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21140276)

作品数:8 被引量:169H指数:7
相关作者:史培军刘婧葛怡叶涛王静爱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国务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灾害
  • 3篇水灾
  • 3篇自然灾害
  • 1篇洞庭湖
  • 1篇洞庭湖区
  • 1篇行政
  • 1篇行政管理
  • 1篇灾害风险
  • 1篇灾害链
  • 1篇治安
  • 1篇中国自然灾害
  • 1篇社会治安
  • 1篇神经网
  • 1篇神经网络
  • 1篇农地
  • 1篇农地保护
  • 1篇企业
  • 1篇主成分
  • 1篇主成分分析
  • 1篇自然灾害风险

机构

  • 8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土地勘测...
  • 1篇国务院

作者

  • 7篇史培军
  • 4篇刘婧
  • 3篇葛怡
  • 2篇叶涛
  • 2篇方伟华
  • 2篇王静爱
  • 2篇何飞
  • 1篇冀萌新
  • 1篇陈波
  • 1篇陈丽华
  • 1篇李凤英
  • 1篇张文生
  • 1篇芦星月
  • 1篇黄威
  • 1篇冯文利
  • 1篇徐亚骏

传媒

  • 6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国土资源...

年份

  • 2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论自然灾害风险的综合行政管理被引量:35
2006年
自然灾害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甚至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安全破坏因素。因此,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自然灾害风险的管理工作。根据当前各国及地区对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行政管理模式,以及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复杂性和链性的特征,提出建设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的综合行政管理体系,即“和则”、“合则”与“谐则”共存,“和度”、“合度”与“谐度”合一,纵向协调、横向协调与政策协调集成为一体,减灾资源高效利用的“三维矩阵管理”模式。以此加强辖区减灾区划、立法、规划、风险管理标准、规范、指标体系,以及应急预案编制、物资储备、应急行动、救灾救济能力建设。据此,提出中国各级政府构建辖区自然灾害风险的综合行政管理体系,即组建辖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局”,下设减灾法规、信息共享、科技、应急管理、应急行动、物资储备、救灾救济、装备管理等部门。在此基础上,明晰并完善辖区现有的气象、海洋、地震、地质、水旱、生物、火灾与病虫害等主要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与预警、风险评价、应急预案编制等相关专业技术的管理工作。
史培军叶涛王静爱邹铭何飞
关键词:自然灾害链
参保企业转移脆弱性的评估方法研究--以长沙地区为例
2008年
保险担当着不可或缺的风险转移、风险担保和风险控制的重要职责,保险公司亦成为政府推动灾害综合风险管理发展的得力助手,但保险公司在进行风险管理的同时,自身也面临着高风险。为了给保险公司在承保业务时提供科学的风险防范指导,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基于Hoovering改进模型,利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对企业通过投保行为转移给保险公司的脆弱性进行了研究和评估。选择湖南省长沙市为研究区,利用湖南省人民保险公司的业务数据库,对该地区水灾转移脆弱性的分布状况进行了重点研究。并且,利用构建的网络模型,对保险公司的承保决策进行风险防范的应用指导。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市雨花区的投保企业给公司带来的水灾脆弱性整体水平最高,其次是芙蓉区。
葛怡刘婧李凤英史培军
关键词:脆弱性水灾企业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湘江流域洪涝灾害与降水的关系被引量:14
2008年
洪涝灾害是中国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给湘江流域(位于长江中下游)带来了众多的人员伤亡与巨大的经济损失,成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以4-8月份总降水量和大雨强度(日降水量大于25 mm)以上降水的频次为指标,分析了湘江流域近50年(1951-1998年)的降水与灾害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表明:(1)湘江流域洪涝灾害程度在1981年前后发生了突变,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根据其年代际波动特征可分为3个阶段:即1951-1965年的波动加剧阶段,1965-1973年的波动减轻阶段以及1973-1998年的波动加剧阶段;(2)近50年来湘江流域4-8月份总降水量和大雨强度以上降水频次没有明显的趋势变化,但其存在年代际尺度上的波动,可分为4段:即1951-1967年的波动减少阶段,1967-1977年的波动增加阶段,1977-1992年的波动减少阶段以及1992-1998年的波动增加阶段;(3)自每年4月1日开始,每5天统计一次该时段内的大雨强度以上总降水量,结果表明,自1980年以来,大雨强度以上降雨在时间上有向5、6月份集中的趋势;(4)随着社会经济财富的增加,洪涝灾害在加剧,人类对洪涝适应性对策(包括消极的经济欠发展行动和积极的兴修水利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洪涝灾害。
陈波方伟华何飞史培军
关键词:洪涝灾害降水量湘江流域
美国农地保护及其借鉴被引量:7
2007年
经过数十年的探索与积累,美国农地保护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美国农地保护的方法与措施大体可分成四大类型:法律法规调控型、激励机制型(市场经济手段)、政府参与型及其他配套型。美国农地保护的突出特点:(1)保护的方法多样,体系完善,具有互补性和互换性,在保护的同时注意保护农地所有者的合法利益;(2)特别注重公众的参与性;(3)美国的农地保护成功之处在于使土地所有者和农民都能成为受益人。文章在借鉴美国农地保护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农地保护的建议。
冯文利史培军陈丽华黄威
关键词:农地保护
中国水灾社会脆弱性评估方法的改进与应用——以长沙地区为例被引量:56
