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1-230)

作品数:3 被引量:91H指数:3
相关作者:孙冰李萍班博张梅刘杰更多>>
相关机构:济宁医学院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神经病变
  • 3篇糖尿
  • 3篇糖尿病
  • 3篇糖尿病周围
  • 3篇糖尿病周围神...
  • 3篇糖尿病周围神...
  • 3篇糖尿病周围神...
  • 3篇周围神经病
  • 3篇周围神经病变
  • 3篇病变
  • 2篇痰瘀
  • 2篇痰瘀阻络
  • 2篇气阴两虚
  • 1篇血瘀
  • 1篇氧化物歧化酶
  • 1篇痰瘀阻络型
  • 1篇内外合治
  • 1篇歧化酶
  • 1篇气虚
  • 1篇气虚血瘀

机构

  • 3篇济宁医学院
  • 2篇山东大学

作者

  • 3篇孙冰
  • 2篇张艳红
  • 2篇李艳英
  • 2篇孙海玲
  • 2篇刘杰
  • 2篇张梅
  • 2篇班博
  • 2篇李萍
  • 1篇徐璇

传媒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北京医学
  • 1篇济宁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病机探讨被引量:28
2013年
笔者参阅古今文献,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从中医理论出发总结探讨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发病机制,提出气虚或气阴两虚兼血瘀乃公认之核心病机,气阴两虚兼痰瘀阻络为重要病理环节与证型,气血阴阳虚衰为久病必发之势;另外,还提出在本病辨证论治中应提倡补虚泻实内外兼治和注重益气养阴、活血祛瘀、化痰通脉的治疗思想。
孙冰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病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痰瘀阻络
芪桂类方内外合治气阴两虚兼痰瘀阻络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9
2014年
目的评价芪桂类方内外合治气阴两虚兼痰瘀阻络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疗效,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气阴两虚兼痰瘀阻络型的DPN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一般综合治疗,对照组予甲钴胺片口服,500μg/次,每日3次。试验组在此治疗基础上予芪桂合剂口服,200 m L/次,每日2次;另外配合芪桂活血洗剂每晚泡脚外洗10~15 min,连续应用3个月。通过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3个月后中医证候积分及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进行疗效评价;并测定治疗2、3个月时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及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治疗2、3个月时试验组患者中医证候及TCSS评分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两组治疗前后右正中神经、双侧胫神经、双侧腓总神经运动支及左正中神经、双侧尺神经、左胫神经感觉支传导速度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3个月时,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试验组血清T-AOC、SOD水平明显升高,MDA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仅SOD明显升高(P〈0.01);治疗2个月时,两组患者T-AOC升高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DA降低水平、SOD升高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时,两组患者T-AOC升高水平、MDA降低水平、SOD升高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芪桂类方内外合治联合甲钴胺治疗DPN安全有效,且疗效比单纯应用甲钴胺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应激有关。
刘杰孙冰班博张梅孙海玲李萍李艳英张艳红
关键词:甲钴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氧化应激等相关机制探讨被引量:44
2015年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总结50例DPN患者与27例2型糖尿病非周围神经病变(NDPN)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质指数(BMI)、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 PG)、空腹C肽(FC-P)、2 h C肽(2h C-P)水平。测定并分析患者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以发现DPN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DPN组与NDPN组比较,性别、BMI、SBP、DBP、2h PG、FC-P、TC、HDL-C、LDL-C、Hb A1c、T-AO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病程、FPG、TG、2h C-P、SOD、MDA有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TG、2h C-P、MDA进入回归方程;MDA、SOD与TCSS评分呈相关性(P<0.05)。结论年龄、TG、2h C-P、MDA是D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SOD水平的下降、MDA水平的增高与DPN的发生及神经病变程度显著相关,氧化应激在DPN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刘杰孙冰班博徐璇张梅孙海玲李萍李艳英张艳红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总抗氧化能力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