影响机制,以2007和2008年7—10月的19场降雨和气象及林分结构资料,用修正的Gash林冠截留模型,对刺槐人工林林冠截留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刺槐人工林林冠持水能力和树干持水能力分别为0.55和0.109 1 mm,使林冠达到饱和的降雨量为0.75 mm,使树干达到饱和所必需的降雨量为8.70 mm;修正的Gash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的林冠累计截留量,林冠累计截留量相对误差最小值为0.76%,最大值为12.60%,平均林冠累计截留量相对误差为6.40%,林冠累计截留量模拟值小于实测值,截流率比实测值低2.64%。
王晓燕毕华兴高路博朱悦刘李霞
关键词:刺槐人工林林冠截留晋西黄土区
晋西黄土区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被引量:25
2012年
通过野外坡面降雨试验,对晋西黄土区刺槐林地内土壤水分进行连续定位观测,以揭示晋西黄土区坡面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旨在为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坡面土壤含水率受植被密度影响较明显,密度较高的刺槐林地相对于密度较低的林地或裸地而言,其林地内坡面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较平缓。2)垂直方向上,0~2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对降雨的响应最为直接和迅速。植被密度不同,各测点次表层(10~20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上升有先后之分,与表层(0~10cm土层)相比,次表层的土壤含水率变化有一定的滞后和延长,体现出土壤水分入渗的先后过程。深层(20~15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对降雨几乎无响应过程。3)坡面上表层土壤含水率对降雨的响应受降雨强度和植被密度影响,当降雨强度较小时,土壤含水率变化会出现上升期和退水期;当降雨强度较大时,土壤含水率变化则分为上升期、平台期和退水期,各期到达时间会因植被密度增加而出现相应的滞后现象。
鲍彪毕华兴云雷高路博许华森安云
关键词:晋西黄土区刺槐林土壤水分降雨
基于GIS的柳沟流域场降雨产流模拟被引量:1
2011年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问题举世瞩目,已成为黄土高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中以水力侵蚀最为严重,水力侵蚀面积已超过总面积的一半。掌握降雨产流原理及发展规律对从根本上防治水土流失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西北黄土区蔡家川流域柳沟嵌套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GIS平台下进行了水文地形因子的提取,通过改进前人分布式水文模型分别实现了对场强降雨过程的林冠截留、枯落物截留、土壤下渗及产汇流4个过程模型构建和计算,经与观测值对照证明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能较精确地模拟降雨过程中的真实径流量,最后基于GIS实现了对场降雨产流过程的三维虚拟仿真模拟,使以往的降雨过程能进行重演、未来的降雨过程能进行预测,为制定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刘李霞毕华兴许华森鲍彪
关键词:DEM三维模拟
基于DEM导出的水文地形参数对比研究——在ArcGIS和Rivertools环境下被引量:6
2010年
对比分析了在Rivertools和ArcGIS 2种软件环境下基于DEM提取水文地形参数的差别。结果表明:Rivertools在计算DEM填洼时较ArcGIS软件好,并可自动生成多项其他的水文地形参数,使用也更为方便,但Rivertools的河网分级方法单一,河道的裁剪只能在同一河流级别下进行;而ArcGIS的河网分级方法不唯一,且河道的裁剪不受河流级别的限制,但是要求用户对研究区域的河网有相当的了解,否则在河网的自动提取中容易与实际产生较大的偏差。鉴于2种软件各自的特点,在实际应用中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每个软件的优点。同时,本文对基于不同精度(5m×5m、10m×10m、25m×25m、50m×50m和100m×100m)DEM导出的水文地形参数(河网长度、河网密度、高程、流域面积)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的DEM精度范围内,用Rivertools软件基于DEM导出的河网总长、流域面积等水文地形特征参数与实际情况吻合得更好,但DEM精度对以此导出的水文地形特征参数更为敏感,而ArcGIS环境下DEM精度对地形特征参数的影响较小。
周晖子毕华兴林靓靓
关键词:ARCGISDEM精度
指数平滑法在林地水分动态模拟和预测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1年
指数平滑法是广泛应用的基于时间序列进行预测的方法之一,但是目前该方法在土壤水分动态模拟与预测方面的应用较少。采用指数平滑法中的Simple模型,对晋西黄土区人工刺槐林地2009年6月1日至9月30日间每日土壤含水率和土壤蓄水量进行了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以一定精度对土壤含水率和土壤蓄水量进行模拟和预测;在0—150cm土层内的7个不同观测土层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该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增大。100—150cm土层预测值最大误差<5%,并且120—150cm土层的预测在7个观测土层中最为准确,其平均误差率仅为0.101 1%。对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后得出,降雨、蒸发蒸散、地表径流、植物根系吸收等影响因素可能对人工刺槐林地的土壤含水率和土壤蓄水量的影响深度可至120cm。
崔哲伟毕华兴云雷田晓玲靳刚雷
关键词:土壤水分人工刺槐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