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2JJD810002)
- 作品数:12 被引量:18H指数:2
- 相关作者:陈忠纯陈小冲黄俊凌王玉国陈思更多>>
-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 19世纪初期闽台地方官开发台湾东部“番地”的主张探析——以噶玛兰及水沙连地区为中心被引量:2
- 2015年
- 近代前后的台湾,大陆移民的开发重点逐渐转向东部山区,反映汉"番"势力已彻底逆转,台湾土地开发进入新的阶段。此时,长期用以隔绝汉"番"的土牛之界早已形同虚设,封禁内山已无可能。这种局面给地方官员带来新的隐忧,为了缓和台地日益紧张的民地矛盾,安抚和维持"生番"生计、增加岁入,避免内山成为叛乱巢穴,不少地方官提出将噶玛兰、水沙连诸"番地"纳入版图,设置屯垦,以消除后患。这些建议实质上都突破了既有封禁内山、隔绝汉"番"接触的治台思路,说明开发内山"番地"是台湾开发的自然趋势。然而,清廷上层此时仍墨守陈规,没有认识到台地的新形势,延迟了内山"番地"的开发进程。
- 陈忠纯
- 丁日昌的治台政绩——兼论光绪初年闽抚“冬春驻台”之例被引量:1
- 2013年
- 同治末年日兵侵台的"牡丹社"事件对清廷震动极大。事后进行了海防问题的大讨论,在加强海防建设方面达成了共识,治台政策也由原来的消极转向积极。光绪元年规定福建巡抚"冬春驻台,秋夏驻省,两地兼顾"。丁日昌是实行此一规定之后的首任福建巡抚,在其两年多的闽抚任上,对台湾的海防建设和经济开发做出全面的规划,提出兴办铁路、矿务,设立电报线等主张;继续开山抚"番",移民实边,开垦台湾后山;大力整顿吏治营务,裁革陋规,豁除杂饷,纾解民困,取得令人瞩目的政绩。闽抚"冬春驻台"的目的是要加强海防建设,但由于此一制度本身的缺陷以及清廷未能在经费上给予必要的支持,故闽抚驻台未能发挥出预期的作用,这一规定也于光绪四年六月取消,恢复了由督、抚隔年轮赴台湾巡查的旧制。在强邻日本正磨刀霍霍,全力扩军备战之时,清政府却仍然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中国失去了在近代历史上最后一次振作自强的机会。
- 李祖基
- 关键词:丁日昌近代化晚清
- 碑刻文献所见之日本在台殖民统治与社会变迁被引量:1
- 2014年
- 碑刻文献表明,日据时期台湾开始步入殖民地化的进程,殖民统治不可避免地给台湾社会留下了或多或少的日本印记。然而透过分析可以发现,殖民者带来的变化是有限的,台湾庶民社会的深层依然激荡着中华文化的潜流,50年的殖民统治并未使台湾人与在台日本人于精神文化层面达到交融,他们依然是两个世界的人。
- 陈小冲
- 关键词:碑刻文献日据时期社会变迁
- 抗战时期台湾革命同盟会若干史事析论被引量:1
- 2012年
- 抗战时期,台湾革命同盟会团结大陆台湾人抗日力量进行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斗争,同时在大后方开展轰轰烈烈的宣传活动,为唤起祖国民众对台湾回归的关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台湾革命同盟会作为台湾人的民众团体,难免受到当局的监控,在国民党以党领政的党国体制下,其与国民党台湾党部争夺台湾革命运动领导权的过程中处于劣势,但台湾革命同盟会对于光复台湾所作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 陈小冲
- 淮军十三营与清末台湾的海防建设及后山开发被引量:1
- 2014年
- 1874年日本借"牡丹社事件"派兵台湾,清政府命唐定奎所部十三营淮军入台加强防卫。淮军十三营入台后,修筑炮台,巩固海防;平定狮头社叛乱,承担台湾南路的"开山抚番"重任,最终迫使日本撤军。淮军十三营为台湾的近代海防和开发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黄俊凌李非凡
- 关键词:海防
- 近代国人对郑成功形象的塑造与精神的传承——以报刊文献中的郑成功传记为中心被引量:8
- 2013年
- 晚清以前,郑成功正面至多是以"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受人景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传入,革命者开始用近代民族国家的视角重新塑造和认识中国既往的历史。郑成功因其"排满驱荷开拓台湾"的历史功绩及极富传奇色彩的生平,尤被晚清革命者所看重。在后者的阐释下,作为"反清英雄"的代表人物之一,郑成功形象发生"近代转型",既迎合了反清革命宣传的需要,又是重构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成立后,郑成功的英雄形象融入了国人的历史记忆之中,因应时代的需求,一直成为激励国人奋发图强、救亡图存的精神资源。抗战胜利后,郑成功又被作为光复台湾的精神象征而受到国人的进一步推崇。
- 陈忠纯
- 关键词:民族主义民族英雄
- 台湾光复初期善后救济业务之探析被引量:1
- 2014年
- 台湾光复后,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台湾分署成立,负责台湾地区的善后救济工作。从1945年11月至1947年5月,台湾善后救济分署利用联合国提供的各类物资,在台湾开展紧急救济、以工代赈、协助难民返乡、卫生防疫等救济工作,并且为农业、工业、交通、水利等事业的善后复原,做了大量的努力。这些善后救济工作的开展,对台湾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民众生活的安定和改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虽然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台湾善后救济分署的工作仍有不足的地方,但其历史功绩是值得肯定的。
- 黄俊凌
- 关键词:光复善后救济
- 林献堂眼中的国民党与台湾——以《灌园先生日记》资料为中心被引量:2
- 2014年
- 林献堂是台湾地主乡绅阶层的代表人物,台湾回归祖国后,他对未来充满期待,积极与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合作,希望在其带领下台湾人民能够摆脱过去遭受剥削压迫的地位,享受民主自由权利。但事实发展却与他的期望背道而驰,在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下,台湾地主乡绅阶层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饱受排挤打击,双方矛盾冲突不断。这使得林献堂对国民党与台湾前途的看法逐渐转向悲观失望乃至绝望,最终不得不选择黯然离去。
- 陈思
- 关键词:林献堂国民党
- 日据时期台湾宜兰地方社会转型初论(1895—1936年)——以社会经济与教育文化为视域被引量:1
- 2013年
- 日据时期台湾社会步入殖民地化进程,但各地社会变迁形态却有所不同。以宜兰的例子观察,日本殖民者对当地社会经济的殖民地化改造似乎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深刻,而在教育文化方面的影响则要大得多。台湾全岛各个地方千差万别,在探讨殖民地社会转型时,不可将其视作铁板一块,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能符合历史事实。
- 陈小冲
- 关键词:日据时期社会转型
- 从公会堂到中山堂:公共空间的历史转变——以台湾光复前后的文化为中心
- 2015年
- 日据时期,日本人兴建台北公会堂,通过"始政四十周年博览会"以及皇民化运动相关文化活动,宣传其殖民理念。公会堂成为空间殖民主义与文化殖民主义的代表。台湾光复后,公会堂改名为中山堂,其性质从展示殖民文化的空间转变为重建台湾文化的空间。台湾文化协进会等机构团体,在中山堂举行各种文化活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探讨台湾文化发展,重建台湾文化。从公会堂到中山堂,不仅是公共空间名称的转变,更是文化符号的转变。
- 王玉国
- 关键词:公共空间台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