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3A1603)

作品数:3 被引量:53H指数:3
相关作者:虞木奎成向荣吴统贵葛乐刘志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浙江省林业科研成果推广项目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树种
  • 1篇杉木
  • 1篇湿地松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理化
  • 1篇土壤理化性
  • 1篇土壤理化性质
  • 1篇农牧
  • 1篇农牧交错带
  • 1篇乔灌木
  • 1篇理化性质
  • 1篇林冠截留
  • 1篇林下套种
  • 1篇林下植物
  • 1篇黄土高原
  • 1篇混交
  • 1篇混交林
  • 1篇交错带
  • 1篇灌木
  • 1篇光合特性

机构

  • 3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3篇成向荣
  • 3篇虞木奎
  • 2篇吴统贵
  • 1篇张翠
  • 1篇王宗星
  • 1篇刘志龙
  • 1篇黄明斌
  • 1篇邵明安
  • 1篇葛乐

传媒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杉木林下套种不同树种对土壤改良效应初探被引量:37
2011年
为探讨复层异龄林营建初期对土壤物理结构和养分状况的影响,研究了浙西地区杉木林下套种不同树种土壤理化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林下套种树种后林地土壤物理结构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土壤养分状况进一步好转。并运用多因素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了不同复层林模式土壤养分含量规律,并将土壤养分状况的综合优势作了排序。其结果显示杉木林下套植的12种植物在种植初期对土壤养分改良效果较好的为麻栎、毛红椿、南天竺、十大功劳、红豆杉、椤木石楠和蚊母,其中麻栎和毛红椿改良效果最佳。
葛乐虞木奎成向荣凌高潮吴统贵刘志龙王宗星张翠
关键词:杉木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
红壤区受损湿地松林下6树种光合特性被引量:4
2011年
以红壤区湿地松林下种植的6种乔灌木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种间光合特性的差异,以期为红壤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物种材料筛选和种间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地带性建群种黧朔锥(Castanopsis fissa)、木荷(Schima superba)具有相对较高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和相对较低的表观量子效率AQE,说明两树种利用强光能力较强,属阳生树种;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具有最大的Pmax[(20.15±2.18)μmol/(m2.s)],但其LCP和LSP并不高,说明其光能转化率较高、生长速度快,比较适合林下生长;山茶(Camellia japonica)的AQW最低,仅(0.023±0.002)mol/mol,说明该树种在遮阴条件下很难生存;而杨桐(Adinandra millettii)和十大功劳(Mahonia fortunei)的Pmax、LCP、LSP分别是木荷的51.87%、66.99%、50.52%和20.66%、31.23%、42.45%,说明两物种利用弱光的能力较强,属阴生植物。根据各物种的光合特性可以看出,地带性建群种木荷、黧朔锥可迅速成长形成亚乔木层,胡枝子、杨桐、十大功劳可以形成灌木层,最终在湿地松林内形成立体复式结构,提高系统结构和功能。
吴统贵曾广泉周晓萍欧阳向东虞木奎成向荣
关键词:红壤湿地松林下植物光合特性
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人工乔灌木林冠截留被引量:12
2009年
在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的六道沟流域,通过2年观测,研究了主要人工造林树种油松、刺槐、柠条和沙柳的冠层截留特征。结果表明:4个树种林冠截留量和林内降雨量均与大气降水量呈正相关,其中林冠截留量与大气降水量呈幂函数关系;油松林平均截留率为16.7%,刺槐林为11.6%,沙柳林为12.8%,柠条林为11.2%。模拟结果表明,修正的王彦辉模型较原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典型乔灌木树种冠层截留的大小。
成向荣黄明斌邵明安虞木奎
关键词:林冠截留黄土高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