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30015)
- 作品数:11 被引量:52H指数:4
- 相关作者:韩忠朝马凤霞田健健宋宝全王昕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Puma表达下调对人脐血CD34+造血细胞抗放射作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Puma属于BCL-2家族中BH3-only亚家族,动物和细胞研究发现其通过p53依赖和非依赖途径诱导细胞凋亡,并具有抗放射保护不增加肿瘤发生率的作用。本研究检测Puma基因敲降后对人脐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应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Puma基因在辐射刺激条件下的表达,采用慢病毒感染人脐血CD34+细胞分选GFP+细胞,Annexin V-PE/7-AAD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Ki67染色检测细胞周期,CCK-8、Brdu标记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并进行集落形成实验(colony formig cell assay,CFC)。结果表明:Puma基因表达量随着射线强度的增加而增高,Puma基因表达下调抑制造血祖细胞体外集落形成能力和体外增殖能力。在辐射刺激条件下,抑制Puma基因表达可以减少人脐血CD34+细胞凋亡,维持细胞周期于G0期。结论:人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中Puma基因敲降具有一定的抗辐射作用,维持细胞于静息状态。
- 赵蕾张鸿雁庞雅坤顾海慧许静袁卫平程涛
- 关键词:PUMA基因造血干祖细胞脐血CD34+细胞
- CD48表达可作为区分造血干细胞分裂方式的活性标志被引量:1
- 2014年
- 造血干细胞在细胞分裂时具有维持自我更新和产生定向分化的能力,其依赖于三种细胞分裂方式,一个干细胞产生两个新的干细胞(对称的更新分裂)、两个分化细胞(对称的分化分裂)或者一个干细胞和一个分化细胞(不对称分裂)。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高效、稳定的区分造血干细胞分裂方式的方法。前期研究表明,Numb蛋白的分布情况可以作为许多细胞辨别分裂方式的标志,本研究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Numb蛋白在小鼠分裂期CD48-CD150+LSK细胞中的分布情况,探索Numb蛋白与中心体的关系。由于CD48表达阳性标志着细胞失去了骨髓重建能力,因此本研究把CD48的表达作为区分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或定向分化的一个活性标志。从小鼠全骨髓细胞中分选出CD48-CD150+LSK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自行制备的AF 488-conjugated anti-CD48抗体,培养3 d后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及流式细胞分析是否存在AF488+细胞及其所占比例,然后二次分选AF488+和AF488-细胞进行细胞集落形成实验(colony forming cell assay,CFC)与细胞增殖能力比较。结果表明:Numb蛋白在处于分裂期的CD48-CD150+LSK细胞中对称或不对称分布在细胞分裂平面两侧,这提示Numb蛋白染色可以作为一种区分造血干细胞分裂方式的方法。此外,CD48-CD150+LSK细胞在含有自行制备的AF488-conjugated anti-CD48抗体的培养体系中培养3 d后产生约40%AF488+细胞,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统计的阳性细胞比例与流式细胞分析检测结果一致。二次分选AF488+和AF488-细胞,AF488+细胞群的集落形成能力显著高于AF488-细胞群(P<0.05),AF488-细胞群的增殖能力显著高于AF488+细胞群(P<0.05)。结论:CD48表达作为细胞干性丢失的活性标志,可区分造血干细胞的分裂方式。该方法与Numb蛋白染色方法相比,具有用于活细胞的优势,它为后续的细胞培养与细胞移植等研究工作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 杨鑫张宇彭路芸庞雅坤董芳纪庆许静程涛袁卫平高瀛岱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细胞分裂
- 非基因整合建立人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方法的优化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C)技术具有临床应用前景,但iPSC的遗传稳定性和成瘤性阻碍了其可能的临床应用。非整合质粒(Episomal)方法无外源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并且方法简单,适宜推广,是目前保证iPSC遗传安全性的最佳方案之一,但其诱导效率偏低,严重阻碍了其应用。本研究旨在优化Episomal方法,将脐血单个核细胞(CB MNC)重编程为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C),建立无基因整合的iPSC的高效生成技术体系,为以后建立疾病iPSC奠定基础。利用CB MNC,通过比较不同氧含量,诱导质粒,MNC培养方法和预刺激时间等条件对Episomal方法进行优化。结果表明:CB MNC采用红系培养液,培养8 d,使用启动子为SFFV(spleen focus forming virus)的Episomal载体,在低氧(3%)条件下诱导,CB MNC重编程效率最高,可达到0.12%。通过分析最佳条件下供体细胞成分发现,表型为CD36+CD71+CD235alow的有核红细胞是重编程最主要的供体细胞来源。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并优化出一种可推广的高效安全的,可以用于临床应用研究的iPSC诱导技术。
- 刘淑平李彦欣许静顾海慧张鸿雁梁昊岳刘汉芝张孝兵程涛袁卫平
- 关键词:脐血单个核细胞
- 人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外泌体特性研究被引量:17
- 2014年
- 本研究旨在探讨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分泌的外泌体(exosome)免疫调节功能及支持血管形成能力。收集第4-6代BMMSC上清液提取外泌体,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蛋白印迹法检测其表面特异标志CD9,bicinchoninic acid(BCA)方法定量检测外泌体分泌量;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NC)作用72 h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PBMNC分泌的γ-干扰素(IFN-γ);实时定量PCR检测外泌体内免疫相关microRNA表达;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外泌体与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的作用方式,与HUVEC共培养后观察其网状结构形成;应用裸鼠体内试验检测外泌体对血管形成能力的作用。结果表明,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近似圆形,直径在40-160 nm之间,表达表面标志CD9,其分泌量与接种细胞数呈线性关系,可抑制PBMNC分泌IFN-γ(P<0.01),内含有免疫相关microRNA如miR301、miR22和miR-let-7a等,能促进HUVEC网状结构形成和血管形成(P<0.01)。结论:BMMSC分泌外泌体具有免疫调节功能与支持血管形成作用。
- 冯影卢士红王昕崔俊杰李雪杜文静王影李娟娟宋保全陈芳马凤霞池颖杨少光韩忠朝
- 关键词:免疫调节血管形成
-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mmunomodulatory capability and clinical potential in immune diseases
-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 represent a heterogenous population of adult, fibroblast-like multi-potent cells....