2005年
中国是洪水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之一,研究水灾脆弱性对中国的灾害风险管理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合理评估脆弱性尤其是社会脆弱性却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论文对评估社会脆弱性指数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传统评估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改进Hoovering评估模式。选择湘江流域的长沙地区为研究区,应用改进模型对研究区进行了社会脆弱性指数的评估。结果表明,长沙地区社会脆弱性从1980年至2000年基本处于下降趋势,但是在2002年和2003年增长迅速。2003年,长沙5区4县中社会脆弱性指数最大的是开福区,其次是长沙县,而宁乡县的社会脆弱性指数最低。
葛怡史培军刘婧叶涛
关键词:水灾主成分分析
区域水灾恢复力及水灾风险管理研究——以湖南省洞庭湖区为例被引量:28
2006年
近年来灾害恢复力研究在领域的拓展和定义的延伸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灾害恢复力作为系统的一个有价值的属性,与风险、脆弱性和适应性一起成为当前灾害综合管理和减灾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灾害恢复力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和概念层面,鲜有深入的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开展。为进一步理解水灾恢复力的内涵和实质,为区域恢复力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作者在原有对灾害恢复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开展了以湖南省洞庭湖区为例的洪水高风险区水灾恢复力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提出了由自然维、经济维、组织维、社会维组成的四维区域水灾恢复力概念模型,然后细致分析了区域水灾恢复力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初步的区域水灾恢复力评估模型。最后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洞庭湖区区域水灾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政府的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刘婧方伟华葛怡王静爱芦星月史培军
关键词:水灾风险管理减灾洞庭湖区
中国自然灾害转移、安置的财政补助机制被引量:8
2006年
简要分析了转移、安置在应急管理与救灾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在分析转移、安置要素的基础上,结合灾害脆弱性分析提出了转移、安置规模和程度模型,讨论了人为决策影响因素对模型的影响,较好地体现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根据对转移、安置的发生进程的分析,提出了转移、安置分级的概念并进行了简单的分级,阐述了转移、安置中的资源需求。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当前转移、安置财政补助机制的优缺点,提出了基于上述模型和分级标准的改进建议。
冀萌新张文生
关键词:财政补助
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及中国综合公共安全管理对策被引量:24
2006年
中国政府将公共安全事件分为4大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众卫生和社会安全。中国的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包括在中央一级成立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以及针对上述4类公共安全问题相应组建的以管理自然灾害为主的国家减灾委员会;以管理事故灾难为主的国家安全生产委员会;以管理公共卫生为主的中国爱卫会和以管理社会治安为主的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在地方政府一级,一般与中央有关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机构相对应,也相应组建了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办公室和上述4类的公共安全管理的委员会。此外,国家出台了各类公共安全管理的应急预案,并针对一些主要的公共安全因素,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定和决定。由此可以认为,中国公共安全的管理体制是“以中央为主,中央与地方政府相互配合”。中国公共安全管理机制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在灾前、灾中与灾后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至今还没有一个政府部门就某一种公共安全因素承担全部的备灾、应急与恢复和重建任务。国家的公共安全管理战略一直是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2003年SARS事件后,各级政府重视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中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文章提出了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即灾区政府、企业、社区在灾前备灾、灾中应急、灾后恢复与重建的减灾全过程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此模式的指导下,针对中国公共安全管理体制与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改进中国各级政府综合公共安全管理的对策:一是加大公共安全信息的及时公开力度,建立国家和地方公共安全信息共享体系;二是建立公共安全管理的纵向、横向与综合协调机制,全面提高各级政府的综合公共安全管理能力;三是从源头上降低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建立发展规划的“风险”评价制度;
史培军刘婧徐亚骏
关键词:公共安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治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