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1628)

作品数:7 被引量:12H指数:3
相关作者:石波乔宇彭晴王凯强张宇微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大豆
  • 2篇液相色谱
  • 2篇液相色谱法
  • 2篇抑菌
  • 2篇异黄酮
  • 2篇乳糖
  • 2篇色谱
  • 2篇色谱法
  • 2篇相色谱
  • 2篇黄酮
  • 2篇高效液相
  • 2篇高效液相色谱
  • 2篇高效液相色谱...
  • 2篇寡糖诱导
  • 2篇褐藻酸
  • 2篇大豆异黄酮
  • 1篇营养品质
  • 1篇诱导子
  • 1篇乳杆菌
  • 1篇生成量

机构

  • 7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全国水产技术...
  • 1篇全国畜牧总站

作者

  • 7篇石波
  • 4篇彭晴
  • 4篇乔宇
  • 3篇魏晨阳
  • 3篇张宇微
  • 3篇王凯强
  • 2篇梁平
  • 2篇李静梅
  • 2篇冯东岳
  • 1篇胡广东
  • 1篇谢越
  • 1篇胡佳
  • 1篇陈旭
  • 1篇丁慧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食品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畜牧杂志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硝酸银诱导不同大豆品种中大豆抗毒素生成量的差异
2012年
目的:研究硝酸银对不同黄豆、青豆和黑豆诱导大豆抗毒素生成量的比较。方法:以0.01mol/L硝酸银为诱导剂,采用分析型高效液相法测定9种不同品种大豆产生大豆抗毒素的生成量。应用C18反相色谱柱(4.6mm×250mm,5μm),以乙酸水溶液(pH3)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mL/min,柱温40℃,检测波长285nm。结果:在相同的提取和测定条件下,硝酸银诱导大豆生成大豆抗毒素的生成量由高至低顺序为青豆、黑豆、黄豆。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为合理选择不同种类的大豆进行大豆抗毒素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
冯东岳石波梁平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生成量大豆
褐藻酸寡糖诱导下大豆中大豆抗毒素的累积变化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索新型诱导剂褐藻酸寡糖诱导大豆生成大豆抗毒素(glyceollins)的最佳条件和累积规律。【方法】采用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的方法对经褐藻酸寡糖溶液诱导的大豆乙醇提取液进行分离纯化,并用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对其组分进行确认。在此基础上研究褐藻酸寡糖的浓度、大豆的预浸泡时间、诱导过程中的大豆培养温度及湿度、黑暗中的培养时间对glyceollins积累量的影响,确定褐藻酸寡糖诱导产生glyceollins的最佳条件。【结果】褐藻酸寡糖可以作为外源诱导剂来诱导大豆累积生产glyceollins,当诱导剂褐藻酸寡糖的浓度为4%,大豆在无菌水中浸泡5 h,且经诱导的大豆在温度25℃、湿度60%、黑暗中培养4 d时,大豆中的glyceollins生成量达到最高,为0.525 mg.g-1鲜豆重。【结论】本试验结果为大豆高品质加工和褐藻酸寡糖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可提供试验研究基础。
胡佳石波Ojokoh Eromosele solomon梁平李静梅
大豆细胞悬浮培养及其大豆异黄酮和抗毒素诱导积累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7年
大豆细胞悬浮培养是将大豆细胞及细胞团培养于液体培养基中的方法,应用于大豆多种研究领域。从不同的外植体包括子叶、子叶节、下胚轴、幼胚、茎培养大豆细胞的方法,外源诱导物及前体对细胞积累大豆异黄酮以及诱导物对细胞合成和积累大豆抗毒素诱导效果进行综述。大豆异黄酮和抗毒素是大豆产生的两类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物。在此基础上,指出诱导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通过增加诱导子的选择而促进大豆细胞合成更高水平抗毒素及异黄酮提供一些思路。
王凯强彭晴乔宇丁慧徐小轻张宇微魏晨阳石波
关键词:大豆细胞悬浮培养诱导子大豆异黄酮抗毒素
可利用表乳糖的仔猪肠道乳杆菌筛选及体外抑菌活性评价
2018年
本研究通过采用高通量测序、平板筛选、16S rDNA序列分析、特异性碳源培养和牛津杯法,从哺乳期健康仔猪的粪便中筛选分离和鉴定乳杆菌,并进行其利用表乳糖生长特性以及抑制仔猪腹泻相关致病菌活性的试验研究,探索表乳糖定向调控仔猪肠道乳杆菌增殖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从7~10日龄哺乳期健康仔猪的粪便样品中分离出9株乳杆菌,其中唾液乳杆菌、卷曲乳杆菌、淀粉乳杆菌具有较强利用表乳糖的能力,在以2%表乳糖为唯一碳源的MRS培养基中显现出良好的生长态势,而且其培养上清液对大肠杆菌(猪源)、猪霍乱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宋氏志贺氏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
