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5JJD75011-44007)
- 作品数:14 被引量:11H指数:2
- 相关作者:龚举善陈小妹更多>>
- 相关机构:中南民族大学武汉大学阳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后《哥德巴赫猜想》时代”的反思与推进被引量:2
- 2011年
-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的发表,毫无疑义地宣告了新时期文学的到来和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开端。因为思想上的开禁、题材上的创新和艺术上的精进,作品一面世便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并由此催动了1980年代报告文学的总体辉煌。但1980年代末特别是进入1990年代以后,受多重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报告文学整体性地介入了"后《哥德巴赫猜想》时代",其显著表征是名家趋少、精品不足、读者流失。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从以下五种途径入手: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报告文学自由、
- 龚举善
- 关键词:哥德巴赫猜想社会转型期报告文学新时期文学主客观因素轰动效应
- 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当下状况及重建必要被引量:3
- 2009年
- 公共知识分子指那些已经并且正在思想界、科学界、社会学界和文艺学界取得一定声誉并利用这种声誉从某种世界观或某些道德伦理的角度出发有效参与社会事务监管的公共性人士。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当下中国语境中的公共知识分子虽然多少带有"逆介入性"和"去公共性"的苦涩意味,但它仍不失为一个具有现代蕴涵的现实课题。就其重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而言,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既生逢其时又任重道远。
- 龚举善
- 关键词:公共知识分子责任担当
- 转型期报告文学的题材范型与形式创新
- 2008年
- 我们通常将改革开放至今的30年称为转型期。在此期间,中国报告文学秉承真实性、批判性、文学性的基本品性,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作出了艰辛而富有成效的开掘,一度成为转型时期中国文学的主流景观。具体些说,转型期的中国报告文学以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三农话语、生态诉求、教育关怀和反腐意志践行了这一先锋文体的题材承诺,并相当程度上实现了语言本真明快、叙事灵活自便、结构自足自洽、气质沉雄瑰丽等现代追求。这种题材和形式双方面的创新运动,不仅增强了报告文学的文体活力,而且丰富了当代文学的书写格局。
- 龚举善
- 关键词:报告文学文体价值
- 新世纪报告文学的文体风范——李鸣生《发射将军》的示范价值
- 2012年
- 《发射将军》无疑是新世纪以来报告文学创作中的优秀文本。它以毋庸置疑的历史意识、人性深度、问题眼光和文体自律,在当下报告文学集群中具有标杆作用。其鲜明的历史意识主要体现在较大的时间跨度、现实的历史参照、应然的未来追求等方面,因而具有浓郁的史诗品格。作品所蕴含的生命至上的人性深度让人怦然心动,这在有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全面审视中多有表现,显示了作者人性美、人情美、生态美、和谐美的诚挚祈盼。作者不仅敏感地发现问题、尖锐地提出问题,而且善于分析问题,并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谋求解决问题的契机。这主要体现在关于国际形势的清醒判断、国内时局的沉重忧患、个人困厄的理性追问等三个基本层面。同时,作品坚守报告文学应有的艺术立场,具有显著的文体爆发力、艺术表现力和审美吸引力,因而拥有超越自我、接续规范的文本示范功能和文体搭救意义。
- 龚举善
- 关键词:报告文学历史意识艺术表现力文体自觉
- 报告文学研究的“集体意识”——2011年度的总体镜像
- 2012年
- 随着世人务实心态的增强和非虚构写作的潮涌,2011年度广义的报告文学研究呈相对繁盛之势。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非虚构谱系下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研究依旧强劲,二是对报告文学发展历史、现实处境、未来空间的梳辨相对清醒,三是本体理论的建构意识日趋明朗。存在的问题在于,一是有关报告文学新闻性、真实性本性的重复研究比较明显,二是文体的内涵与外延认识仍有无序扩张之嫌,三是研究中的比较视野相对缺失。这表明,当前的报告文学研究虽然十分用力,但离精深而系统的理论建树尚有较大距离,报告文学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