- Qinjun ZhaoHongying RenZhongchao Han
- 关键词:MSCSIMMUNOMODULATORY
- 文献传递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NB4白血病细胞基因组表达谱的影响
- 2017年
-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是体内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影响肿瘤细胞的多种生物学行为,间充质干细胞的潜在临床价值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的:通过基因芯片方法分析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NB4细胞基因组表达谱的影响。方法:体外建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NB4细胞共培养体系,检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NB4细胞增殖、凋亡和分化的影响,分别提取了NB4细胞单独培养组和NB4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NB4细胞的mRNA并将其反转录为cDNA,两组分别标记荧光,做成探针并与基因芯片杂交,检测其荧光强度,分析两组基因表达谱的差异。结果与结论:(1)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NB4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抑制其凋亡;(2)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作用后的NB4细胞的基因表达谱中有530个基因上调和53个基因下调,与基因相关的功能和信号通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调节;(3)结果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改变肿瘤细胞内大量基因表达、基因功能及多种信号通路影响NB4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 范会芳陈芳马凤霞池颖卢士红韩忠朝
- 关键词:干细胞白血病NB4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CDNA芯片
- 比较人脐带和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作用被引量:7
- 2017年
- 背景:目前脐带、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在一些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临床实验及动物模型中展现了良好的预防效果,但两种干细胞哪一个对GVHD的治疗更为有效尚无文献报道。目的:观察比较人脐带和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以及对小鼠急性GVHD的预防作用。方法:(1)体外实验: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4组培养,单独培养组、植物凝集素组、植物凝集素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植物凝集素联合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组。5 d后,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及培养上清干扰素γ分泌水平;(2)动物体内实验:取BABL/c(H-2d)小鼠57只,8.5 Gy全身照射后分6组,单纯照射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5 mL;同基因脊髓移植组尾静脉注射同种异体骨髓有核细胞悬液0.5 mL;异基因骨髓移植组尾静脉注射异种骨髓有核细胞悬液0.5 mL;急性GVHD组尾静脉注射异种骨髓有核细胞与脾脏单个核细胞混合液0.5 mL;脐带干细胞组尾静脉注射异种骨髓有核细胞、脾脏单个核细胞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混合液0.5 mL;胎盘干细胞组尾静脉注射异种骨髓有核细胞、脾脏单个核细胞与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混合液0.5 mL。移植后11 d,进行GVHD临床症状评分;移植后3周,进行生存时间分析;移植后2周,进行皮肤、肝脏及小肠病理组织学分析。结果与结论:(1)体外实验: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相比,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更强的抗炎功能;(2)动物体内实验:脐带干细胞组、胎盘干细胞组GVHD临床症状评分低于急性GVHD组(P<0.05),小鼠存活率高于急性GVHD组(P<0.05)。急性GVHD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组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均未发生皮肤组织病变,各组均可见小肠组织黏膜脱落病变,组间差异不明显;急性GVHD组小鼠肝脏组织可见多发性灶性坏死和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胎盘干细胞组和脐带干细胞组仅见小的坏死病灶和较�
- 李娟娟王有为马凤霞杜文静宋宝全王昕冯影田健健韩忠朝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干细胞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 过氧化氢酶对人造血干细胞在免疫缺陷小鼠中植入的作用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研究人脐带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过表达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基因对人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移植作用的影响。方法:用携带GFP空载体与GFP-CAT载体的逆转录病毒感染UC-MSC,流式细胞术分选得到MSC-GFP和MSC-GFP-CAT两种细胞株,检测两种细胞株中CAT的mRNA表达水平和过氧化氢酶的酶活力;将其与人脐血CD34+细胞体外共培养;与人Lin-CD34+CD38-CD45RA-CD90+CD49f+Rholow细胞共同移植到NOD/SCID小鼠胫骨中,移植12周后,检测骨髓中的人CD45+细胞比例。结果:感染48 h后能够观察到UC-MSC发出绿色荧光,并能够稳定传代;流式细胞术分选后,MSC-GFP的纯度达到97.6%,MSC-GFP-CAT达到96.8%;MSC-GFP-CAT细胞中CAT的mRNA水平为对照组的23.9倍;体外检测UC-MSC、MSC-GFP和MSC-GFP-CAT细胞的酶活力分别为19.5、20.3、74.1 Unit;在共培养实验中,各组中的CD34+细胞比例无显著差异;在共移植实验中,HSC、MSC-GFP和MSC-GFP-CAT组中人CD45+细胞的比例分别为(3.22±3.1)%、(4.26±3.56)%和(7.37±4.51)%,MSC-GFP-CAT组的植入率为对照组MSC-GFP的1.7倍。结论:MSC-GFP-CAT对人HSC体外扩增无影响;MSC-GFP-CAT与人HSC共移植能够提高人HSC的植入率。
- 师鸣胡林萍张孝兵袁卫平程涛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过氧化氢酶植入率NOD/SCID小鼠
- 人骨髓CD106^+间充质干细胞亚群与CD106^-间充质干细胞亚群生物学功能的比较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中CD106+MSCs亚群与CD106-MSCs亚群生物学功能的差异。方法取人骨髓扩增MSCs,然后分选CD106+MSCs亚群与CD106-MSCs亚群,检测细胞增殖、黏附功能、趋化功能、向成脂成骨分化能力、衰老情况、衰老蛋白p21;检测细胞受到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时,胞内核因子-κB(NF-κB)转入细胞核内的能力等。结果 CD106+MSCs亚群比CD106-MSCs亚群增殖功能增强,CD106+MSCs亚群组光密度(OD)值明显高于CD106-MSCs亚群组OD值(48 h:1.004±0.028比0.659±0.023,t=3.946,P=0.0225;72 h:2.574±0.089比1.590±0.074,t=11.240,P=0.0000)。CD106+MSCs亚群组比CD106-MSCs亚群组黏附能力更强,两组OD值分别为0.648±0.018、0.418±0.02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69,P=0.0002)。CD106+MSCs亚群组趋化能力明显高于CD106-MSCs亚群组,其趋化细胞数分别为114.500±4.481、71.000±4.4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00,P=0.0005)。CD106+MSCs亚群组较CD106-MSCs亚群组被诱导向成骨分化增强而向成脂分化减弱。CD106+MSCs亚群组衰老细胞和衰老蛋白p21的表达较CD106-MSCs亚群组更少,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P5代MSCs分选出的CD106+MSCs亚群组未见着色细胞,而CD106-MSCs亚群组则出现少量绿色着色细胞;其衰老蛋白p21在CD106+MSCs亚群组表达率明显低于CD106-MSCs亚群组[(17.560±1.421)%比(45.800±2.569)%,t=9.618,P=0.0000]。而用TNF-α刺激MSCs 0.5 h,CD106^+MSCs亚群组胞内NF-κB入核率明显高于CD106-MSCs亚群组[(37.780±3.268)%比(7.30±1.25)%,t=8.713,P=0.0001]。结论人骨髓CD106+MSCs亚群比CD106-MSCs亚群在骨髓微环境中展示了更强的生物学功能活力。
- 卢士红葛美丽尤亚红霍佳莉梁昊岳于文颖杨栋林冯四洲韩忠朝
- 关键词:增殖功能趋化功能
- 雷帕霉素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4年
- 本研究探讨雷帕霉素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和自噬现象的影响,为研究雷帕霉素应用于临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提供资料。不同浓度雷帕霉素(0、10、50、100 nmol/L)处理AA患者BM-MSC 48 h,然后用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B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以BM-MSC成脂分化诱导2周后油红染色方法检测成脂分化能力,并且用real-time PCR检测成脂相关基因(LPL、CFD和PPARγ)的表达。结果显示:雷帕霉素引起AA患者的BM-MSC自噬增加,促进其凋亡(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地将细胞阻滞于G0/G1期,阻止其进入S期(P<0.05);BM-MSC增殖率随雷帕霉素浓度增加而降低,并且雷帕霉素抑制AA患者BM-MSC的成脂分化,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雷帕霉素诱导AA患者BM-MSC发生自噬和凋亡,明显促进G1期细胞周期阻滞,抑制细胞增殖和降低成脂分化,以上现象的机制可能与雷帕霉素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而激活自噬有关。
- 王昕马凤霞卢士红池颖陈芳李雪李娟娟杜文静冯影崔俊杰宋保全韩忠朝
- 关键词:雷帕霉素再生障碍性贫血M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