张宇微彭晴乔宇胡广东徐小轻魏晨阳田丹丹王凯强石波
关键词:仔猪肠道乳杆菌抑菌
表乳糖对长双歧杆菌抑制产气荚膜梭菌生长的影响被引量:4
2019年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常见的人畜禽共患的病原菌,可引起人的急性食物中毒和慢性肠道感染,或导致动物的坏死性肠炎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畜禽养殖业的发展。采用对长双歧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单独培养和共培养的方式,研究表乳糖及其同分异构体乳糖、乳果糖等特异性碳源对双歧杆菌的生长特性及其抑制产气荚膜梭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双歧杆菌能够在以表乳糖为碳源的m TPY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并显现出与乳糖相似的生长趋势。在与产气荚膜梭菌共培养的过程中,长双歧杆菌能够显著地抑制产气荚膜梭菌的生长,且表乳糖相较于乳糖和乳果糖,能显著提高长双岐杆菌的存活率。还利用牛津杯法对长双歧杆菌培养上清液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抑菌效果进行评价,证明其培养上清液对于产气荚膜梭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上述结果为应用长双歧杆菌抑制产气荚膜梭菌提供理论依据,对深入研究表乳糖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魏晨阳彭晴乔宇徐小轻张宇微谢静静王凯强田丹丹张鹏博石波
关键词:产气荚膜梭菌长双歧杆菌共培养抑菌
硝酸银诱导青仁乌生成大豆抗毒素的机理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以大豆异黄酮(大豆苷和大豆苷元)为指标,研究硝酸银诱青仁乌生成大豆抗毒素的机理。方法:以0.01mol/L硝酸银为诱导剂,采用分析型高效液相法测定青仁乌大豆抗毒素的生成量,同时检测大豆苷和大豆苷元的含量变化,以及分析丙二酰大豆苷和丙二酰染料木苷的变化规律,进而初步分析青仁乌大豆抗毒素的生成机理。结果:大豆苷元是生成大豆抗毒素的重要前体物质,大豆苷、丙二酰大豆苷和丙二酰染料木苷对大豆抗毒素的生成具有一定影响。结论:检测大豆中大豆苷元的含量,可为选择大豆品种诱导生成大豆抗毒素提供依据。
冯东岳石波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大豆苷大豆苷元
褐藻酸寡糖诱导下大豆营养成分的变化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索褐藻酸寡糖诱导大豆抗毒素生成和积累过程中,特别是当大豆抗毒素累积量达到最大时,大豆的异黄酮类化合物、氨基酸、寡糖、脂肪酸等营养成分的变化,为大豆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4%(w/v)的褐藻酸寡糖溶液作为诱导剂对大豆进行诱导。分别提取不同培养时间(0—6d)下大豆中的异黄酮化合物、氨基酸、寡糖、脂肪酸等营养成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气相色谱(GC)等方法检测各培养时间下大豆营养成分的含量。【结果】经褐藻酸寡糖诱导后,大豆中的异黄酮化合物、氨基酸、寡糖、脂肪酸等含量均发生了变化。异黄酮类化合物中,大豆抗毒素的累积量在培养第5天时达到最高,由诱导前的0.01 mg·g-1升高至1.72 mg·g-1,第5天时香豆雌酚含量由开始时的15.74μg·g-1升高至664.8μg·g-1,染料木素含量由开始时的1.58μg·g-1升高至24.03μg·g-1,大豆苷元则由培养开始时的54.56μg·g-1降低至19.02μg·g-1。诱导组大豆中的总氨基酸含量由开始时的39.38%升高至43.45%,且苏氨酸、亮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含量也有所升高,非诱导组大豆中的氨基酸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含量总体低于诱导组大豆。诱导组大豆中蔗糖含量由培养开始时的53.72 mg·g-1减少至21.5 mg·g-1,棉籽糖和水苏糖分别在培养第3天和第4天即被完全消耗;非诱导组大豆中蔗糖含量由培养开始时的53.72mg·g-1减少至23.09 mg·g-1,且仍有少量的棉籽糖和水苏糖被检出。诱导组大豆中的脂肪酸总含量由培养开始时的14.27%降低至14.01%,但其中亚油酸的含量和比例有所增加。【结论】褐藻酸寡糖在诱导大豆获得最高大豆抗毒素含量时,增加了大豆中异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提高了大豆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消除了大豆中的胀气因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豆的油脂品质。
张迷敏李静梅乔宇彭晴Ojokoh Eromosele陈旭谢越杲龙石波
关键词:大豆大豆异黄酮营养品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