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A790013)

作品数:7 被引量:24H指数:3
相关作者:常明明更多>>
相关机构:贵州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贵州省高层次人才科研条件特助经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 3篇历史地理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土改
  • 2篇农民
  • 2篇历史考察
  • 2篇阶层
  • 1篇傣族
  • 1篇傣族地区
  • 1篇增收
  • 1篇社会分化
  • 1篇收入分配
  • 1篇手工业
  • 1篇农户
  • 1篇农户收入
  • 1篇农民阶层
  • 1篇农民阶级
  • 1篇农民收入
  • 1篇农民收入增长
  • 1篇农业
  • 1篇农业合作
  • 1篇农业合作化
  • 1篇乡村

机构

  • 5篇贵州财经大学
  • 2篇贵州财经学院

作者

  • 7篇常明明

传媒

  • 3篇中国农史
  • 2篇中国经济史研...
  • 1篇中共党史研究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集中抑或分散:土改前农村土地占有关系再探讨——以中南区为中心被引量:3
2011年
从调查材料来看,20世纪30—40年代,总体上,中南区地主、富农占地约45%左右。但是中南区的土地占有关系是不均衡的,在土地关系集中地区,地主、富农占地超过60%;而在土地关系分散地区,地主、富农占地一般在25—30%左右;在土地关系一般集中地区,地主富农占地一般少于40%。尽管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地主人均占有的土地要几倍甚至几十倍于其他阶层,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常明明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地区和平协商土地改革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20世纪50年代,中共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地区,根据当地的民族特点和经济社会状况,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民族地区长期以来的封建领主、地主土地所有制。这种温和的改革方式,避免了民族隔阂和宗教纠纷,团结了少数民族上层,减少了民主改革的阻力,较好地保护了生产力,有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维护了民族地区和边疆的稳定,促进了各民族和谐发展,树立了党和人民政府在民族地区的威信。
常明明
关键词:傣族地区
农村私人借贷与农民收入增长研究——以20世纪50年代前期鄂、湘、赣、粤4省为中心被引量:4
2012年
20世纪50年代前期,农村私人借贷活动的发生程度与当地经济的增长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农村私人借贷较为活跃的地区,也是农村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户经济发展不只意味着经济收入水平的增长,同时还意味着私人借贷活动发生的面积扩大,农村私人借贷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
常明明
关键词:农民收入增长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贫农合作基金贷款的历史考察被引量:3
2010年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帮助贫困农民解决入社基金困难,扶助他们走合作化道路,国家发放了贫农合作基金贷款,并对贷款对象、额度、用途、还贷期限、利率、发放措施等作出规定。该贷款的发放,支持了入社贫困农民,加强了贫农与中农之间的团结,鼓励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合作社的巩固和发展。但在运作过程中也存在种种偏向。由于50年代末期的经济困难,该贷款未偿还的部分最终被国家核销。
常明明
关键词:绩效
20世纪50年代前期乡村手工业发展的历史考察被引量:2
2012年
20世纪50年代前期,乡村手工业是农民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乡村手工业的发展对于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加强城乡的物资交流,活跃市场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乡村手工业具有生产分散、资金有限、规模狭小、季节性强、依附于农业等特点,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乡村手工业的从业人数和产值逐步下降。
常明明
关键词:乡村手工业
主动上升与被动保持:土改后农民阶层的内部分化解析——以豫、鄂、湘、赣、粤五省为中心被引量:1
2013年
土地改革后,随着农村经济恢复和发展,农民的经济地位普遍上升,农村出现中农化趋势,与此同时,在农民内部也出现了分化现象。在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后,由于片面理解"共同富裕"等原因,中共很快主张限制和消灭分化,导致农户倾向保持现有的阶级成分,而缺乏进一步扩大生产、发家致富的积极性。
常明明
关键词:农民阶级社会分化
效益下降抑或增收差异:农业合作化后农民退社原因再研究——基于1955-1956年合作社中各阶层农户收入的视角被引量:11
2011年
1956年合作化完成之后,除了受灾较为严重的地区,与1955年相比,总体上,该年农户的收入是增加的,但是各阶层农户增收的幅度及增收的户数所占本阶层比重是不一致的。合作化前相对贫困的农户,在合作社中增收的幅度较大,且增收的户数比重也相对较高,因此合作社得到了本阶层绝大多数农户的拥护。在合作化前具有相对较高生产水平的富裕中农和富农阶层增收的比重不大,减收的户数相对较多,进而引起他们中一部分农户的不满,动摇了合作化的信心,这是当时形成退社风潮的重要原因之一。
常明明
关键词:高级社收入分配
共1页<1>
聚类工具0