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050410201)

作品数:10 被引量:28H指数:3
相关作者:蔡亚非王根林吴国良李建国范睿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芜湖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基因
  • 4篇慢病毒
  • 4篇慢病毒载体
  • 4篇病毒载体
  • 2篇蛋白
  • 2篇电子克隆
  • 2篇生物信息
  • 2篇生物信息学
  • 2篇生物信息学分...
  • 2篇慢病毒表达
  • 2篇介导
  • 2篇克隆
  • 2篇基因表达
  • 2篇病毒表达
  • 1篇点突变
  • 1篇动力学
  • 1篇多态
  • 1篇血液
  • 1篇遗传多态
  • 1篇遗传多态性

机构

  • 10篇安徽师范大学
  • 7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9篇蔡亚非
  • 6篇王根林
  • 3篇范睿
  • 3篇吴国良
  • 3篇李建国
  • 2篇刘楠乔
  • 2篇杨帆
  • 2篇周军智
  • 1篇丁红梅
  • 1篇程跃
  • 1篇张昱
  • 1篇崔群维
  • 1篇王蒙
  • 1篇徐世永
  • 1篇邹永康
  • 1篇刘卉玲
  • 1篇刘红林
  • 1篇王燕
  • 1篇童希琼
  • 1篇张煜

传媒

  • 2篇激光生物学报
  • 2篇生物学杂志
  • 2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Curren...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应用生理...
  • 1篇生物信息学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铅对小鼠血液和肝肾影响的实验性初步观察被引量:11
2010年
用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染毒小鼠新鲜血样,再用日立7020生化分析仪,配合试剂盒法对血清进行检测,研究铅对血液与肝肾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00mg/kg浓度的醋酸铅对小鼠的血液有显著影响,白细胞数目(WBC),淋巴细胞数目(Lymph),中性粒细胞数目(Gran)等指标显著增加(P<0.05),此外对血小板凝血系统功能显著影响,血小板数目(PLT)等指标下降极显著(P<0.01),对血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等指标影响不显著(P>0.05)。肝肾功能性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UREA)肌酐(CREA)生化酶显著偏离正常值(P<0.05)。表明铅对肝脏肾脏功能有显著的破坏。对检测结果做了进一步的分析讨论。
赵剑童希琼蔡亚非
关键词:醋酸铅尿素氮谷丙转氨酶
携人源TPA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2010年
利用PCR扩增人源TPA基因,再用酶切-连接的方法将目的片段亚克隆入慢病毒表达质粒pL-PGK-eGFP中,最后用测序、酶切和在293细胞中瞬时表达的方法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含人源TPA基因的pL-PGK-TPA-eGFP慢病毒表达载体构建成功,为进一步利用转基因技术更加安全高效地生产TPA,治疗血栓类疾病打下基础.
张昱王燕杨帆蔡亚非王根林
关键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慢病毒载体基因表达
牛Pbx-1基因的电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新基因全长cDNA序列很难获得,但电子克隆却提供了基因克隆的一种策略。利用小鼠Pbx-1基因编码序列(NM_183355)为种子序列进行电子克隆获得牛Pbx-1基因完整编码序列。然后,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牛的Pbx-1基因的结构,密码子偏性和氨基酸的同源性等。结果表明:该基因cDNA全长1 754 bp,无内含子,最大开放阅读框1 305 bp,编码434个氨基酸,预测其编码的蛋白分子量为47 189.5 D a,与小鼠的同源性为81%。
刘卉玲崔群维吴国良范睿蔡亚非王根林
关键词:电子克隆生物信息学
慢病毒GFP质粒的构建及脂质体介导鸡胚细胞中瞬时表达动力学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GFP(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是一种用于检测细胞的基因表达和蛋白定位的报告基因,pLenti6/V5-D-TOPO是高效的慢病毒类表达载体。实验利用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从质粒pEGFP-N1中扩增了EGFP基因片段,再利用高效、快速、定向的TOPO克隆法将扩增片段克隆到pLenti6/V5-D-TOPO载体中,构建了既能高效转染细胞又能方便观察蛋白表达情况的pLEGFP重组载体。通过PCR法鉴定及瞬时转染,结果显示,GFP基因正确地插入载体中,并能够在Hela细胞及鸡胚X期细胞中瞬时表达,但重组和对照质粒瞬时转染效果存在明显差异。通过该研究证实分子量大小、质粒和脂质体比例是影响转染的关键因素,也为转基因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
李建国范睿蔡亚非
关键词:慢病毒载体GFPHELA细胞
牛Irak-1基因的电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010年
电子克隆提供了一种利用基因组数据库克隆新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策略。利用小鼠Irak-1基因编码序列(NM_008363)为种子序列进行电子克隆获得了牛Irak-1基因完整编码序列。然后,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该基因的结构,微卫星位点,密码子偏性和氨基酸的同源性等。结果表明:该基因cDNA全长2 645bp,无内含子,最大开放阅读框2 157bp,编码718个氨基酸,与小鼠的同源性为77%。