- 龚举善
- 关键词:报告文学研究历史回眸现实处境
- 文学批评生态的当下症状与建设指向
- 2011年
- 文学批评生态即文学批评的生存状态,主要指涉19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内部机能性失调。就当前文学批评的整体生态而言,视野宏阔、方法多元、媒体便捷是其基本特征,但也存在明显的问题。概而言之,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思想贫乏,言之无物;自说自话,无的放矢;好人主义,廉价吹捧;山头意识,排斥异己;消费趣味,盲从时尚。鉴于此,有必要切实践行以下建设指向:一是关注当下,强化批评的现实性;二是面向文本,增进批评的似真性;三是追求深度,恢复批评的功能性;四是回归理性,倡行批评的包容性;五是尊重个体,张扬批评的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批评生态建设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 龚举善
- 关键词:文学批评生态症状指向
- 转型期报告文学的改革基调与增长形态
- 2009年
-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报告文学秉持改革基调,不拒多元发展,在历史反思、现实追踪、科技引领、道德审视、生态关怀等方面取得明显实绩。改革基调下报告文学的有序增长,主要受到激情时代的推荡、非虚构审美趣味的召唤和新型媒体的拉动等因素的制约。就转型期报告文学的增长趋势来看,写作理念生态化、文本容量扩大化、文体效益综合化显然是不可忽视的强势表征。这种强势表征启示我们——思想解放是报告文学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是报告文学葆有文体个性的基本保证,国计民生理应成为报告文学表现的重点,快捷流畅的传播渠道是实现报告文体功能最大化的必备条件,与此同时,还应有效创新报告文学的写作机制和切实构建自足自律的报告文学话语体系。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未来报告文学的大繁荣大发展。
- 龚举善
- 关键词:报告文学
- 数字技术背景下的文艺生产被引量:2
- 2011年
- 数字化生存语境下,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电子媒体已经并将继续影响我们的文艺生态。这些技术给后技术时代的文艺生产带来了真真切切的便利和实惠,并有力地促进了艺术生产的创新机制和转型路径。多媒体话语不仅增添了创造过程的游戏快感,增进了多元主体间的互动合作,而且还以超文本立体方式即时性地吸纳社会公众的思想与智慧,进而带动文艺创造的大众化姿态。这一带动虽然尚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就其主流层面来看,作家主体的创造个性得以舒展,汉语写作的应有灵韵再度显现,网络文学的角色启蒙初见成效,文体间的融汇态势得以凸显。这意味着,在数字技术背景下,文艺生产活动的总体生态正在变革中调整。
- 龚举善
- 关键词:数字化语境文艺生产
- 莫言的乡土记忆与文学能量被引量:2
- 2013年
- 莫言因其作品"将梦幻般的现实主义与民间传说、历史和当代相融合"而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从而完成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形式上的对接。贫困饥饿而嗜书如命的早期生活经历,以乡土记忆的方式沉淀到莫言创作的心理结构之中,并促成其小说谱系茂盛的民族根系、浓烈的生命崇拜和拓新的先锋姿态。东方与西方汇通、古代与现代融合、民间与主流碰撞,构成莫言文学景观中独特的民族指纹和新锐的创新精神。辩证对待方兴未艾的"莫言热",不仅有助于莫言个人的自我超越,而且有利于维护和谐共进的总体文学生态。
- 龚举善
- 关键词:生命崇拜
- 作家主体综合素养论
- 2011年
- 文学创作活动中的主体素养问题始终是文艺学的一个带有原点性质的基本问题。然而,一个时期以来,特别是转型期以来,一些作家受到技术化、信息化、网络化、市场化、全球化语境的影响,疏离生活、厌弃知识、拒绝崇高、迎合时俗、游戏语码等倾向渐成风尚,致使当代文坛充斥着大量的低劣庸俗之作。鉴于此,有必要从理论高度重申作家主体的综合素养意识,以便正本清源,从源头上救治总体疲软的创作颓势。
- 龚举善
- 关键词:文学创作知识结构思想境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