蔡亚非张凯吴国良范睿王根林
关键词:电子克隆生物信息学
慢病毒载体介导外源基因在不同细胞及鸡体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6
2008年
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为标记基因构建复制缺陷型慢病毒载体生产病毒,以病毒感染不同来源、不同分化特征的细胞,并进行鸡囊胚注射,观测外源基因的表达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所有类型细胞中均可检测到EGFP较高水平的表达,其中在HeLa、293FT细胞中的转染效率约1×108TU.mL-1(TU:转染单位),在C127细胞中为5×107TU.mL-1,在鸡胚胎成纤维细胞(CEF)中约为1×106TU.mL-1,病毒在鸡原生殖细胞(cPGC)中转染效率最低为1×102TU.mL-1。病毒的感染可引起细胞表型的不利改变。用该病毒载体注射鸡囊胚获得了可直接活体观察绿色荧光信号的转基因鸡,转基因效率约53%;外源基因在鸡体不同组织如表皮、消化道等器官中检测到不同水平的表达,并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
徐世永丁红梅孙岩王蒙蔡亚飞刘红林
关键词:慢病毒载体转基因鸡绿色荧光蛋白
β-LG基因外显子2多态性对荷斯坦牛乳成分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为了研究中国荷斯坦奶牛的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βLG)基因外显子2多态现象对乳产量及成分影响。方法:本实验采用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技术对中国荷斯坦奶牛-βLG基因(NCBI登录号:DQ489319)外显子2进行克隆及多态性研究。结果:8种SSCP带型:ab,abc,abcd,abd,abe,abcde,abce和abde型,带型频率分别为:0.14,0.10,0.27,0.23,0.05,0.04,0.11和0.06(P<0.05);6个单核苷酸位点:位点1 C>T,位点2 T>C,位点3 C>T,位点4 C>G,位点5 C>A,位点6 A>T或C,且它们的遗传多态信息含量处于中度或高度多态(PIC>0.25)。结论:中国荷斯坦奶牛-βLG基因外显子2区具有单核苷酸多态,单个核苷酸的改变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牛乳产量、乳蛋白和脂肪含量等)。
杨帆周学军刘楠乔张煜吴国良程跃黄希文蔡亚非王根林
关键词:中国荷斯坦奶牛PCR-SSCP遗传多态性
含PGK启动子慢病毒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被引量:1
2009年
为了构建一个含有人源PGK1(human phosphoglycerate kinase 1)启动子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L-PGK-GFP.采用PCR从人组织中扩增PGK1基因的启动子部分,再用酶切-连接的方法将扩增的启动子区片段亚克隆入慢病毒表达质粒pL-EGFP中,再用测序、酶切和瞬时表达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是下游的eGFP基因在PGK1启动子驱动下,在293FT细胞中表达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这表明成功构建了慢病毒表达质粒pL-PGK-GFP.扩增的537bp PGK1启动子片段具有一定的启动效率,能在HIV来源的慢病毒载体中驱动下游目的基因的表达.
周军智邹永康李建国刘楠乔蔡亚非王根林
关键词:慢病毒载体基因表达
膜融合机制研究进展
2009年
膜的融合是一个基本的生命过程,在生物的生长发育中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融合,两套独立的双层脂分子合二为一,完成一定的生物功能。膜融合分子机制的关键在于其主要成分:融合蛋白。Ι、Ⅱ类病毒融合蛋白形成"发夹",胞内囊泡与目标膜各提供的融合蛋白形成"类亮氨酸拉链",这些结构将独立的膜拉近,继而促使膜合为一体。细胞与细胞间融合蛋白的作用机制目前还未明确,在各种膜融合中,脂双层的变化可能是类似的,但介导融合的分子机制应该是不同的。目前,对于膜融合很多方面的理解还停留在假说阶段。理解了膜融合的过程和分子机制不仅将极大地促进生物学的发展,更重要是将为相关的疾病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李建国王小康周军智蔡亚非
关键词:膜融合分子机制融合蛋白
牛源HSP70基因点突变、分子进化和pET32a-c(+)原核表达被引量:6
2005年
设计引物PCR方法克隆了奶牛1926bp的HSP70基因,连接到pGEMR○-T Easy Vector上测序,与NCBI上的序列比对,发现开放阅读框内的点突变(941位点,T→C),致使314位L(亮氨酸)→P(脯氨酸)。DNAstar Protean分析点突变对蛋白的原核表达一、二级结构、等电点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螺旋转角区数目增多,不规则卷曲发生轻微变化,但其它指标均不变。此外,通过DNAstar MegAlign用Clustal V方法分析HSP70家族蛋白的同源性、氨基酸残基替换频率并构建了分子进化树,结果发现碱性、酸性氨基酸(R和K)、分支的氨基酸(V和L)、极性氨基酸(S和T)等在生物HSP70分子进化中氨基酸发生替换的频率最高,HSP70可以作为研究生物系统演化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在上述基础上,在HSP70基因上、下游引物分别加上EcoRⅠ和HindⅢ酶切位点,构建了pET-32a-c(+)-bHSP70原核表达质粒,IPTG诱导成功得到重组牛源HSP70蛋白,293细胞和Hela细胞的体外实验表明原核表达的蛋白有抗凋亡生物活性[动物学报51(6)1080-1090,2005]。
蔡亚非王根林
关键词:HSP70基因分子进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